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的地方風俗習慣

關於端午節的地方風俗習慣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也叫端陽節、天中節、浴蘭節、女兒節、解粽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菖蒲節、詩人節、龍日、艾節、夏節等等。 端午節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日,也是一個有著大愛內涵的節日,其重要性僅次於春節,與清明、中秋並列。端午節的來源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據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族--一個龍圖騰部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唐代詩人文秀在《端午》詩中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可以說,屈原投江殉國的傳說賦予端午節獨特的歷史和人文價值。 端午節經數千年曆代承襲,形成了我國端午文化這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也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聯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