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來歷作文
導語: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接下來為大家介紹文章,僅供參考!
中元節的來歷作文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曆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本月31號是中元節,看日曆表才發現,什麼是中元節?我很疑惑。
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於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根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於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民間則多是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道教節日能與傳統民書相應,主要基於同一宇宙觀: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為天官、地官、水官所統轄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便已綜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觀,首過即需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三會日與三元思想結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節日,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已成為民俗節日。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中元節的來歷作文
中元節還是一個民間鬼節。南宋吳自牧 《夢粱錄》記載,中元節時,人們要做“麻谷窠兒者,以此祭祖宗,寓預報秋成之意。”中元節因為正值秋收季節,故意含有“收穫祭”之意。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我國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東中元節祭祖習俗也較為普遍,是鄉間祭祖的重要日子,時間一般都在午後。在濰坊各地家家包水餃,備紙香,或帶上瓜果供品上墳祭祖。菏澤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已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騎著馬回去;在德州則流行放河燈,據記載德州的中元節放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麵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制船,目蓮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河上頓時燈火通明,燈具順流而下,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
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場面頗為壯觀。 關於中元節的來歷,中元節的由來有許多種說法,但最著名、流傳最廣者要算是「目蓮救母」的故事:從前有個孩子叫「目蓮」,從小被地藏王菩薩引渡出家,他的母親郤因歐打和尚、浪費食物...等等種種過失,死後被打入地獄,目蓮知道這個訊息時,母親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懸」的懲罰,為了報答母親的乳哺之恩,目蓮準備了飯菜要給母親吃,但是食物一到母親的嘴邊,便化成火焰;目蓮無計可施,請求釋迦牟尼佛幫忙,佛祖說明目蓮母親生前的種種過失,如果要讓她吃東西,則要在七月十五日準備各種齋食,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目蓮依法施行後,母親果然脫離餓鬼之苦;後來這種形式逐漸演變為民間的中元普渡。中元節在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一詞來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為「救倒懸」之意,南北朝時即有人將「盂蘭盆」解為「裝飾美麗的盆子」,於是競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圖案,應為佛教徒的誤解。
中元節的來歷作文
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舊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帝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臺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