1. 首頁
  2. 其他

高考志願填報指導之高考填報志願中失敗案例

高考志願填報指導之高考填報志願中失敗案例

誤區一:面子工程

案例:湖南某考生,2005年參加高考上了一本線,他本人希望報考設定物理專業的學校。但他的父母卻要求他上“名氣大”的復旦大學。這位考生後來被複旦大學醫學專業錄取,卻始終不喜歡所學專業,最終在大三下學期復讀,參加2008年的高考,他被湖南某大學錄取,讀的是與物理相關的電子資訊工程專業。

專家:許多家長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孩子升學看成是給自己掙面子的事,不考慮所選的學校和專業是否適合孩子。湖南這位考生為了父母的面子付出了3年寶貴的光陰,值得警醒。

誤區二:輕信承諾

案例:2007年湖北省高校在進行招生網上答疑時,有一位考生提出:武漢某大學在報紙上承諾563分以上的(理科考生)一志願填報他們學校保證錄取,但我564分卻沒有錄取。

專家:每年錄取期間出現少數院校“志願扎堆”,原因大多因為高校事先承諾分數線,以此吸引學生填報。但院校調檔分數線是以院校為單位,按招生院校同一科類(如文科或理科)招生計劃數的一定比例(一般為1∶1.2以內),在對第一志願投檔過程中,計算機自動生成的院校調檔最低成績為標準。學校的投檔線是在投檔之後自然產生的,不是事前劃定的。

誤區三:望名生義

案例:一位湖北考生高考得分512,在二批(二)志願填報河南科技大學(校線523)、煙臺大學(校線526)、山東理工大學(校線525)(少填了2所學校),在三批一志願填報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最終他被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錄取。

專家:這個考生根據學校的名字報志願,選“大學”舍“學院”,認為學校名字帶有“理工”“科技”“財經”等就認為是好學校。他的高考成績高出批次線(507)只有5分,卻選擇了“熱門”高校,且少填了2所學校,二批(二)落選是不可避免的。

誤區四:見地生情

案例:在湖北省近幾年招生中,二批(一)中北京工商大學等學校年年分數線高於第一批批次線。2007年四批(二)院校中,有13所地處上海的院校,雖然其中大多是民辦高校,但仍受到考生追捧,大多數都高出批次線50分至100分。

專家:以上情況表明考生青睞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山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的高校,以及大連、青島等旅遊城市的高校。但追逐發達城市造成的後果是志願扎堆,上線落榜,遺憾終身。

誤區五:取近舍遠

案例:2004年,湖北一位考生577分,填報第一批一志願:武漢理工大學;第一批二志願: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福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南京理工大學、中國藥科大學、杭州商學院。錄取結果:第一批落選。

專家:2004年,第一批理工類批次線是561分,這名考生高出批次線16分,第一志願填報武漢理工大學,應該說是可以的。不料該年度武漢理工大學理工類調檔線竟達584分。他失誤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第二志願裡沒有任何一所學校可以保底。其思想根源在於對發達城市情有獨鍾,而且首選武漢,填了3所武漢高校。在各省市都有這種情況:省會院校與外地同類院校相比,大多數分數線較高,且年年居高不下。

誤區六:抓多放少

案例:2007年,貴州省畢節學院二批(二)在湖北投放的計劃不多,理科4人,文科6人,第一志願無人填報,結果徵集志願時,該校理科徵集3人,文科徵集4人。四批(一)該校投放的計劃也是理科4人,文科6人,結果第一志願文理科各只1人填報,文科有3個計劃徵集志願。

專家:在志願填報時,考生和家長瞄準招生計劃多的高校,而對招生計劃少的`高校“退避三舍”。許多考生和家長擔心的是院校計劃少,容易造成落榜。其實計劃少的學校不一定分數線高,填報的人不一定多。

誤區七:志願留白

案例:湖北考生考分562,一批志願:一、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二、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只填2個)放棄徵集志願;二批(一)志願:一、南京郵電(562投檔線,被退)二、天津工業大學(只填1個)。錄取結果:復讀。

專家:該生第二批第一志願學校是一所比較走俏的學校,他剛夠線,被正常退檔。第二批第二志願可以填6個,他只填了1個。他的失敗值得大家思考。由此可見,只要願意就讀,與自己分數對應的第一個批次和後續批次的志願一定要填滿,不留空白。

誤區八:情迷中介

案例:近年來,考生被中介欺騙的案例比比皆是。在中介的“忽悠”下,考生和家長相信金錢、權利可以“高分低錄”;相信早已被禁止的高收費定向生、委培生、軍校地方生;相信早就禁止的點招、降分錄取;相信可以先入高校讀書,然後再弄學籍;相信“專科進本科出”。就這樣糊里糊塗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中介組織和個人找門路。

專家:考生和家長一定要相信投檔錄取唯一硬性指標是分數,考生與高校唯一的協議是志願,具有辦理錄取手續資格的唯一機構是省級招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