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散文:端午節陽朔灕江之旅
對於桂林的印象,始於小學時期學的一篇課文《桂林山水》。雖然已過而立之年,校園時光早已遠去,而課文中的部分語句我至今難以忘懷,尤其是文中的第一句:“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著木船,盪漾在灕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於是乎“盪舟灕江“便成了我一個魂牽夢縈的夢。
可畢業後的日子便像歌詞寫的那樣: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後來結了婚,有了孩子,很多少年的夢想便就此擱淺。
如今小孩大了,工作生活都沒有以前的忙碌便想起趁著尚存的時光去看下童年時就慕名的灕江。
6月10號帶著剛滿6歲的女兒跟著旅遊團從廣州出發。在車上聽著導遊對當地民俗文化的講解,心中想象著“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美好畫卷。
由於端午出行人數較多,六小時的車程開了近十個小時,在一片睡意朦朧中到了目的地桂林市陽朔縣。
來到陽朔的.三天兩夜中,感受了蝴蝶泉的美麗,銀子巖的壯觀;也體會了遇龍河飄遊的輕涼愜意,聚龍潭的曲徑迥然,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圖騰古道的神秘和灕江的感慨!
圖騰古道——甑皮巖人與自然的和諧-
圖騰古道位於十里畫廊的中心地。據說這裡住著的是面板黝黑,身著獸皮的甑(漢語拼音zèng)皮巖人,導遊把他們稱作“野人”。相傳甑(漢語拼音zèng)皮巖人是桂林人的祖先。 北有匈奴,南有南蠻。雖然知道今天我們遊行中看到的“野人”應該是當地的村民裝扮而成的,但充滿地方色彩的風俗文化及原始味濃厚的表演著實還是另我耳目一新,幫助我好好普及了下南蠻文化。
聽著當地導遊的講解,我驚訝於古人面對大自然表現出的頑強和智慧。從類人猿到人類的轉變,從直立行走到文字的出現,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每一次轉變都是一次升化,都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和契機。無論滄海桑田,變化將是這世界永遠的主旋律,惟有適應變化並迅速做出反應的人才有改寫歷史的資格,才有享受成果的機會。
灕江——讓我充滿充期待滿目惆悵的地方
灕江是我此次旅遊的焦點所在。在6月10日前往陽朔的車上時就聽導遊說起這幾天桂林大雨,灕江水很急,所以這幾天都在封航,此番能否遊成灕江就看我們的緣份了。11號早上得知的訊息就是水位依然很高,只能先遊其它的景點。
直至於11號下午才接到訊息明天可以遊灕江了。便覺得一陣竊喜,覺得多年的心願終於可以實現……
12號走到灕江邊上時才發現,江水的顏色真如導遊所講,因為下雨的原因已變得猶如黃河一般,再也沒有小學課文中講的那樣“清、靜、綠”的感覺。我想課文中描述的桂林山水的情境可能已然只能在課文中看到了。好在兩旁的青山依舊在,只是綠水可能因為近些年遊客的增加及生活垃圾的出現變得不復返了。
乘坐在加有燃料的木伐上,身旁充斥著浩浩蕩蕩的旅遊隊伍,再也找尋不到“一葉扁舟橫野渡”的情景了。我想這便是現代文明吧。
事物總是不斷進化的,一如與當地人民合影,當地人都會舉個牌子告訴你:“合影收費10元”。 旅遊搞活了經濟,經濟改變了生活。看來如果想要生活的好,還是要回到現實中多創造價值才行啊!
此時便想起老生常談的一句話:“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周圍所有的事物”。只是“空中雲霧迷濛,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這種情景或許只能出現在夢裡了。呵呵。
不管如何,灕江我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