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的窗子 曹文軒 讀後感
金色的草房子裡,到底隱藏著什麼?或許是甜蜜與歡樂,或許是淒涼與憂愁,或許是煩惱與焦慮。書房的窗子 曹文軒 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
書房的窗子 曹文軒 讀後感一:
窗子的功用,雖是到處一樣,而窗子的方向,卻有各人的嗜好不同。陸放翁的“一窗晴日寫黃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對南窗的光朗與健康,特別在北方的冬天,放進滿屋的晴日,你隨便拿一本書坐在窗下取暖,書頁上的詩句全浸潤在金色的光浪中,你書桌旁若有一盆臘梅那就更好——以前在北平只值幾毛錢一盆,高三四尺者亦不過一兩元,臘梅比紅梅色雅而秀清,價錢並不比紅梅貴多少。那麼,就算有一盆臘梅罷。
臘梅在陽光的照耀中盪漾著芬芳,把幾枝疏脫的影子漫畫在新灑掃的藍磚地上,如漆墨畫。
天知道,那是一種清居的享受。東窗在初紅裡迎著朝暾,你起來開了格扇,放進一屋的清新。
朝氣洗滌了昨宵一夢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與宇宙萬物一體更新。
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紅妝”;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殘夜”;一無所有,看朝霞的豔紅,再不然,看想像中的鄴宮,“曉日靚裝千騎女,白櫻桃下紫綸巾。”“掛起西窗浪按天”這樣的西窗,不獨坡翁喜歡,我們誰都喜歡。然而西窗的風趣,正不止此,壓山的紅日徘徊於西窗之際,照出書房裡一種透明的寧靜。蒼蠅的搓腳,微塵的輕遊,都帶些倦意了。人在一日的勞動後,帶著微疲放下工作,舒適的坐下來吃一杯熱茶,開窗西望,太陽已隱到山後了。田間小徑上疏落的走著荷鋤歸來的農夫,隱約聽到母牛的在喚著小犢同歸。山色此時已由微紅而深紫,而黝藍。蒼然暮色也漸漸籠上山腳的樹林。西天上獨有一縷鑲著黃邊的白雲冉冉而行。然而我獨喜歡北窗。那就全是光的問題了。
說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歡強烈的光而喜歡清淡的光,不喜歡敞開的光而喜歡隱約的光,不喜歡直接的光而喜歡返射的光,就拿日光來說罷,我不愛中午的驕陽,而愛“晨光之熹微”與夫落日的古紅。縱使光度一樣,也覺得一片平原的光海,總不及山陰水曲間光線的隱翳,或枝葉扶疏的樹蔭下光波的流動,至於返光更比直光來得委婉。“殘夜水明樓”,是那般的清虛可愛;而“明清照積雪”使你感到滿目清暉。不錯,特別是雪的返光。在太陽下是那樣霸道,而在月光下卻又這般溫柔。
其實,雪光在陰陰天宇下,也滿有風趣。特別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來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從紙窗透進滿室的虛白,便與平時不同,那白中透出銀色的清暉,溫潤而勻淨,使屋子裡平添一番恬靜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開那尚未睡醒的爐子,那屋裡頓然煦暖。然後再從容揭開窗簾一看,滿目皓潔,庭前的枝枝都壓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還是陰陰的,那就準知道這一天你的屋子會比平常更幽靜。
書房的窗子 曹文軒 讀後感二:
這討厭的陰雨天氣打亂了我一天的行程,我爬上高高的書櫃,想在那裡尋覓我的夥伴,“砰”的一聲,一本書從書櫃最高處掉落在地上,我拾起後,走到書桌旁,開始翻閱……,在翻閱到楊振聲先生的《書房的窗子》時,一種莫名的親切感讓我在這陰雨天氣中得到了享受。
讓我感到新鮮的.是,書中書房的窗子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是完完全全有作者的妙筆所構想的,但它是那般活靈活現、美妙與和諧。在東西南北窗中,最得寵的要屬北窗,正當我納悶為何是北窗的時候,作者說:“北窗放進的光是那樣的清淡而隱約。”哦!原來如此,作者說過,他不愛“強烈的光”,因為強光使我們一切看得清楚,卻想不透,壓迫我們的性格,作者還愛“隱約的光”、“反射的光”、愛“晨光之熹微”與“夫落日的古紅”,因為它們委嫻、清虛可愛、滿目清暉。其間作者還用了溫暖的字眼向我描述了雪的反光。一番恬靜的滋味在我心底油然而生。作者獨到的眼光與寫作手法,讓不起眼的北窗充滿了希望與美好。
在作者筆下,月光使現實的世界“退縮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而整個世界因為月光的魔力而富有情思。
不僅這樣,作者的心中還構想出一堵對窗的粉牆,古樸中透出憐愛,而牆上的光輝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是一種不會“侵凌你的幽靜”不會”擾亂你的運思”的清光,窗外一行疏竹更平添了幾許靈性,可愛光芒,典雅古牆,靈動疏竹,一切都融合的那麼自然。
作者心中書房的恬靜,富有情趣,雖然現實並非如此,但作者的心態是積極,向上的。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巧妙的空間想象力。
讀著,讀著,一張清晰的書房結構圖呈現在腦海中,不僅使書房窗子的佈局井井有條,並且豐富又不奢華,簡單又不失情調,在對光度影響態度的問題中,又教會我“文藝的創造,決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砌而是事物經過個性的熔冶,範鑄出來的作物。”的確如此啊,文藝本來就要源於內心才能演繹創作的精髓。
看完本篇文章後心情豁然開朗了許多。我也終於從腦瓜裡淘出一個詞語萊總結看後的感受了,那就是“舒服”。文章的字裡行間透出作者以書房窗子的憐愛之情,讓讀者輕輕鬆鬆便感悟到後便置身於作者想象的情景之中。
書房的窗子 曹文軒 讀後感三:
曹文軒純美小說系列書是我從寒假那天才開始讀的,不論做什麼你都可以看到我手裡捧著系列小說中的《草房子》。它讓我們想起浪漫、溫馨、遙遠,想起美好的童話。當我們走近曹文軒筆下的《草房子》時,我們確實被這樣一種氣息所瀰漫。作者以優美的文筆,寫了離我們已遠去的鄉村小學生活,這種看似平常實則並不簡單的生活,是我們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未必經歷過的,但無疑我們都能體悟得到,那種發生在還未長大卻嚮往長大的少男少女之間的純真故事,有許多茫動。男孩桑桑刻骨銘心的經歷,不幸少年杜小康與厄運抗爭的悲愴,等等,在這所其實並不大的草房子裡撲朔迷離地上演,給人震撼心魄之感,甚至催人淚下。
曹文軒在這裡顯然是把草房子作為一種美好的的象徵。人的少年時代是人生階段最有朝氣,也最要珍惜的時光,活在這個季節裡少男少女是人類生命力的一種象徵。作者在書後“代跋”裡問“如何使今天的孩子感動?”是的,這樣一個命題,是時下兒童文學頗值得關注的,在一個不易被感動的時代裡,為我們寫作,是一件不易的事,今天兒童文學並不沉寂,但能感動兒童的有多少呢?真情和新鮮哪個更能吸引我們的目光?我想《草房子》也許能感動一些我們,書中對人性中病疾、困厄、理解、幫助等永恆的東西所傾注的感情,我們能從這些生動可感的文字中收穫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