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考題1000字作文
父親的考題
兒子事業有成,但其對金錢的追求真到了別無所求的程度。一天,父親給一向標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強的兒子出了一道題:“一輛載著457名旅客的列車駛進車站,這時先下來98人,又上去103人。”
兒子緊張的情緒鬆弛了下來。
“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去132人。”
兒子的嘴角掛了一絲微笑,開始把左腿壓在了右腿上。
“在再下一站下去91人,上來67人。”
父親拿著本子的手有些抖,唸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來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來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來97人。”父親念得飛快並努力使每個發音都清楚。
兒子有些心疼起老父,關懷地問:“完了嗎?”
“沒有,你聽仔細了!”父親搖晃著那已經沒有幾根頭髮的腦袋接著說:“列車繼續往前開。到了下一站,這是個小站,只下去10個人,又上來8個人;下一站也是個小站,下去6個上來9個。”父親的態度很認真,兒子卻覺得該結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個,上來18個;再下一站是終點站……”
還沒等父親說完,做兒子的就站起來:“您是想馬上就知道車上一共下來多少人嗎?”兒子的口氣中透著一股得意。
“不!”父親微笑著說:“我只想知道這趟車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臺?”
兒子一下子懵了。
父親的語氣變得嚴肅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計算一輩子能積攢多少錢,一輩子做金錢的奴隸,錢再多死的時候也不能帶走。應該留意人生的每一個站臺;哪個站臺付出的少,哪個站臺得到的多;哪兒有歡樂;哪兒有痛苦;……認真地體會人生的每個細節,這樣你才算擁有實實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親拉著發呆的兒子的手說:“不要太計較金錢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諦!”
巧取銀環
從前,有一位姓林的員外,他請了一位姓孫的先生教自己的兒子唸書,講定一年零11個月給23個銀環作為報酬,林員外將銀環拿出來讓孫先生看。孫先生一看,只見23個銀環連成一串,是真貨。同意去林家。
林員外說:“這23個銀環是連成一串的,你現在同意去我家,這些銀環就是你的報酬,我倆寫個立約。”孫先生答應了。
立約是林員外事先寫好的,孫先生看後,覺得沒有問題,雙方簽字了。
第二天,孫先生走進了林員外的家門。林員外領著孫先生走進自己的書房,待孫先生坐下後,他說:“這23個銀環,現在我讓你只能砸開其中的兩個銀環,”你必須每月拿走一個,23個月拿完,每個月不能多拿,也不能存在我這裡,如果你做不到時,你拿走的`銀環,我要全部追回,你必須在我家,教我的兒子唸完23個月的書。”
孫先生想了一會兒,說:“我可以按照你的要求來砸這串銀環。”
林員外將銀環交給孫先生,伸出兩個手指,說:“只能砸開兩個銀環,多砸一個銀環,這23個銀環,你一個別想拿走,還要賠這串銀環。”
孫先生說:“砸壞了,我教你的兒子念四年書,不要工錢,總可以吧?”
孫先生將這串銀環從左邊往右數第四個砸開了,接著從這19個銀環中,從左往右數第七個砸開了,這一串23個銀環變成了三串,外加砸開的兩個,交到林員外的手中以後,說:“我以後每月拿走一個。”
林員外做夢沒想到自己沒有難倒孫先生。
(尊敬的某些讀者,我懇求你認真地閱讀此文,根據文中的敘述推算一下,也可以在紙上畫出23個連在一起的銀環,驗證一下,孫先生是不是每月能拿走一個銀環。)
5枚金幣
在遼闊的大草原上,有一個少年叫阿巴格。他一直生活在家鄉,從未走出過草原,陪伴他的是獵犬、羊和自己的親人。
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父親到另一個地方去買羊,沒想到途中下起了滂沱大雨,他們在雨中迷失了方向。年老的獵犬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再加上在雨中的一番折騰,最後死了。更嚴重的是,他們帶的食品也快吃完了。
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他的父親從兜裡掏出5枚金幣,把一枚埋在草地裡,還有其餘4枚放到了阿巴格手上,對他說:“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已經用了一枚,就是剛才埋在草地裡的那一枚,你不能把5枚金幣都扔在草原上,你要一點點地用,每一次都用出不同來,這樣才不枉人生一世。今天我們一定要走出草原,將來你也一定要走出草原。”
聽了父親的話,阿巴格望了望前方無邊無際的大草原,鼓足了勇氣,攙扶著父親冒著大雨繼續前行。他們走到了買羊的地方,阿巴格這才知道原來世界還有另外一番景象。從此以後,阿巴格努力學習,後來他離開了家鄉,到了一個海邊城市。他深深地迷戀上了大海,最後成了一名優秀的船長。
世界很大,人活著,就要多走些地方,多看看。儘可能讓5枚金幣有不同的用法,更不要隨隨便便地浪費它們。
珍惜人生的5枚金幣
紙和紙簍
晶晶和圓圓是兩個愛畫畫的孩子。晶晶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面牆。她告訴晶晶:你的每一張畫都要貼在牆上,給所有來我們家的客人看。
圓圓的媽媽給兒子一疊紙,一捆筆,還有一個紙簍。她告訴圓圓:你的每一張畫都要扔在這個紙簍裡,無論你對它滿意還是不滿意。
三年後,晶晶舉辦了畫展:一牆的畫,色彩鮮亮,構圖完整,人人讚揚。
圓圓沒法展覽,一紙簍的畫,滿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頭上尚未畫完的那一張。
三十年後,人們對晶晶一牆一牆的展覽的畫已不感興趣,圓圓的畫卻橫空出世,震驚了畫壇。
你受影響了嗎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大浴池內,燒了一池比一般人洗澡稍熱一點的水。安排好五個人,或者坐在池邊不下水,或者在洗淋浴。每來一個人,那五個人都會說;“這水怎麼燒的,燙得讓人下不去?”新來的人看看眾人,試了試那水,也覺得燙,不再下去。這樣連續來了十個人,都沒有下去。其中兩個人大膽下到水中,但只有短短的一二十秒時間,就覺得熱得實在受不了,趕緊跑了上來。
第二次,燒的水和第一次一樣熱,五個人全部在水中洗澡。每來一個人,那五個人就說:“這水燒得真好,燙著就是舒服。”來的人看看眾人,試了試水,也下去了。最先到的十個人中有八個下到水中,這其中有三個人恰好是上次不敢下去的人,只有兩個人因為嫌水燙沒有下去。
同樣溫度的水,甚至是同一個人,為什麼第一次不敢下去而第二次就敢下去呢?
因為第一次他們看到眾人都不敢下去,於是就先入為主認為那水太熱,人受不了。在這種心理暗示下,於是真的就受不了那種溫度的水。
數學王子高斯年輕的時候,老師每天給他佈置三道難題。有一次,由於老師疏忽,把一道兩千多年來一直無人能解的難題加在了給高斯的作業中。高斯以為那是一道普通的數學題,居然一夜之間解開了。
高斯後來回憶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枯木裡面有龍吟
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放學途中,他跟同學們追逐嬉戲,玩得激烈瘋狂。一個不小心,從土堤上跌落,頭部直撞堤基,暈了過去,不省人事。醒過來時,已經是夜裡時分,他正躺在自己的床鋪上。
第二天早晨,頭還有些疼痛。他盤算著要不要去上學,又思及當天要考試,前一天晚上又沒有複習,於是藉故在家休息一天。第三天又想到功課沒有做,仍以頭痛當藉口,請假在家。從此,每天早晨上學時間,就頭痛頭暈起來,無法上學。他就這樣輟學在家,成為因病臥床的孩子。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父親為他的病更著急。有一天,他躺在病榻上,聽著父親和朋友閒聊。話題聊到孩子的傷病上,父親嘆了一口氣說:“我畢生的積蓄,都因孩子的病而花光了 !往後日子不曉得怎麼過。” 他躺在床上,豎起耳朵聽著父親的擔憂和感嘆,心中自言自語地說:“天啊!我已經把父親逼得走投無路了!我不能再拖下去了!明天一定要去上學才行。”第二天一大早他堅持上學,但半途就倒了下來,被扶回了家。第三天一大早他仍堅持上學,勉強支援了一天。從此以後,他漸漸適應,也恢復了健康。
他就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作為一位醫生,他專攻精神醫學,是世界級的心理學大師。他回顧自己的經驗時說:“當時,我已經有一點了解什麼叫精神疾病了。” 其實人生不怕錯,只怕不改,不怕一時失察,只怕執迷不悟。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工作、學習或待人接物,都有個觀念作前導。你怎麼想,就怎麼做,接著就怎麼感受。你的想法正是大腦前額葉,依你所蒐集的資料推理分析而來。然而,由於你的資料可能錯誤或不完整,負面情緒可能干擾思考和決策,因此做了偏差的看法或抉擇。
及時轉念,改正錯誤,是心智運作歷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人如果找藉口,從而逃避現實的挑戰,或者規避應負的責任,就可能產生消極的意識,進而生病。唐朝的香嚴智閒禪師,認為及時轉念,不讓消極或錯誤的想法繼續為害,就等於枯木逢春一樣。有一次,弟子問他說:“什麼是生活之道呢?” 他說:“枯木裡龍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