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反思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教後反思

學生早已積累了有關位置知識的感性經驗,能透過一些條件確定物體的位置。本節課是這個單元的第一課,喜歡並學好這節課知識十分重要。在學生對定向運動有了瞭解之後,再進行例1的教學就非常輕鬆了。在解決確定物體的位置這個問題的過程中,當出現學生在描述物體位置時只根據方向或距離其中一個條件時,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怎樣說才能更準確呢?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要注意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發現、探索,進行實際操作,才能掌握這方面知識。我認為為學生創設實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經歷認識方向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三年級的學生,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而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又是那樣的抽象。因此,在教學時,我創設了大量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例如:例1的教學,我先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說一說自己面對的是哪個方向?(因為我們的教室是東、西向的,學生背面剛好是東面。又剛好是早上,學生很容易聯絡生活經驗想起自己後面是“東”。)“你的後面、左面、右面又是什麼方向呢?”我還來不及介紹,孩子們已不由自主地想起兒歌“早晨,太陽從東方升起。前面是東,後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此時的我已無需多言……隨後組織孩子們改變面對的方向,確定其餘方向。整堂課學生是在的活動中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如:例5的教學,我組織學生“當導遊”,讓學生在“導遊”的角色中學會看有八個方向的路線圖,能夠根據路線圖向自己的“遊客”描述行走的路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習,學生興趣盎然,學習效果極佳。

以上,就是我對第一單元教學的反思,總體來說,就是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包括對教材教參的鑽研,實物教具的準備等等方向。

第二單元《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

本單元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1、是在表內乘、除法,一位數乘多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2、它為學生掌握除數是兩位數的處罰,學習除數是多位數的除法奠定了紮實的知識和思維基礎。主要內容有:口算除法、筆算除法。在教學中發現兩個教學安排上的特點:1、本單元的例題與習題,真實、自然的體現了除法產生於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2、教材邏輯地設計了一個個拾級而上的臺階,使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很經驗、透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獲取所學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

二、、運用已知,探求新知。

以動手操作為手段,以探究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順序為線索,以達到自主理解算理為核心。如:教學“42÷2”時,引導學生運用操作的方法和口算方法進行計算,並藉助這兩種方法自行探究筆算除法中每一步的計算含義,從而掌握新的知識,“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是這個單元的例7。在此之前,學生對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的方法、格式都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採用嘗試、探究、討論的方法自己學習計算方法,透過交流、討論明白當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上不夠商1就商0。同時在用豎式書寫時,這個過程可以省略。力圖繼續滲透可以利用舊知學新知的遷移能力,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

2、勤于思考,有效學習。

思考是學生學習數學認知的本質特點,是數學學習的本質特徵。在教學中我注重將思考貫穿於教學全過程,將操作、觀察、敘述、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觀察、敘述中思考,在思考中體驗、領悟。教師在適當的時間僅僅在關鍵處給予點撥:說說,“5”為什麼寫在商的十位上?“算式中6減4餘2,這個2表示什麼?接下去該怎麼計算?”“比較這兩個算式,有什麼區別與聯絡?”……..從而促進學生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

3、合理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興趣,體會數學在生活中作用。

課標實驗教材的特點儘量使所學的數學知識緊密地聯絡生活實際,使學生覺得所學的知識就在身邊,很有用,但有些數學知識點並不河南容易“生活化”。所以就需要教師創設一個生活的情境。教材中創設的情境是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學生對蔬菜批發市場的情境並不是很熟悉,但對自己喜歡吃的蔬菜非常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一個問題:“這些蔬菜你都喜歡嗎?”使學生較快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在解決問題中自然引入新課。

第三單元《統計》

三年級下冊的“統計”這一單元裡,安排的“簡單的資料分析”這一小節,除了要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的統計知識(瞭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資料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本單元主要是透過這樣一個素材作載體,把資料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再一次經歷統計的全過程,更好的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是讓學生認識統計圖的另外一種形式橫向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並作出合理分析和預測,培養學生利用統計方法推測和預見未來的意識。在新課開始之前,我一直在想,應該找到一個學生們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課前小研究,於是,我選擇了同學們每天要做的“吃早餐”作為調查物件,一來,讓學生親身體驗調查收集資料的過程,對學生來說,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和孩子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相信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必然有所想所思,這樣,孩子們在讀了圖表後,也能進行相關的決策。

我覺得我後面設計的判斷用那種統計圖表示學生所喜歡的體育專案這道題,在此處,顯得有點多餘,還好,學生在說的時候,都持有不同的意見,也聽到了不同的同學不同的聲音。在小動物比賽跑這道題上,學生們在回答時,對於圖上提供的資料,能想到很多,這也算是學生對資料進行的一種充分的分析和思考吧。孩子們閃現了很多知識的靈光:如鴕鳥比較有耐力,善與長跑,獵豹動作迅猛,但是耐力不強,不太善與長跑,善與短跑。。。。。

縱觀全課,我覺得條例還算是比較清晰,也能看到孩子們在課堂上的所思所想,但是,學生過於沉穩,氣氛不夠活躍,教學設計,也不夠嚴密,比如對教材的解讀和把握還不夠完美,以後還需在活躍課堂氣氛方面多下功夫。

第四單元:《年、月、日》

年、月、日這一單元是在學習了時、分、秒的'基礎上。本課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認識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平年、閏年。年、月、日的相關知識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的,所以,在教學時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中挖掘可以為學習所用的素材供應學生學習,並讓學生在實際運用所學知識的過程的過程中去理解、內化知識。

在備課方面,我力爭做到以下幾點:

一、尊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數學課程標準(試驗稿)》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幾乎天天接觸年、月、日的有關知識,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但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學生在這方面的積累是有差異的。而且,學生關於年、月、日的知識應該也是非系統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錯誤的理解,但是都為他們學習年、月、日打下了基礎。因此在本節課的設計時,我首先安排給學生送禮物(年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同學們交流自己瞭解的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啟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進一步學習年、月、日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二、尊重學生的獨立思想。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乏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能力。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才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本節課,我首先向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事實材料(不同年份的年曆卡片),讓學生透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去發現知識;讓學生透過交流與合作,產生思維的碰撞,去深化理解知識,接著,我安排讓學生創作記憶大小月的方法,像數學家一樣發現了用拳頭記憶的方法,他們經歷了再創造的過程。我還安排了小遊戲,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記憶大小月的信心。

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於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大膽地開啟門窗,讓現實生活的“燦爛陽光”照亮我們的數學課堂,讓數學學習活動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更加貼近生活,使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是從生活中走來,在生活中發展,為生活而服務的,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生活現象,去解決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

在最後我安排了一些實際生活中,與年月日有關的練習題,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把學生推到自主學習的舞臺上,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小主人。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喜愛、不願下課的課堂,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煥發生命活力的課堂。

第五單元:《兩位數乘兩位數》教學反思

這部分的學習內容是在學習了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單元的筆算乘法分兩個層次編排。先出現不進位的,突出乘的順序及部分積的書寫位置,幫助學生理解筆算的算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因為,學生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不僅可以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還為學習多位數四則混合運算打下基礎。而且,為學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因數是更多位數的乘法問題,奠定了基礎。因此在計算體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本課的教學目標在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和體驗上要達到以下幾點:

1、在實際情景裡理解並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比較正確熟練地計算。

2、在探究演算法中,讓學生與他人交流,享受獨立思考後發表自己見解的快樂,獲得成功的體驗。

3、能應用知識解決生活裡相關的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作用,初步樹立應用數學意識。

4、讓學生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絡,瞭解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本課的重點: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算理。關鍵:在於學生能掌握好乘的順序以及兩個積的數位。

新課程基本理念,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計算的教學,首先要把計算內容都置於實際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報紙(送信)、估座位、購書等。讓學生在現實問題情境中理解計算的意義和作用,探討計算方法。然後,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有意義的、聯絡生活的情境材料,讓學生運用所學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計算教學與解決問題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有利於學生體會計算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並且,對於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良好的數感是十分有利的。於是我根據學生特點,在匯入部分主要借鑑了孫老師的做法:我在課堂開始就從學校購新書入手,再現了學生熟悉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把計算設定在學生熟悉的具體情景之中,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使學生願意去主動探索知識。

由於這是一堂計算課,因此非常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加深對法則及算理的認識,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計算能力,並培養學生認真計算、書寫工整的良好學習習慣。練習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教學活動。有目的性的練習就是要教師在設計安排練習題時,要悉心鑽研教材,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精心安排。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練習時必須明確每一道題的練習意義,確保一步一個腳印,步步到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練習的最佳化。同時作業也要注意層次性,教師在編排練習是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不能搞“一刀切”和“齊步走”。避免差生吃不好,優生吃不飽。努力做到編排練習深淺適宜,分量適當,搭配合理,使學生在自己臨近的思維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

第六單元《面積》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該單元的第一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及初步掌握它們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也是學習和探索其他平面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重要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結合具體例項,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透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在教學中,我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例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面積的含義,知道物體的面積有大小,並會運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面積的大小。

在整堂課中,我的課件做的比較多,因為我認為,三年級的學生年齡還小,理解能力也不是太好,老師說的再多,也無濟於事,但他們的形象思維還是挺不錯的,所以讓學生在觀察老師演示課件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是面積,學生雖然說的不是太準確,但我知道,他們已經理解其中的含義了。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積極性很高,運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圖形的面積,簡便而又準確。

第七單元《小數的初步認識》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實驗教材第六冊第七單元的教學內容,孩子們在第二冊認識人民幣一單元中已經見過了表示價格的一位小數,再加上孩子們平時逛超市的購物經驗,所以孩子們對小數尤其是表示價格的小數並不陌生,因此我把這節課的重點落在小數的讀法及表示長度的小數的意義的教學上。

課前對於如何教學表示長度的小數含義這一還節頗有困惑,其實這部分知識並無什麼探究的價值,用分數表示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不需要孩子們去探討,那麼是否就直截了當地用課件來幫助講解算了呢?我不知道要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專家說這就直接說好了,學生探討不出來,而且也說明不了什麼,要是一定去探討,那也可能是一種形式了。

聽課老師給我的寶貴意見主要是:

1.在課堂上如何的安排有效練習,課前要吃透教材。

2.有老師提出來比如2.6元,我說2表示(2)元,6表示6角,如能完整的說出元角分就更好了。對於新教材來說,沒有太多的教學經驗,好多地方都沒有作好,也許就像許老師說的,小學數學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一定要把小學階段的的書看一下,這樣你才能瞭解它大體上的內容,以後要好好充電啊!

第八單元《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作為教研組的研討課,也曾用心地進行了構思設計。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校剛剛結束的乒乓球比賽引入,課始較好地起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而且學生也能很快地從資訊中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進入數學的學習討論。課中重視學生不同解決問題思路的分析,在分析過程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討,大多數學生能完整地述至少一種的思路。

但自己認為這節課從整體的設計看,總覺得有點虎頭蛇尾,前後情境連貫不夠,而且題型設計比較單一,不利學生分析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只有別人的指出,才能讓自己更明白自己的不足,請各位多提寶貴意見.

第九單元《數學廣角—重疊問題》教學反思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開始新增設的一個內容,涉及的重疊問題是日常生活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數學知識。教材例1編排的意圖是藉助學生熟悉的題材,透過統計表的方式列出參加語文小組和數學小組的學生名單,這與實際參加這兩個課外小組總人數不相符合,從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滲透並初步體會集合的有關思想。由於集合是比較系統、抽象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針對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這裡只是讓學生透過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題材去初步體會集合思想,為後繼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學生只要能夠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設計時我立足於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出發,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不同的方法中選擇最優方案,在解決問題中初步體會數學方法的應用價值,初步體會集合思想。

“重疊問題”以前是屬於數學興趣課的內容,所以學生對它的掌握程度允許有差異性,即學生能掌握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而現在是放在數學教材裡,那麼如何準確地把握教材,更好地完全教學要求,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

在設計教案前,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何使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去解決重疊問題,使學生不是在模式上會做,而是在理解上會做。如果學生頭腦中沒有經歷建模的過程,沒有很好的直觀依託,強塞給學生的東西也就形同如空中樓閣了。

不足之處:在第二個環節探討計算方法時,學生在演算法時更多的是三部分相加求出總人數,而不是兩部分相加再減去重疊部分。再反思地去研讀教材,發現對於教材的理解還是不夠到位的,拋棄了題目中的數學資訊,更多地強調集合圈的作用和理解,才引起了這個問題。在今後把握教材時,應該理解好主次的關係,更準確、到位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