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
導語:牛頓第一運動定律,簡稱牛頓第一定律。又稱慣性定律、惰性定律。常見的完整表述: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牛頓第一定律教案如何去寫?本文為品才網為網友精心準備幾篇教學方案,歡迎瀏覽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過程與方法:探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經歷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過程 重點與難點:對牛頓第一定律實驗的比較、分析、綜合和推理是本節的核心 教學過程:
複習:1、什麼是力?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麼?(學生回答)
板書:(1)力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力改變物體的形狀
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思考:
生活中我們用力踩踏板,則平地上的腳踏車就會由靜止變為運動。這說明什麼問題呢?但如果沒有繼續用力,腳踏車最終還是要停下來,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學生思考並回答 還能舉出力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例子嗎?
那麼,力與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回答不好,則引導:力是不是維物體運動的原因呢?
板書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有沒有不同意見呢?伽利略意見不同:
板書 伽利略的觀點: 運動的物體不需要力來維持
伽利略用一系列的實驗來支援自己的觀點。
教師演示實驗,同時用課件展示次實驗。
比較小球在不同的水平面上運動的距離並回答課件中針對實驗提出的幾個問題。
1、小球為什麼會停下來? 受到阻力
2、小球在三種表面運動的距離為什麼不同? 阻力大小不同
3 既然研究小球水平運動距離與所受阻力的關係,則小球在水平方向開始時的速度應怎樣?相同
4、在此實驗中,怎樣做到讓小球水平初始速度相同的?讓小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 由實驗得出的結論: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則小球水平運動距離越長,速度減小的越慢。
我們想像一下,假設小球是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沒有了阻力)運動,推理一下,小球會如何運動下去???學生討論
經過推理有: 如果運動物體不受力,它將以恆定不變的速度永遠運動下去。 實驗結論: 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
牛頓總結了前人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條重要的物理規律,即:
板書 牛頓第一定律: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力的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如何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呢?學生閱讀課本牛頓第一定律及下面的內容,回答問題:
1、 牛頓第一定律是怎樣得出的?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推理概括得出的一種理想狀態。
2、適用範圍是什麼?一切物體都適用
3、成立的條件是什麼?
A、完全不受任何力的作用。
B、物體受多個外力,但效果互相抵消,這種狀態等效於不受力(合力為零)。
4、“總”指:物體不受力時,原來靜止的總保持靜止,原來運動的就總保持力消失時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勻速直線運動下去。
5、“或”指:兩種情況必具其一,不能同時存在。
6、板書 牛頓第一定律說明了力和運動的關係:
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練習:
(1)、 正在運動的`物體,如果受到的外力突然全部消失,
則它將( )。
A. 立即停止
B. 速度減小,最後停止
C. 運動方向變為與原來相反
D. 做勻速直線運動
(2)、如果物體不受外力作用,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靜止的物體永遠保持靜止
B.運動的物體是不會停下來的
C.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D.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
(3)、 一個物體,在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當速度達到3m/s時,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突然全部消失,則物體將( )。
A、慢慢停下來
B、做勻速直線運動,但速度小於3m/s
C、立即停下來
D、做勻速直線運動,且速度為3m/s
(4) 、用繩子栓住一個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圓周運動,當繩子突然斷裂,小球將
[ ].
A.保持原來的圓周運動狀態.
B.保持繩斷時的速度和方向作勻速直線運動.
C.小球運動速度減小,但保持直線.
D.以上三種都有可能.
(5)、忽略一切阻力,原來靜止在水平面上的大石頭被另一塊小石頭水平撞擊,大石頭的運動情況是( )
(6)判斷:
1.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運動就一定靜止.
2.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時一定是勻速直線運動.
3.如果物體受到的合力為0N,物體一定靜止.
想一想:一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突然受到一個外力的作用,它的運動狀態是否一定會改變?
解析: 物體原來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對應的受力情況是“不受力”或“多個外力互相抵消(即合力為零)”。在此基礎上再施加給此物體一個外力,此時物體受合力一定不為零,故物體的運動狀態一定會發生改變。
作業:1、網上查閱亞里士多德與伽利略的主要功績和主張
高中牛頓第一定律教案精選
一、教材分析
牛頓第一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它破除了長達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改變了人類的自然觀和世界觀;它本身包含著力、慣性和參考系這些極富成果的科學概念,是物理學理論的基石和支柱, 同時,為牛頓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學習做下鋪墊。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蘊涵了重要的科學方法,教材在引導學生領會牛頓第一定律含義的過程中,充分說明了伽利略“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展示了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的猜想依據、推斷結果這一思維過程。因而,透過教師引導和問題探究,讓學生認識物體固有的慣性現象,進一步理解運動、力、質量等基本概念,成為學生理解“運動與力”關係的基礎,“慣性”因其抽象、難懂而成為難點。
重點:伽利略理想實驗、牛頓第一定律內容、慣性概念。
難點:理想實驗方法、慣性概念。
關鍵:在沒有給定質量大小與否時,基於物體的加速度來對慣性的大小進行判斷。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教學物件為重慶市城鎮中學的高一年級學生。他們已經學過運動學和靜力學的相關知識,但對“運動與力”之間的關係還是第一次正式涉及到,由於日常生活經驗的認知偏差,學生往往不容易理解“運動與力的關係”。
心裡特點:高一學生思維活躍,對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有較強的求知慾。
認知障礙:(1)生活經驗中,“運動需要力”的前概念;(2)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推理、邏輯思維能力,但是,自主探究、歸納和作出結論的能力不強。
所以,本節課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前人對力與運動關係的探究的過程,學習相應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以克服認知困難和偏差等引發的難於理解“運動與力的關係”。
三、教學方法
1、實驗探究法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將理論與實驗融為一體,突出實驗在教學中的基礎地位是新課標的一大特點。在本節課中,透過對伽利略的理想探究實驗,從而逐步掌握在實驗
的基礎上加之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談話講探究法
老師透過實驗演示和媒體展示, 引導學生學習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概念,並注重對抽象的慣性概念等進行講解,以疏通課程難點內容。
3、問題討論法
結合新課程理念,為學生逐步習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掌握、應用方法,同時樹立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於是,設計了學生討論的問題,強調學生在問題討論中親身參與實踐和合作學習方式,以理解和應用所學方法。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力與運動的關係;
(2)掌握伽利略的理想實驗;
(3)認識質量與慣性大小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1)透過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學習在實驗基礎上透過推理得到結論的方法。
(2)透過對慣性大小因素的探究,體會控制變數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歷史回顧,感悟前人認識事物本質的曲折性。
(2)透過對伽利略的介紹,學習堅持不懈的科學探究精神,敢於創新、挑戰權威的科學態度。
四、實驗設計與媒體結合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是最好的科學論證,能夠使抽象、空洞的概念更加具體、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將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而運用媒體資訊更能為實驗錦上添花,它將複雜的物理過程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由於本堂課的概念多且抽象,所以,基於高一學生的心裡特點及認知水平,尊重循序漸進的規則,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實驗。
(1)運用伽利略的斜塔實驗培養學生在實驗的基礎之上,透過推理得出結論的方法。
(2)透過模擬汽車突然啟動和急剎車,從靜止和運動兩個側面來說明物體都有慣性現象,指出慣性是物體的一種屬性。
(3)我用彈簧同時彈擊質量不同的小車來有效說明質量是物體慣性大小的量度觀點。並讓學生體會控制變數法在實驗探究中的作用。
(4)由於學生常常想當然地走向經驗誤區,以為速度越大慣性就越大。所以,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設定了直觀的媒體展示, 以一個交通事故的案例來說明速度與慣性大小無關。
五、探究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1)情境展示,引出新課;
(2)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3)交流總結,活學活用。
11
六、課後作業
(1)課後完成課本75頁“問題與練習”中的習題。
(2)將生活中的慣性現象記錄下來。
(3)完成課外閱讀,思考討論慣性參考系。
(4)以慣性運用、冰壺運動等關鍵詞上網或圖書館查閱資料。
七、教學組織形式
新課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組織形式來進行課堂教學,本節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探究的教學組織形式,讓學生經歷部分的科學發現之探究過程,來獲取物理知識和方法。
八、教學設計回顧與反思
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實踐活動,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12
學生素質的培養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為了主學生儘快走進新課程,教學設計中,我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行為方式上進行了大膽構想:
(1)教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總結所學內容,允許內容的順序不同,從而構建他們自己的知識框架,培養學生概括總結能力。
(2)給學生時間與空間放手學生實踐,由課堂實驗到概念的得出,教師始終關注每一位學生參與探索問題的全過程,完成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諮詢者與合作者。只有完成這種轉換,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3)物理教學是物理思維活動的教學,本節課,力求做到在教學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體驗,在體驗中提高。在探究活動中,透過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引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在進行實驗之前,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引導他們學習和運用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控制變數法,來控制物理變數、設計實驗,最後透過學生的實驗展示,交流與討論,總結得出探究結論:牛頓第一定律的內涵、慣性概念以及質量越大慣性越大等結論。從而層層深入,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發揮主動性,但要求學生例舉生活例項,闡釋慣性與速度無關,有效突破這一難點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要後續知識“牛頓第二定律”等知識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