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暢想

端午節暢想精選

篇一:端午節暢想

布穀鳥走的時候,端午來了。

我對端午一點概念也沒有,我只對放假有概念。不過是吃食上多了粽子,其他的一點變化也沒有。紀念一個人,用整整一天,在我看來很是無聊。

不知道多少多少個年月日春冬秋以前,有個叫屈原的大騷人顫抖地來到江邊,想仰天長嘆“啊,我活不下去了!”卻又怕驚擾了不遠處的漁夫。正思索著怎樣與這花花世界來個大大的告別,漁夫卻來了,帶點崇拜與欣喜。他問他,:“你怎麼來這了?你不是屈原嗎?”

屈原這時肯定是一副長髮翩飛,劍眉微皺,雙眼迷離,衣衫瀟灑的模樣,他半醉半醒,亦或是神色平靜。他答了這麼一句:“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夫看他這麼落魄,象徵性地安慰安慰。一轉眼,人沒影了,原來是跳下去了......他最後的遺言說得響噹噹,不知撼動多少壯漢,“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後來,百姓為這個男人幹了眼淚,可是,這隻能說明屈原只得到了民心,而軍心,臣心呢?他統統棄了去。所有的世界裡有項潛規則——千萬不要當大好人。不然下場不是自殺就是他殺,正反一個字——死。

人們為了他而包粽子,定紀念日。興許開始時還滿是沉痛地哀悼,後來就變成了開開心心過節。多悲哀啊!更悲哀的是後人還把這當成了名俗延續了下來,定為端午節。在我看來,這更悲哀了——屈原的死,變成了人們娛樂的契機。沒有人——也許有,但也只是少數,會為他祈禱——他真可憐,所以他死了。

換種角度,人家是自殺的,多懦夫!不可否認他的文壇地位,卻可否認他的性格,所以這種人死了沒什麼,或者說大家在他的忌日開開心心團聚沒什麼——但畢竟死者為大。所以,這端午節,究竟該不該過呢?這是個從未被人念起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習慣了,我們只是在等放假。

篇二:端午節暢想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裡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