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大全-智慧故事
導語:華羅庚是我國乃至世界的著數學家,堪稱我們中國的驕傲。那麼他的哪些故事能打動你呢?下面為品才網小編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數學家華羅庚的故事大全_智慧故事
華羅庚的故事:在數學上加倍用功
中學畢業後,他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幹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在床上躺了半年之後,病雖然痊癒,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裡,他想起了雙腿後著兵法的孫臏。“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柺杖一顛一顛地幹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
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後,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在名家雲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
數學成績不好引起華羅庚的警覺,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趕上去。於是,一有空他就抱著數學課本看,尋找數學題來做,漸漸地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有一天,數學老師李月波把課講完,亮出了一道趣味題讓大家去做。題目是:“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當其他同學還在冥思苦想時,華羅庚卻很快舉手回答:“23!”李老師頗為驚訝,走過來詢問:“你看過《孫子算經》,它是中國的?剩餘定理?,傳到西方後被稱做?孫子定理?”。老師又問:“是你自己算的,那你說說,你是怎麼算出來的?”華羅庚不緊不慢地陳述了他的思考演算過程:“我是這樣想的:這個數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這道題的答案可能就是3×7+2,我又一算,23用5除之正好餘3,所以23就是所求的數了!”老師興奮地告訴同學們:“華羅庚同學的答案是正確的,演算的思路也是完全正確的。”從此,全班同學對華羅庚刮目相看了。
華羅庚的數學智慧,讓老師大為驚喜。老師的鼓勵又使得華羅庚興趣大增,在數學上加倍用功,於是,數學成績便突突地往上衝。
華羅庚的故事
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小時候很愛動腦筋,下了課,小夥伴們都出去玩了,他還在教室裡想老師講的問題,有時候思考問題過於專心,同學叫他都聽不見。久而久之,同學送他一個外號,叫他“羅呆子”。
老師開啟華羅庚的數學作業,發現許多地方都有塗改,一點兒也不整潔。開始老師很不滿意,後來仔細辨別,發現華羅庚是在不斷改進和簡化自己的解題方法。他的數學才能被老師發現後,老師就盡心培養他。初中畢業後,華羅庚考進上海中華職業學校,學到最後一個學期,家裡實在拿不出50元的食宿費,只好退學了。
他失學回家後,一邊幫助父親照顧小店,一邊繼續自學數學。雜貨店的生意不太好,父親白天幫人收購蠶絲,晚上算賬。有一天晚上,算來算去賬上錯了一千多元,把父親急得滿頭大汗。夥計點上香燭,求狐仙幫忙,可還是沒算清。華羅庚在屋子裡聞到香氣,就出來說“不要求狐仙了,讓我來幫你們算賬吧。”父親開始還不相信兒子有這本事,把兩大本賬冊往他面前一推。結果華羅庚沒花多少時間就把賬目全部理清了。父親一看,兒子學數學還真有用,這才不反對他學習了。
每天晚上雜貨鋪關門後,是華羅庚自學的大好時光。他拿出從老師那裡借來的數學書,還有上海出版的《科學》雜誌,在昏暗的油燈下苦讀鑽研。他學習並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把學過的知識化繁為簡,觸類旁通。華羅庚後來成了令人敬仰的數學大師,一生研究碩果累累。
華羅庚小時候的勤奮故事
華羅庚家境貧寒,初中未畢業便輟學在家.他已對數學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輟學之後,更懂得用功讀書.可憐的是他只有一本《大代數》,一本《解析幾何》及一本從老師那兒借來摘抄的50頁的微積分.
為了抽出時間學習,他經常早起.隔壁鄰居早起磨豆腐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點著油燈在看書了.伏天的晚上,他很少到外面去乘涼,而是在蚊子嗡嗡叫的小店裡學習.嚴冬,他常常把硯臺放在腳爐上,一邊磨墨一邊用毛筆蘸著墨汁做習題.每逢年節,華羅庚也不去親戚家裡串門,埋頭在家裡讀書.大家給他起了個綽號,叫 “羅呆子”.
他的志氣與行徑,幾乎沒有人能夠理解.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阻力愈大,反阻力也愈大;困難愈多,克服困難的決心也愈堅.沒有時間,他養成了早起、善於利用零碎時間、善於心算的習慣.沒有書,也養成了他勤於動手、勤於獨立思考的習慣.這種習慣一直保持到他的晚年.
華羅庚的小故事
華羅庚不僅對數學肯動腦筋,對語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師把自己收藏的文學大師胡適的書分給學生,讓每人看完後寫一篇讀後感。華羅庚分得的是《嘗試集》,書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話文的得意,認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於是在扉頁上寫了一首《序詩》:“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華羅庚在讀後感中,並未表達出老師所期望的'對胡適的讚美之詞,而是尖銳地指出:胡適的這首詩概念混亂,第一句中的“嘗試”與第四句中的“嘗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嘗試”是指初次嘗試,當然一試就成功是比較罕見的;第四句中的“嘗試”則是指經過多次嘗試或失敗之後的一次成功嘗試,所以它們具有不同的含意。單獨來看兩個“嘗試”都是有道理的,但胡適將二者放在一起,則是拿自己的概念隨意否定別人(陸放翁)的概念,真是豈有此理!他說:“胡適序詩邏輯混亂,不堪卒讀。”
雖然語文老師當時十分不悅,但20年後還是對已成名的華羅庚說:“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窠臼。”
華羅庚正是由於勤思考,愛創新,不迷信權威,才最終靠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大數學家的。
華羅庚不慕虛名求真學
1936年,華羅庚26歲,由清華保送到英國留學,就讀的是最著名的劍橋大學.數學首席教授哈代託人告訴華羅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獲得博士學位需要一年專心研究一個問題,但華羅庚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他放棄了博士學位,作為訪問學者同時攻讀七八門學科,在劍橋的兩年時間寫了20篇論文.論水準,每一篇論文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 他提出的一個理論被數學界稱為“華氏定理”,改進了哈代的結論,哈代說:“太好了,我的著作把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這回我的著作非改不可了!”華羅庚被認為是“劍橋的光榮”!
在劍橋大學的兩年中,華羅庚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的哥德巴赫問題”寫了18篇論文,先後發表在英、蘇、印度、法、德等國的雜誌上,其中包括《論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計問題》這篇有名的論文.按其成就,已經越過了每一條院士的要求,但在劍橋他從未正式申請過學位.他擁有的唯一一張文憑,就是初中畢業文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