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頸動脈型頸椎病
頸動脈型頸椎病一般指椎動脈型頸椎病。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而由於頸部交感神經受激惹致椎動脈受累可引起眩暈視力模糊等綜合症狀,稱之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壓迫綜合徵、頸性眩暈、椎動脈缺血綜合徵、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椎動脈型頸椎病較之脊髓型頸椎病略為多見,因其中大多系由於椎節不穩所致,易經非手術療法治癒或好轉,故住院及需手術者較少。本型主要引起頭痛症狀。
病因
本病是因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致使椎動脈遭受刺激或壓迫,以致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所致。
臨床表現
1.頸椎病的一般症狀
如頸痛、後枕部痛、頸部活動受限等。如波及脊髓或脊神經根,則出現相應的症狀。
2.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症狀
主要表現為以下特點:
(1)偏頭痛 以顳部為劇,多呈跳痛或刺痛。
(2)迷路症狀 主要為耳鳴、聽力減退及耳聾等症狀。
(3)前庭症狀 主要表現為眩暈,
(4)記憶力減退。
(5)視力障礙 出現視力減退、視物模糊、複視、幻視及短暫的失明等。
(6)精神症狀 以神經衰弱為主要表現,多伴有近事健忘、失眠及多夢現象。
(7)發音障礙 主要表現為發音不清、嘶啞及口唇麻木感等,嚴重者可出現發音困難,甚至影響吞嚥。
(8)猝倒 即當患者在某一體位頭頸轉動時,突感頭昏、頭痛,患者立即抱頭,雙下肢似失控狀發軟無力,隨即跌(坐)倒在地。
3.自主神經症狀
臨床上以胃腸、心血管及呼吸系統症狀為多。個別病例可出現瞳孔縮小、眼瞼下垂及眼球內陷等。
檢查
1.X線改變
平片X線檢查(主要是頸椎功能位的檢查,判定有無椎體節段不穩)可見頸椎生理曲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前後緣骨贅、項韌帶鈣化、椎體移位。
2.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技術
透過股動脈穿刺與插入導管,注入少量造影劑,以數字減影成像技術獲得的清晰的椎動脈影象。
3.MRI成像技術
對判定脊髓狀態以及兩側橫突孔有無變異、是否對稱、內徑有無差異等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無損傷的椎動脈MR成像技術(MRA),對椎動脈的判定既安全又具有診斷價值。
4.其他
包括傳統的椎動脈造影、CT檢查等均可酌情選用。
診斷
主要依據以下諸要點:
1.有椎-基底動脈缺血徵(以眩暈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
2.旋頸誘發試驗陽性。
3.X線片顯示椎體間關節失穩或鉤椎關節骨質增生。
4.一般均有較明顯的交感神經症狀。
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暈。
6.除外椎動脈第一段(進入第6頸椎橫突孔以前的椎動脈)受壓所引起的.基底動脈供血不全。
7.除外神經官能症與顱內腫瘤等。
8.本病的確診,尤其是手術前定位,應根據頸椎功能位X線片、MRA、DSA或椎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另外,可透過嚴格規範的佩戴頸託(在發作頻繁時佩戴頸託2~4周,觀察症狀發作次數和症狀是否減輕)進行診斷性治療(這種診斷性治療主要是針對動力性因素原因所致的椎動脈性頸椎病)。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為本型的基本療法,尤其是因頸椎不穩所致者,大多可痊癒而不留後遺症。
2.手術療法
主要是頸前路前方減壓固定融合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