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行業

四十不惑40歲的人生感悟文章

四十不惑40歲的人生感悟文章

不管什麼事情,都不要嘮叨,囉囉嗦嗦像唸經似地念個不停。如果實在看不下去,溫和地提醒一聲,最多兩聲,也就足夠了!再說下去就是“令大家都討厭”的嘮叨。你已經到來四十不惑40歲的人.

四十不惑40歲的人生感悟文章

我到40多歲的時候,才覺得幸福是那麼重要。

此前,我一直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幸福的人。

後來我才知道,是我錯了。

幸福,不是那麼驚天動地的,不是那麼大張旗鼓的。

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錢、需要那種萬丈光芒的時刻。

只要我們每一個人努力去爭取、去奮鬥,我們就會享有自己的幸福。

我最早關注到幸福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得益於一位德國的哲學家費爾巴哈。

他說過:人活著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使自己幸福。

我當時看到這個說法挺驚訝的。

我們會覺得,我們有很多的“小目標”,我們會被這個社會的大的輿論所引導,被一些潮流所裹挾。

可是,你一定要清楚:

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讓自己幸福。

我到40歲的時候才明白了這些事情,源於那時我看到一個小的故事:

西方某個國家在進行的一個調查研究,題目是“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為在報紙上發出了徵集答案的徵文,成千上萬的信函就飛到了報社。

報社組織了一個評選委員會,想看看民眾中對於幸福、對於誰是最幸福的人有怎樣的答案。

最後,按照得票的多少:

第一名是,給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後,懷抱嬰兒的媽媽。

第二名是,給病人治好了病後,目送那個病人遠去的醫生。

第三名是,孩子在海灘上自己築起一個沙堡,夕陽西下時,這個孩子看著自己築起的沙堡時自得其樂的大笑。

第四名是,給自己的作品劃上句號的作家。

我看到這個答案以後,心裡充滿了悲涼。

在某種程度上,這四種幸福在那個時候的我身上,其實都已經歷過。

我有孩子,給他洗過澡,有抱過他的時候;

我原來是醫生,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時候;

我可能沒有在海灘上築起過沙壘,但是在我們家附近工地上的沙堆挖過坑,然後看著旁邊的人不小心掉進去;

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寫作,所以也給自己作品劃上過句號。

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我集這些幸福於一身,可是我未曾感到幸福。

我想,不是世界錯了,是我自己錯了。

我對於幸福的認識和把握,對它的追求,其實有重大的誤區。

就在這種情況下,我寫了一篇散文叫《提醒幸福》,後來收入全國統編教材二年級語文裡面。

四十不惑,中國的古話很有道理。

時候不到真的不行,到了之後突然就明白了。所以我40多歲才明白了幸福。

我現在看年輕時候寫的日記,怎麼能有那麼多痛苦,但現在其實已經全忘記了。

我原來覺得幸福是毫無瑕疵的,它應該沒有任何陰影,應該那樣純粹和美好。

但我現在要告訴你們:

幸福其實是一種內心的穩定。

我們沒有辦法決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內心的狀態。

或者簡單地說,幸福其實是靈魂的成就。

我特別希望,年輕的朋友們從現在開始,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能明白所有的困苦都是生命過程中我們必然會遇到的。

20多歲就能明白幸福該多好,你們會減少很多苦悶。

當然,其實無論什麼時候認識到幸福對我們如此重要,都不晚。只要生命存在,我們就依然可以學習、可以成長。

在我明白了幸福以後,最重要的一個改變是:我覺得人生可以把握了。

在此之前,我能把握的部分很少。

因為心靈內部的那種無助感,那種隨波逐流,那種對前程的不確定感,所以常常有一種深層的不安存在著。

我現在越來越安寧了,我知道世上有一些事情我無能為力,這些我們都不要去費氣力了。

但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世界,我們把能改變的那部分盡我所能,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加以改變。

把這些事情做好以後,我心裡面的穩定感就極大地增強了。

我知道我一定會有災難,因為世上不可能都是陽光燦爛的日子。也知道,一定會有人性的幽暗之處在四面八方存在著。

而當我把它們看得更清楚以後,我反倒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理解。

我現在會覺得: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泥沙俱下,但我依然對它充滿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對。

我學習心理治療的時候是接受人本主義的流派,我特別喜歡馬斯洛說過的一句話:

“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我覺得人本主義流派有兩大重要的出發點:

一個是,人性本善。

另一個是,人是可以改變的。

我特別喜歡這兩個基本的出發點。

第一個和我們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觀點天然吻合。

關於第二個,其實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要把這個世界和自己看得太悲觀。我們應該對別人和自己都充滿希望。

我喜歡這樣的一個流派。

我當心理醫生的時候,聽過太多苦難、挫折、沮喪、悲哀甚至仇恨的訴說。

這讓我感動於人世中“相依為命”的信任感,和生命處於困境、仍尋求解脫之法的韌性。

這會讓我有一種很堅定的信念,即:

我在這種危機的時刻要和他們在一起,要盡我的力量,以我內心的溫暖去幫助他們。

但我仍然知道:每個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決定的,最後的決定權在他們自己手裡。

而我,會將自己一生所經歷的艱難困苦中收穫的經驗,與之分享;亦會盡我所能,幫助他們走過生命中那段泥濘而混亂的時期。

當然,我也會確保自己內心的堅定,而不被那種滾滾的濁流所吞沒。

我們只是助人自助。

最終的力量,還是要來自對方的內心。

四十不惑40歲的.人生感悟文章

人一旦過了四十歲,生命的方向就會發生微妙的變化。

做人不一樣了。有的人,在年輕時代脾氣暴躁如雷,三句話不說就要動手。到了這個年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省點心吧,惹事生非終是會帶來麻煩的。可見,做人的態度發生了很大的轉折。

做事不一樣了。年輕時什麼都不怕,敢闖敢衝,天下老子第一的豪氣。到了這個年齡,小心使得萬年船。比如,做電工的人,膽子變小了,開始害怕電了,以致幹活時小心翼翼;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剛好相反,年輕時安分守紀,忘我敬業,從不佔用公家一點利益,到了這個年齡,得到了提拔升了官,架子變大,目中無人,膽子也越來越大,以致貪慾不絕,直到鋃鐺入獄;還有的人心智麻木,算了吧,什麼事業啊進步啊財富啊,都是假的虛的,人過無痕,只要身體健康,家庭安穩就是福氣。專注愛情的人,感悟到生命裡有了愛情,生活才有滋味,生命才有價值,放下一切利益得失,放下所有虛榮虛偽和物質財富,透明瞭心境,明朗了思想,懂得了愛情與生活一樣的道理:在“給”的過程中感受到“得”的幸福和快樂。

總之,四十歲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一種省世的覺悟。離開了上帝的管理,何去何從,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已來到了人生的獨立大道,從此,上帝將不再牽著我的手,我的每一步都是一個印記,踐踏的腳印,不會被寬恕,正確的腳印不會被漠視。

人生路,不可能總是生活在上帝的保佑和原諒之下。人,起碼還有自信和自尊。今後想要什麼,今後能做什麼,今後能得什麼?得失取捨,孰輕孰重,此時應該有所明朗。透亮的想法,用心地付出,上帝仍會給我們精神上的鼓舞和心靈上的安慰。如果放任自流,信馬由韁,上帝將會真正地離你而去。

上帝為什麼不管我們了呢?

大概是每個人生活了四十年,如果還不懂事,還不明理,就連上帝也沒有辦法了。

四十不惑,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四十不惑40歲的人生感悟文章

當你的人生走過了四十年,你會感覺到,對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和感受,已經悄悄改變了。

婚姻家庭篇

那些年,在夫妻的爭吵中,用盡所有的語言表達,只想證明自己是對的;

如今,只能無奈地承認,再怎麼辯白,自己都是錯的。

當初,最煩別人睡覺時打呼嚕;

如今,聽不到他(她)的呼嚕聲,反倒睡不踏實。

當初騎腳踏車的時候,坐在他的後座上,看著他賣力地蹬車,開心得要死;

如今終於有轎車了,坐在副駕駛上,聞著他滿嘴的酒氣,擔心得要命。

當年,他是護花使者,你只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如今,你練成內外兼修,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當年,還沒打算要孩子,一不小心就懷上了;

如今,好不容易懷了二胎,一不小心就掉了。

結婚時,你買衣服,他說,看什麼價格,買就是;

今天,你用完馬桶,他說,先別衝,我也上!

當初,老婆對著老公,含情脈脈:你只管掙錢,家裡交給我;

如今,老婆對著老公,怒氣衝衝:我刷碗,你拖地!

社會篇

年輕時,特別佩服那些無所不能的大師;

今天,聽說王林已久病不治,才知道原來大師也救不了自己。

小時候,父母教育我們要尊重老人;

今天,看到碰瓷的老人,才知道原來壞人也會變老。

一直對開豪車的人肅然起敬;

看到蟊賊從豪車裡被抓,才知道騎白馬的不只是王子,還有強盜。

當年,感覺什麼都不缺就缺錢;

今天終於發現,這個世界什麼都缺就不缺有錢人。

當年,對處級幹部都嗤之以鼻:你們算什麼,在北京,一根旗杆倒了能砸到十幾個;

看了《人們的名義》之後,才知道不能小看了任何一個吃泡麵的人。

當年,對自己乾的多拿的少總是耿耿於懷;

如今,剛進單位的小姑娘比自己薪水多也能坦然接受。

當年,總不理解領導的臉上哪來的那麼多笑容;

當他進去之後,才明白原來他把一生的快樂都預支了。

自我篇

小的時候,天天盼著長大,最喜歡別人誇自己成熟;

如今,不承認正在慢慢變老,最喜歡別人說自己還有一顆童心。

小的時候,看見樹上的小鳥就會舉起彈弓;

今天,看到有人不幸就不由自主地想到捐款。

小時候,為售貨員多找給自己一元錢而沾沾自喜;

今天,撿到錢包就想著趕緊尋找失主。

那些年,看到天天鍛鍊身體的人,心想他們肯定身體有病;

今天,看到那些鑽進錢眼裡累垮了身體的人,才知道他們思想有病。

上學的時候,最喜歡和老師作對,對經常批評自己的老師懷恨在心;

如今,最渴望和老師聊天,對當年老師的教誨念念不忘。

小的時候,對能否長高長胖憂心忡忡;

今天,看著各種減肥無效悶悶不樂。

年輕時,感覺離家越遠越興奮;

如今,才知離故鄉越近越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