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端午節的商業價值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充分融入到當代人的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之中,成為時下議論的重要的話題。
眾所周知,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一種文化只有當轉化為具體的商業價值時,它才能夠獲得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所以,我們應該積極尋找商機和端午節文化的契合點,挖掘節日細微處潛在的商業價值,保證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影響力。
一、旅遊無煙工業
旅遊被稱為無煙工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不言而喻。端午節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可以滿足旅遊者的文化旅遊需求。比如屈原的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每年要過三個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頭端午、五月十五大端午一直到五月二十五末端午,在這一個月內要舉辦公祭屈原,農民騷壇詩會,龍舟遊江招魂等一系列活動,全面展示屈原故里端午的獨特習俗,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另外還有屈原的投江地湖南省汨羅市,每年前往汨羅市屈子祠憑弔、緬懷的人們排成了長龍,絡繹不絕。可見,端午的文化內涵刺激了旅遊消費,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有助於當地端午文化品牌的鑄造,二者相得益彰。
二、節日裝飾物文化產業鏈
節日裝飾物既是節日的衍生文化,又是節日文化的寄託物和載體,搞好裝飾物的銷售,可以有效刺激消費,與此同時烘托節日氣氛。
(一)香袋
又稱香囊、香包、荷包,我國民間端午節佩香袋的習俗極為古老,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帝京歲時紀勝》中記載:“幼女剪綵疊福,用軟帛緝縫老健人、角黍、蒜頭、五毒、老虎等式。” 袋內裝有研細有芳香氣味的中草藥,有消毒衛生和醒腦清神的功能,就像是隨身佩戴一個“空氣清淨機”,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
各種香袋寄託著人們辟邪卻病的美好希望,同時還具有審美情趣,香袋形狀多樣,顏色豐富,是很受婦女兒童喜愛的裝飾品和禮品。
(二)五彩線
民間傳統認為,端午節戴五色線可以避開蛇蠍毒蟲的傷害,在端午節後第一場降雨時要將五彩線剪斷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戴五彩線的傳統可謂由來已久,東漢應劭著的《風俗通》中就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係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
蘇軾在《浣溪紗》詞中描述端午節的'美人:“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宋代詞人楊無咎《齊天樂》在詞中則用“衫裁艾虎,更釵嫋朱符,臂纏紅縷”形容端午節時女子的服飾。不同於艾草和菖蒲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五彩線的點綴美化功能遠比求吉辟邪實際功能明顯。
(三)葫蘆
葫蘆外形呈“S”形,像是八卦圖中陰陽的分界線,道教文化認為葫蘆可以收盡天地間的邪氣,所以民間傳說神仙收鬼怪的法器都是葫蘆,太上老君裝仙丹的容器是葫蘆,八仙之一的鐵柺李的法器也是葫蘆,在古代葫蘆被當作鎮邪的寶貝,加上葫蘆腹中多子,象徵多子多福,又與福祿諧音,所以民間俗信葫蘆能避邪氣又象徵吉祥。端午節在門窗上掛葫蘆的習俗由來已久並沿用至今,《燕京歲時記》中說:“端陽日用彩紙剪成各樣葫蘆,倒粘於門闌上,以洩毒氣。”即用彩紙剪成葫蘆形,於五月初一早上張貼房室門楣,剪口向下,意味著倒災驅邪,初五晚將它摘下丟掉,喻指一切不潔和邪氣都被帶走。現在過節很少有人記得將葫蘆口朝下,但顏色各異帶著各種彩穗裝飾的葫蘆仍不失為一種美麗的裝飾和點綴。
(四)盆栽
被稱作端午三友之一的菖蒲不僅可以入酒,同樣也是室內裝飾、盆栽觀賞的首選佳品。
菖蒲製作的盆景,首先有抗汙染作用,古人夜讀,常在油燈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燈煙燻眼之苦。而且,用菖蒲做盆栽既美觀又富有詩意:菖蒲“不假日色,不資寸土”,生野外則生機盎然 ,著廳堂則飄逸俊秀。蘇軾在他的《石菖蒲贊》的序言中說菖蒲“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並且能夠“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是中國文人淡薄名利、不屈不撓、清雅超俗的人格操守的寫照,所以用菖蒲做盆栽既實用又雅緻。
西方國家的聖誕樹和情人節玫瑰的銷售在獲得巨大的商業收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節日文化的推廣,甚至聖誕節和情人節登陸中國後喧賓奪主,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都形成了巨大的衝擊,這與其鋪天蓋地的商業攻勢不無關聯。借鑑這些經驗,我們相信,只要做好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和端午節裝飾物的推廣和銷售就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在形成強大的節日經濟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我們的傳統文化也能以嶄新的形式重新煥發光彩。
綜上,端午節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需要我們將經營的創意融入到節日文化中,在國際競爭中增強我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軟實力,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存續民族文化的血脈,在全球化時代彰顯我們民族的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