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文件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文件一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關於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的研究
作者:蘇旻
【摘 要】
德國著名教育家弗裡德里奇·福祿貝爾認為:幼兒期是“真正的人的教育”開始的時期,對於發展中的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幼兒期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時期個性的各種心理結構成分開始發展,特別是性格、能力等個性心理特徵和自我意識已經初步發展起來,每個幼兒在不同場合、不同情景,不同事件都傾向於以一種自身特有的方式去反應。《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成長固然離不開智力的開發,但是,影響成才的並不完全是智力因素,個性品質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將來事業的成就。科學家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格的偉大。這一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認識。”幼兒園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個性的研究這一課題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個性及幼兒個性 幼兒的良好個性 巴學園 幼兒園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
一、緒論
經過在幼兒園兩週的保育實習,對幼兒園大致的教育、保育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而不再僅僅侷限於書本的理性認識。
當今多數的幼兒園,毋庸置疑地成了“寄存”幼兒的場所。幼兒園本應是孩子的樂園,但是引導幼兒個性的發展成了幼教界的奢侈品。集體化教育的快捷便利似乎頗受各個幼兒園的歡迎。面對漸漸被抹殺掉的幼兒個性,我對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進行了研究。
對本研究,我採用查閱文獻資料及調查訪談的方法。
二、本論
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以集體教育為主,但是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佳。比如:過於注重活動的形式,缺乏過程與目標意識;只關注幼兒表面的興趣,難以提升幼兒真正的興趣;只關注幼兒動手的能力,而忽視幼兒思維的參與;處理不好生成與預設的關係,影響幼兒主體的發展。
50年代,前蘇聯幼教研究工作者把“學前教學”這一概念引入幼兒園,形成了以作業為基本組織形式的幼兒園教學活動模式。教學被看作智育的主要手段,被定義為“發展兒童的熟悉能力,用系統的基本知識武裝他們,按《幼兒園教育大綱》所規定的範圍培養他們的技能和技巧的有系統、有計劃和有目的的過程”。這是一種以知識傳授為中心的教學觀。在這種教學觀指導下,學習被看做接受由教師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這種接受面廣、效率高的集體教學,就被視為傳授這種預先建構好的知識體系的“捷徑”。隨著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熟悉到: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過程,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過程。由於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與經驗的影響,同樣的事物與現象對於不同的學習者會有不同的意義。因此,這就要求我們在注重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的同時,承認和尊重幼兒學習中的個體差異。80年代以來,人們對個別差異的理解發生了變化,由過去認為的能力大小、強弱的差異及個性差異,發展為發展速度、認知結構特點的差異。這使人們熟悉到,要發揮幼兒學習主動性,就必須使教學內容、進度和方式方法,適合每一個學習者的身心發展水平、進度和特點。這種新的教學觀、個別差異觀,幫助我們熟悉到了集體教學對幼兒學習主動性發揮的侷限性。集體教學是全班幼兒在同一時間內以同樣方式與速度學習同樣內容的組織形式。在集體教學中,教師無法顧及幼兒發展的個別差異,無法真正滿足每個幼兒學習的需要,因而不利於每個幼兒學習主動性的發揮。作為一種教學組織形式,集體教學之引入幼兒園,曾經發揮過進步作用。“作業教學的引入幼兒園,對培養兒童有組織的行為、發展他們的熟悉活動、教他們學會遵從成人的指示,從而做好兒童的入學預備,的確起過良好影響,作業教學在歷史上的這一進步作用是應予以肯定的。今天我們不能因其侷限性,而全盤否定其存在價值。尤其是我國的幼兒教師大多有著比較豐富的集體教學經驗,讓她們用其他教學形式來完全代替集體教學,是短時期內不可能實現的,而且也是沒有必要的,因為集體教學有其獨特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在認清其侷限性的同時,更加註重發揮其優越性,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保育實習期間,有這樣的三個“問題兒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因為靠近他們,我才真正感受到現在幼兒園體制的缺陷——用同一把鑰匙是打不開所有兒童的心門的。
樂樂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女孩,小夥伴們不喜歡和她玩,老師也放任自由。於是,她乘上手工課的時候自己偷偷躲在頂樓玩娃娃家。對於這樣的特殊兒童,作為教師,應該多給予關心,滿足她對愛的需求。
銳銳因為過於成人化的外在引起我的注意。平時顯得孤僻,冷漠。老師們給他的評價是“與老師鬥智鬥勇的壞孩子”。有一次,保育員給小朋友們梳頭的時候,木梳掉在地上。經過的幼兒沒有一個意識到,只有銳銳經過的時候順手撿了起來。當時,我就覺得其實他的本質並不壞,偷玩具的行為只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障礙,而教師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另外,我發現全班小孩都有全家福,唯獨銳銳的全家福上只有他和媽媽。所以,小孩子的心理發展缺陷也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可是又有誰真正地去了解過他的成長了呢?
浩然因為沒有良好的午睡的習慣,幾乎天天要被老師批評。這天他被罰不準起床,我走過去問他:“你為什麼今天又沒有睡覺?”他告訴我,他睡不著。我就告訴他,那麼從明天開始把眼睛閉起來假裝睡。他答應了我。第二天果然見效,他不僅沒有被老師批評,而且真的睡著了。由此我感慨,幼兒是需要你用心交流的。並且,集體午睡這樣的規定,也是不夠人性化的。
幼兒園一個班級平均有三十個孩子,兩個老師,一個保育員,可是在平時又有多少幼兒是真正被關心的呢?有多少幼兒的心理是真正被瞭解過的呢?我所耳聞的是老師聲嘶力竭的指令聲。“殺雞儆猴”也成了幼兒園教師普遍採取的措施,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學呢?幼兒的天性就這樣一點一點葬送在集體化的教育中。我們不是生產的流水線,所締造的不是統一規格的靈魂。
因為看了一部叫《小人國》的紀錄片,我對“巴學園”這個名詞產生興趣。
一本名叫《窗邊的小豆豆》的書在上個世紀80年代第一次被悄悄地翻譯成中文,那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譯本,但是有幸讀到過它的人都曾被深深地驚喜和感動——居然有那樣一座由六節車廂組成的“巴學園”,學生們每天帶著“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的飯菜當做午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心情自由選擇要上的課程,還有跳著校長髮明的韻律操,晚上在學校禮堂裡露營,這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小豆豆啊!多年後,重新被引進出版的“小豆豆”不知不覺地爬到了暢銷書榜的前列,並且兩年來一直旺銷,至今勢頭不減。這個日本小女孩的成長故事不僅再次緊緊抓住了中國孩子們的眼睛,也俘獲著更多的成年人的心。
中國的孩子很辛苦,世界上都承認,早在我們當孩子的80年代,減負的論調就已經多有談及了,快三十年過去了,減負的後果還是應了人們當時的一句玩笑話——“減負之後,還是正”,我們的下一代還是沒有能輕鬆快樂地成長起來。所以,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孩子們,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真想在現實的“巴學園”裡學習生活,遇到一位像小林宗作一樣的校長。這本講述黑柳徹子童年真實經歷的作品對於今天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的孩子來說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嚮往,他們熱切地關注著小豆豆的故事,好奇地問爸爸媽媽:為什麼不送我去這樣的學校?孩子們也許無法理解,其實學校本身沒有什麼神奇之處(除了校舍是由六節車廂組成的這一點),創造奇蹟的.是小林校長和像小豆豆的媽媽一樣的父母們。他們抱持著最為真摯和寬容的心,成為孩子們童真的守夜人,在深沉的暗夜之中,為孩子們點亮前行中光明。從某種意義上說,《窗邊的小豆豆》再次被引進出版正是在召喚一種“兒童本位”教育精神的迴歸,讓孩子們更多地去自我成長,而非一種在長輩規劃下的“被成長”。作為家長,我們只需要做那個麥田裡的守望者,就像塞林格描繪的場景一樣:所有的孩子們生來就該在一大片麥地裡自由自在地奔跑和玩耍……但是,當他們一不小心,當他們終於要“沒辦法小心地”臨近懸崖邊緣、面臨某種掉落下去的危險——“我”就願是麥田裡永恆的守望者,一次次地伸出手臂、一次次地攔住他們。
如果說《窗邊的小豆豆》在召喚著一種“兒童本位”的教育精神的迴歸,那麼手頭這本剛剛出版的《我親愛的甜橙樹》則是在宣揚著一種“童心迴歸”的互動理念,當孩子們在麥地中奔跑玩耍,作為家長的你,不要孤獨地做個守望者,不妨忘掉自己已是一箇中規中矩的中年人,此時讓童心得以迴歸,盡情地參與到他們的奔跑和玩耍中來,讓他們真心覺得你也是他們中的一份子,是他們的夥伴。就像書中的那棵總是傾聽主人公澤澤說話的甜橙樹,和那個把澤澤當做朋友一樣的葡萄牙人,在他們的心中,澤澤並非是滿腦子惡作劇的壞孩子,他內心生長著最難能可貴的善良的種子——因為聖誕節受不了爸爸失業後的悲涼的眼神而去街上擦鞋只為了給爸爸買一包香菸使爸爸高興起來;班主任長得不美,別的老師有花收,而她沒有,澤澤沒有錢就從花店偷花送給老師;澤澤還喜歡逃課,常和一個賣藝人一起賣唱,只為每次能夠從藝人那裡得到一張歌譜,送給愛護他的姐姐……在艱難的生活面前,甜橙樹和葡萄牙人成了澤澤生命中守望相助的夥伴,他們沒有給予澤澤什麼實際的物質的支援,但足以讓在澤澤快樂地忘卻生活的艱辛,因為他們給予澤澤的是一種可貴的交流、一種傾訴,一份能夠忘卻孤獨的友情,這比優越的生活更讓這個孩子感到快樂。所以,我知道了為什麼當小說寫到甜橙樹被砍伐、葡萄牙人死於車禍時,所有讀到這裡的人會痛哭流涕,他們是為死者而哭,更是為活著的人而哭——為澤澤而哭,他們離開後,還會不會有人這樣溫柔地對待這個可愛的男孩呢?與他一起聊心事,帶著他去兜風,在他生病時,為他送來溫暖……這個故事在作者若澤·毛羅·德瓦斯康塞洛斯心中醞釀了整整42年,最後用12天的時間寫成。與黑柳徹子一樣,這個故事有著作者童年的印記,這既是獻給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故事,也是時過境遷後,一封寫給每個童年已逝的成年人的書信,它以孩子的視角帶著每一個成年人回味著逝去童年的陣痛、憂傷,還有甜蜜,也許你是幸運的,曾有一棵樹、有一個人走進你童年的歲月,將這些陣痛得以過濾,憂傷得以撫平,甜蜜得以分享,實現一種真正完美的成長!如果你已為人父、為人母,如果你有幸也讀到這個故事,不妨從今天開始,讓童心重新迴歸到你的心裡,和孩子一起成!
無論是小豆豆還是澤澤,無論是巴學園還是甜橙樹,兩部來自不同地域、風格決然不同的作品,在有意思的講述中向我們每個正在童年或童年已逝的人傳達著這樣的資訊:無論何時,在內心的深處,我們都要留下那麼一點溫柔的空間,讓童心得以安然地安放!
李躍兒創辦的巴學園受的是黑柳徹子的影響,提出“孩子是腳,教育是鞋”。
簡短的話,卻道出一番真理。我們的幼兒園應該去適應兒童,並且是適應每一個兒童。幼兒園應該實行小班制教育,幼兒多則不易被重視。巴學園式的教育,是開放式的教育,雖然給予幼兒一定的自由,但是不代表教師可以完全撒手。教師應該隱形地把握好尺度。每一天,抽出足夠的時間,和每一個幼兒交流。面對問題兒童,也要現實出足夠的耐心,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再去評價幼兒的行為。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遊戲,遊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遊戲蘊藏著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機。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自然性等特點,在遊戲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遊戲同時是一種自發的學習,具有促進發展的功能。所以,教師要尊重幼兒在日常生活環節中的自發遊戲,尊重幼兒的自發探索過程。《綱要》中指出,孩子是透過遊戲及其一日活動來學習的,尤其是遊戲活動,往往是綜合性的,涉及多方面的學習內容,具有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的價值。同時,很多幼兒教育專家研究發現,孩子的創造力並不是透過集體活動教出來的。而是與生俱來,並在一次次的個性化創新活動中獲得鞏固和發展,成為穩定的品質。其實,只要教師細心觀察,就可以在一日活動細節中發現幼兒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時,教師所要做的是積極的關注和採取適當的態度呵護幼兒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行為,而不是採取粗暴的方式遏制。
傾聽孩子的聲音,有時候,孩子的很多行為並不象上述案例中那樣能讓人直接看出其探索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計後果的,甚至能造成破壞性。這時,我們就不能僅僅從孩子的行為表面直接作出判斷,而應該蹲下來傾聽孩子的聲音。這樣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和思考過程,有助於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
引導孩子的思考。《綱要》中指出,教師的角色定位不但應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還應該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所以,教師不但自身要關注孩子的一日生活全過程,善於從細節中正確把握教育契機。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在每一個活動過程中學會觀察細節,學會在過程中思考,從而發揮教育的最大價值。
孩子個性發展是在其天性的基礎上展開的,只有在天性的展現中我們才能把握孩子多種發展的可能性,使潛在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而孩子的天性更多體現在一個個生活細節和各種自發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發展的趨勢去關注幼兒生活過程,關注尋常時刻,學會了解行為的發展意義,從而最大程度地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除了幼兒園本身需要改革之外,家長的傳統思想也應該解放。我想,即便現在創辦了許多所巴學園式的幼兒園,硬體軟體條件都很充沛,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願意選擇這種新式的教育方法。有許多家長不能夠接受孩子玩沙坑的時候把手和衣服弄髒。所以,既然我們選擇了學前教育,我們就有義務把這種巴學園的思想廣泛傳播,讓大眾對其瞭解、接受。堅持以下理念:
一 以幼兒為本,注重幼兒個性培養。
二 營造和諧生活學習環境,促進幼兒個性發展。
三 創新活動,拓展個性教育的空間。
四 發展特長展示個性風采。
五 開展個性化教育,最佳化發展幼兒個性。
六在民主、和諧、自由的寬鬆環境裡,有效地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三、結論
孩子是腳,教育是鞋。幼兒園是一個提供各種各樣鞋的場所,而不是一個託管所。提倡巴學園式的個性化教育是每一個幼兒的個性得到健康發展的保證。不要讓傳統的集體化教育禁錮了幼兒的思維。包括幼兒人格品德的發展,也與個性化教育密不可分。孩子的每一個時刻都應該被關注。
參考文獻
1.《個性心理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葉奕乾,孔克勤主編。
2.《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國發展出版社,瑪利亞·蒙臺梭利著。
學前教育畢業論文文件二
寫畢業論文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理論聯絡實際,獨立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從事本專業工作和進行相關的基本訓練。下面是小編為佳蒐集整理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論文: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僅供參考。
摘要:健康是人類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目標。然而,對於什麼是健康,人們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在許多人腦子裡,一提到健康就理解為身體沒病,體格健壯。這種單純的身體健康觀,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幼兒健康教育中,偏重幼兒身體保健教育,缺少幼兒心理衛生教育方面的內容,這種傾向不利於幼兒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如何克服傳統健康觀的片面性,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完全將健康剝離到衛生保健工作的管理範圍,是當前我們工作中需要著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健康 全面 身心並重
概述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說到幼兒心理健康的發展我就不得不說說我認為的心理健康的意義了。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在談到幼兒心理健康這個定義的同時,我們不可迴避的就是心理健康這個概念。
究竟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的智力正常,情緒良好,個性健全,能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協調,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標準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①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有一個現實的、正確的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適合幹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
② 有自信自立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明確的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對待和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③ 能和他人友好相處,善於協調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人,對人對事都能採取和睦相處、友好對待、克已讓人的態度;對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能採取友好寬容的、公平的、有理有節的方式處理,容易與他人合作和相處。
④ 主動適應環境,順應社會需要。心理健康的人,能夠自覺地調整個人和環境的關係,不是環境順應自己,而是使自己適應環境。在任何複雜的環境中,一方面保持自己人格、個性上的特點;另一方面,又有揚長避短、適應環境需要的應變能力,無論是在艱苦的逆境中,還是在順利環境中,都能很好地發展自己。
判斷一個人是否心理健康,很難用一個統一標準來衡量,所以一般學者認為,應以整個行為的適應情況為基準,而不要過分看重個別症狀的有無。瞭解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就可以幫助判斷自己的心理健康善狀況,並採取相應的心理衛生保健措施,從而達到身心全面健康。
二:幼兒心理健康的分析
幼兒心理教育是以幼兒為本,也就是把孩子當成與大人有著平等人格的人來關照,老師在關心與愛護孩子的同時,切莫丟掉尊重與平等,這兩種當代人文意識,老師不僅僅是蹲下來與孩子交流,更是真正地將大人的架子放下來,用心同孩子交流。孩子雖小,但卻完全可以感受到這一種來自老師母愛般的關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老師的溫情關照下健康的成長。
三:如何關注幼兒心理健康
幼兒的心理健康是幼兒人格完善的必要條件,是幼兒的精神與發展的內在基礎。有了心理的健康,幼兒就可能有充分的發展。反之,若是缺少了心理健康,那麼幼兒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在其以後的發展就有可能出現人格障礙或心理疾患。目前,在幼兒中存在著一些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挫折容忍力低,經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發脾氣。第二、缺乏與人交往和應付人際事件的能力。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在家庭中凡事以他們為中心,而在集體中他們卻必須考慮到別的同伴的喜好和意見,獨生子女的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幼兒少有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導致在人際關係中無所適從,正如我國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所說:人類的心理教育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交往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於人際關係而來的。所以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更應該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要從小抓起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問題已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關注個人的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文明人的一個重要標誌。具有文明意識的人都知道,對正常人來說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不僅關係到個人的生活質量,而且直接影響其勞動效率及對社會的貢獻,而如果一個人患有精神和心理疾患則會成為社會的一種負擔。古今中外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健康康的成長。關注孩子長大後未來社會中是否具有生存能力的家長,不能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我們認為至少應包括下面這五條: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
(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境;
(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
(4)能自我接納,有自制力,能積極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
(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這五條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要靠大人的培養,如何培養呢?我們不要忘記孩子的身心發展變化的特點,心理健康教育應滲透在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滲透在學校教育工作的全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提出不同的要求,把學會認知、學會共同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作為對孩子的終生教育的目標,點點滴滴、持之以恆,我們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適應新世紀社會生活的棟樑之材。
而在現今社會對於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出現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認識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1977年就提出了健康應是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備狀態,將心理與社會適應這 兩個重要內容作為了健康的基本要素。但是,在相當多的幼兒園中,目前對健康的認識仍然停留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水平上,還沒有實現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新模式的轉變,因此,明視訊記憶體在著重生理保健輕心 理保健的現象。這種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不夠,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普遍存在對幼兒心理健康知識的匱乏,在於對幼兒身心關係的認識模糊,在於沒有認識到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許多人將幼兒心理的一些異常 表現看成為孩子成長中的自然現象,不去加以關注。
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缺乏嚴密的系統性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沒能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論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迄今為止,全國除了少量的幼兒心理衛生、行為與情緒問題等方面的書籍之外,尚未見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專著;二是在全國為數不多的開設有學前教育專業的高校中,開設有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課程 的極少;三是無論高校,還是幼兒師範,都沒有一本全國通用的幼兒心理健康的教材;四是儘管《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了應做好幼兒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內容分散、零亂,大多體現在其他內容之中,如培養幼兒活潑開 朗的性格,引導幼兒個性的健康發展等。這些內容之間沒有一個內在的聯絡系統和統一的觀念,而且還有許多有關幼兒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內容沒有納入到教育之中或沒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視。這導致我們在對幼兒實施心理 健康教育時,大多隻能借鑑其他相鄰學科或中小學、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經驗,而且整合不夠。
三、理論與實踐的脫離
近年來,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幼兒園日益增多,他們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而高校中不少 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日漸增多。但是,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問題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理論與實踐的脫離。一方面,高校中從事幼兒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者較少深 入到幼兒園中去進行指導,更少去建立幾個點長期進行實驗;另一方面,幼兒園在開展此項工作時,又只能是停留在一種對錶面現象的認識,不能由現象認識其實質,因此,在很多時候,其工作的最終結果,只能是一種 經驗的總結,而難以使之得到更深的發展,主題難以深化,妨礙了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進行。
四、教師缺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知識
教育活動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教育施行者本身的素質、專業知識的結構及豐富程度。然而,在沿襲 已久的幼兒師範教育體系中,知識更新尚未完全跟上形勢發展的要求,這直接導致了幼兒園教師有關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知識的缺乏。而紮實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是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與此同時,如何 把握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與幼兒科學教育的關係,注意教育內容的整合,也影響到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時下,在不少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所出現的問題,與此都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五、具體操作中的非科學性
1.違反心理健康教育原則的問題。例如:幼兒出現攻擊性行為,本屬於品行障礙,對於這一類行為的矯正 與教育應當堅持正面教育,樹立榜樣作用,或採用暫時隔離、減少刺激的方法。但有些幼兒教師在對待這一類孩子時,採用宣洩的方法來加以矯正,為其提供摔打的物品,讓其發洩憤怒的情緒。而研究表明,幼兒在宣洩 後習得更多的攻擊技能,可產生更強的攻擊傾向。因此,採用宣洩法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些教師甚至在對待這類孩子時採取體罰的方法,這更加強化了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因為,體罰本身對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起的就是示範作用。
2.家園教育不同步的問題。在幼兒園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 育本是一件有利幼兒身心健康的好事,但在 實施中如未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則可以使幼兒園的努力付之東流。某幼兒園幾年來一直堅持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目的在於讓孩子學會與他人的交往、分享與合作、提高其社會適應力。但在具體操作中, 他們忽略了與家庭的聯絡與合作,而有些家庭對其子女一向採用溺愛、放任的教育方式,結果導致幼兒園中所教與家庭所教的衝突,教育未能收到應有的效果。
3.不能區分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在部分幼兒身上,說謊這一現象是較為常見的。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幼兒認知發展水平較低,在思維、記憶、想象、判斷等方面出現與事實不符時造成的說謊;另一 方面,是由於幼兒做錯了事,怕受到處罰,或由於老師、家長對幼兒的過分嚴厲所致。因此,我們對幼兒的說謊問題應全面分析,區別對待。如因認知水平低所致,則為心理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如因過於嚴厲的要求所致 ,則為教育方面的問題,但這些都與成人時期的說謊有本質的區別,無所謂道德不道德。而在某些幼兒園中,防止一旦出現諸如偷竊、說謊等行為時,斥責幼兒品德不好,將心理問題與道德問題混為一談的現象並不少見 。
4.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的問題。由於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一些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鑑中小學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 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如對一些有行為問題的幼兒進行心理矯正時,有些幼兒園的老師簡單地照搬一些行為治療的方法,而未考慮這種方法採用後,對幼兒會有什麼樣的消極影響,結果導致行為問題未矯正,又出現了新的適應問題。
其實,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幼兒素質教育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在這裡,我們僅僅是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分析,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方面有賴於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幼兒園、家庭、社會諸方面的共同努力。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小事,而是關乎我們民族未來的大事。在這個方面,我們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氣魄和胸懷來投入其中,讓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沐浴著全社會呵護關愛的陽光下健康而快樂的成長,將來成為身心俱健的合格幼兒。
結束語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改革,孩子在成長,堅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現代德育教育的標誌,是提高幼兒整體素質的關鍵,是擺在每個教師面前刻不容緩的重大課題。所謂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不可能給予孩子應對一生的知識和技能,而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動手實踐的能力、探求新知和創造的激情與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習慣,才是我們應賦予孩子的珍貴財富。作為教師要用愛撥亮每位幼兒心中的那盞燈,揚起前進的風帆。只要人人都去關注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這一核心問題就能實現,那麼教育這朵花會越開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