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後感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後感

導語:《資本論》作者是卡爾·馬克思,透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樣就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發展。下面由品才網為大家提供,歡迎閱讀。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後感

資本論在中國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間聽別人說一個共產黨員沒有讀過資本論還叫共產黨員嗎,而且資本論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為德文——英文——中文,這當中有著大量精髓的流失,並且翻譯學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見解。但是鑑於本人能力與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樣求甚解,所以選擇了一本中文縮譯版。其中幾點令我印象頗深。

工作日有一個最高極限。這個最高極限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須有一部分時間用來休息、睡覺、吃飯、盥洗、穿衣等,以滿足身體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會界限。工人必須有一定的學習文化、照顧家庭以及參加社會活動的時間,以滿足精神的和社會的需要。但機器消滅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機器本來是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時,卻成了延長工人勞動時間的最可靠手段。計時工資是用直接的勞動持續時間來計算;計件工資用間接透過一定時間內生產的產品的數量來計算。其中計件工資是資本家剋扣工資和進行欺詐的最豐富的源泉,是資本家最適合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工資形式。資本的積累,一方面使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則是相對過剩人口大量存在,從而擴大品貧富差距。而越來越多相對過剩人口對在業人員造成極大的壓力,迫使在業人員不得不過度勞動和忍受資本家的擺佈。發達的生產力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在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公有制比較起來,社會公有制自然是一個長久的多,艱苦的多,困難的多的過程。資本主義私有制是少數掠奪者剝奪人民群眾,而社會公有制則是人民群眾剝奪少數掠奪者。《共產黨宣言》最後呼籲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不可否認,資本論是站在無產者的角度上的。亞當斯密,凱恩斯,馬爾薩斯等經濟學家則站在資本家角度上的。而且當代的資本主義國家也透過各種手段:國家宏觀調控,社會福利系統來弱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現在你存在以下問題嗎?你的工作日超過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時間嗎?你的工資形式是計件工資嗎(“跟專案走”或者叫“多勞多得”)?中國不是資本主義國家,但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究竟為何?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的,那社會主義社會又是怎樣的?沒有讀過《國富論》不懂資本主義,沒有讀過《資本論》不懂社會主義。看來對於《資本論》後兩卷還是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後感

馬克思《資本論》是一篇不朽的名著,《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

《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鉅著,而且是一部哲學鉅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鉅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關於《資本論》的研究物件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於《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捲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並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裡,它還要由流透過程來補充,而流透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物件。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透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透過程的統一。至於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和在流透過程中採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物件、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餘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範疇上升到具體範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透過矛盾形態演化、範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後,對人類歷史的發展程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週刊2002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後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週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唯物史觀《資本論》讀後感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彙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透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一、勞動價值論

(1)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

分析

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會生產的不同階段。

(2)剩餘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製造商品已經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餘的商品可以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形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餘價值可以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

工作

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現在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範化,但是我們資本家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餘價值,還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己的嗜慾,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餘價值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餘價值都可以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慾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為這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後價值(社會的)可以變為價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複雜的過程。

三、關於地租

由於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佔有,所以土地資源面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現在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己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佔統治地位的國家的穀物價格低於

市場

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