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公元前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是什麼意思

公元前(Before Christ(意為"基督前/主前"),縮寫B.C.),即公元元年以前。如:公元前197年,公元前8年等。公元前xx年,也簡稱"前xx年"。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歐美諸國以耶穌基督誕生之年為紀元之始,世界各國多有采用者,故稱為「公元」。亦稱為「西元」。

西元

西方國家記載年代的方法,以耶穌降生之年為紀元開始,故稱為「西元」。亦稱為「公元」。

西元,世紀,年代

以傳說耶穌基督誕生那一年作為西元元年,從西元6世紀到10世紀,

在歷史書上,耶穌誕生前的年代被稱為“西元前”常用BC( Before Christ)的編寫,意“基督以前”表示;耶穌誕生那年以後的年代是“西元后”,簡稱“西元“。西元元年相當於我國西漢子帝元始元年。

“世紀”一詞,來源於拉丁文,意思是100年 也是從耶穌誕生那一年算起:西元元年至100年為一世紀,101年到200年為2世紀。以此類推,現在是 21世紀, 2101年是 22世紀的第 1年。

數學

中國

據中國戰國時屍佼著《屍子》記載:古者,陲(注:傳說為黃帝或堯時人)為規、矩、準、繩,使天下仿焉”,這相當於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圓,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公元前2100年左右,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有了乘法表,其中使用著六十進位制的演算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已有基於十進位制的記數法,將乘法簡化為加法的算術、分數計算法。並已有三角形及圓的面積、正方角錐體、錐臺體積的度量法等。

中國殷代甲骨文卜辭記錄已有十進位制記數,最大數字是三萬。[1]

世界

公元前6世紀,發展了初等幾何學(古希臘泰勒斯)。

約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萬物的本原,宇宙的組織是數及其關係的和諧體系。證明了勾股定理,發現了無理數,引起了所謂第一次數學危機。

公元前6世紀,印度人求出數學年譜√2=1.4142156。

公元前462年左右,義大利的埃利亞學派指出了在運動和變化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飛矢不動等有關時間、空間和數的芝諾悖理(古希臘巴門尼德、芝諾等)。

公元前5世紀,研究了以直線及圓弧形所圍成的平面圖形的面積,指出相似弓形的面積與其弦的平方成正比(古希臘丘斯的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4世紀,把比例論推廣到不可通約量上,發現了“窮竭法”(古希臘歐多克斯)。

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學派用“原子法”計算面積和體積,一個線段、一個面積或一個體積被設想為由很多不可分的“原子”所組成。

公元前4世紀,建立了亞里士多德學派,對數學、動物學等進行了綜合的研究(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等)。

公元前4世紀末,提出圓錐曲線,得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最古老的解法(古希臘密內凱莫)。

公元前3世紀,《幾何學原本》十三捲髮表,把以前有的和他本人的發現系統化了,成為古希臘數學的代表作(古希臘歐幾里得)。

公元前3世紀,研究了曲線圖形和曲面體所圍成的面積、體積;研究了拋物面、雙曲面、橢圓面,討論了圓柱、圓錐和半球之關係,還研究了螺線(古希臘阿基米德)。

公元前3世紀,籌算是當時中國的主要計算方法。

公元前3世紀至前2世紀,發表了八本《圓錐曲線學》,是一部最早的關於橢圓、拋物線和雙曲線的論著(古希臘阿波羅尼)。

約公元前1世紀,中國的《周髀算經》發表。其中闡述了“蓋天說”和四分曆法,使用分數演算法和開方法等。

公元前1世紀,《大戴禮》記載,中國古代有象徵吉祥的河圖洛書縱橫圖,即為“九宮算”,這被認為是現代“組合數學’最古老的發現。

天文學

中國

中國《書經》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記錄,

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測定木星繞天一週的週期為12年。

公元前14世紀,中國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陽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規記錄,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記事。

公元前12世紀,中國殷末周初採用二十八宿劃分天區。

公元前11世紀,傳說中國周朝建立測景臺,最早測定黃赤交角。

中國《詩經·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記事。

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國用干支記日,從未間斷。這是世界上最長久的記日法。

公元前約700年,中國甲骨文(河南安陽出土)上已有彗星觀察的記載。

公元前7世紀,中國用土圭測定冬至和夏至,劃分四季。

公元前687年,中國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記錄。

公元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這個彗星即後來得名的哈雷彗星。

公元前7世紀,巴比倫人發現日月食迴圈的沙羅週期。

公元前6世紀,中國採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調陰曆和陽曆。

世界

公元前585年,發生第一次被預測的日全食(古希臘 泰勒斯)。

公元前440年,發現月球的位相以19年為週期重複出現在陽曆的同一日期(古希臘默冬)。

公元前5世紀,提出日月星辰繞地球作同心圓運動的主張(古希臘 歐多克斯)。

公元前5世紀,論證大地是球形的,認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顆金星。並提出銀河是由許多恆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臘 巴門尼德、德謨克利特)。

公元前5世紀,提出月食的成因,並認為月球因反射太陽光而明亮(古希臘 阿那薩古臘)。

公元前350年左右,戰國時代,編制了第一個星表,後稱“甘石星表”(中國甘德、石申)。

公元前350年左右,戰國時,已認識到日月食是天體之間的相互遮掩現象(中國 石申)。

公元前4世紀,《天論》一書發表,提出地球中心說(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4世紀,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動說,認為宇宙是在空虛的空間中,由無數個旋動著的、看不見的、不可分的原子組成(古希臘 德謨克利特)。

公元前3世紀,第一次用天文觀測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臘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紀,第一次測算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距離的比例,太陽、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陽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繞太陽運轉的主張(古希臘亞里斯塔克)。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史記》中《天官書》一篇是最早詳細記載天象的著作(中國司馬遷等)。

公元前2世紀,編制了第一個太陽與月亮的執行表和西方第一個星表;發現歲差,劃分恆星的亮度為六個星等(古希臘希帕克)。

公元前2世紀,中國漢朝採用農事二十四節氣。

公元前134年,中國漢朝《漢書·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詳細記載。

公元前104年,漢朝編造了《太初曆》,載有節氣、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確會合週期。這是中國曆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較差(中國落下閎等)。

公元前1世紀,西漢發明渾儀,用以測量天體的赤道座標 (中國 落下閎)。

公元前46年,羅馬頒行儒略曆(舊曆)。

據《漢書·五行志》記載,公元前28年,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物理學

中國

公元前480~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有透過對平面鏡、凹面鏡和凸面鏡的實驗研究,發現物像位置和大小與鏡面曲率之間的經驗關係(中國墨子和墨子學派)。

公元前480一前380年間戰國時期,《墨經》中記載了槓桿平衡的現象(中國 墨子學派)。

公元前480一前380年間戰國時期,研究築城防禦之術,發明雲梯(中國 墨子學派)。

公元前250年左右,戰國末年的《韓非子·有度篇》中,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的記載,“司南”大約是古人用來識別南北的器械(或為指南車,或為磁石指南勺)。《論衡》敘述司南形同水勺,磁勺柄自動指南,它是後來指南針發明的先驅。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度、量、衡,其進位體制沿用到二十世紀。

公元前2世紀,中國西漢記載用漏壺(刻漏)計時,水鍾使用更早。

公元前31年,中國西漢時創用平向水輪,透過滑輪和皮帶推動風箱,用於鍊鐵爐的鼓風。

世界

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學派已認識到光的直線傳播和光反射時入射角等於反射角。

公元前650~前550年,古希臘人發現摩擦琥珀可使之吸引輕物體;發現磁石吸鐵。

公元前350年左右,認識到聲音由空氣運動產生,並發現管長一倍,振動週期長一倍的規律(古希臘 亞里士多德)。

公元前3世紀,實驗發現斜面、槓桿、滑輪的規律以及浮力原理,奠定了靜力學的基礎(古希臘阿基米德)。

公元前3世紀,發明舉水的螺旋,至今仍見用於埃及(古希臘 阿基米德)。

公元前2世紀,發明水鍾、水風琴、壓縮空氣拋彈機(用於戰爭)(埃及 悌西比阿斯)。

公元前1世紀,最先記載過磁鐵石的排斥作用和鐵屑實驗(羅馬盧克萊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