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詠雞詩
唐寅(1470-1524)字伯虎,號桃花庵主,被譽為明中葉江南第一才子,是我國繪畫史上傑出的大畫家。 他博學多能,吟詩作曲,能書善畫。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一
武距文冠五色翎,
一聲啼散滿天星;
銅壺玉漏金門下,
多少王侯勒馬聽。
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二
頭上紅冠不用裁,
滿身雪白走將來;
平生不敢輕言語,
一叫千門萬戶開。
詠雞詩,題金雞報曉圖其三
血染冠頭錦做翎,
昂昂氣象羽毛新;
大明門外朝天客,
立馬先聽第一聲。
【拓展閱讀】詠雞詩
詩歌最早寫到雞的見於《詩經》,如《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風雨》:“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瘳?”《詩經》寫雞,都是隻寫其聲,未見其形,所謂“雞鳴”,或表示天明,或渲染氣氛,只是一種陪襯,但開了以詩寫雞之先聲。
古代盛行鬥雞,魏曹植、南北朝梁劉孝威寫雞都有《鬥雞》詩,是真正的詠雞之作。劉詩描摹鬥雞的雄姿與“武裝”雲:“丹雞翠羽張,妒敵復專場。翅中含芥粉,距外耀金芒。氣逾上黨烈,名貴下韝良……”色彩斑斕,意氣昂揚,既寫出鬥雞之形,也勾畫了雞之神。曹詩則刻畫鬥雞戰鬥時的`情態,充滿動感,更加生動:“群雄正翕赫,雙翅自飛揚。揮羽邀清風,悍目發朱光。嘴落輕雲散,嚴距往往傷。長鳴入青雲,扇羽獨翱翔……”
唐代詩聖杜甫也有題為《鬥雞》之作,但意旨並非詠雞本身,開篇“鬥雞初賜錦,舞馬既登床”,引出唐玄宗舞馬鬥雞之事,結尾以“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收束,使人不能不把唐玄宗之荒宴與安史之亂相聯絡,詩聖畢竟是大手筆。另有《縛雞行》,卻是直接寫雞:“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於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但寓意頗深,人評雲:“天下利害,當權輕重”,“與其惜蟲,孰若存雞?”詩中雞與蟲皆有其象徵意義。
明代唐伯虎詩畫兼工,頗多題畫詩,其中不乏題畫雞之作,如:“血染冠頭錦作翎,昂昂氣象羽毛新。大明門外朝天客,立馬先聽第一聲。”又《詠雞聲》:“武距文冠五色翎,一聲啼散滿天星。銅漏玉壺金門下,多少王侯勒馬聽。”二詩意境相似,氣勢恢弘,而將雞鳴與王侯上朝相連,不無小覷王侯的意味,甚是大膽。
古代詠雞詩之佳作,業師錢仲聯老先生最為推重清代袁枚的小詩《雞》,認為此詩“短小精悍,以養雞為喻,暗譏剝削者以小恩小惠謀求大利的醜惡行徑”。詩云:“養雞縱雞食,雞肥乃烹之。主人計自佳,不可使雞知。”此詩其實可算詠物詩。袁枚於詠物詩主張:“其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不是此詩,恰是此詩。”“詠物詩無寄託,便是兒童猜謎。”(《隨園詩話》)此詩著眼於“雞”
與“主人”的關係構思立意。其表層意思很淺顯,主人慷慨餵雞,目的只是催肥而食之而已。但其所寄託的深層含義卻十分耐人尋味,表現了作者對封建社會人際關係的一種深刻的認識,使人體悟到一種人生哲理,從中可以看到或想到君與臣、主與奴,乃至人與人之欺騙與被欺騙、利用與被利用等等的可憎的關係。此詩寫於作者60餘歲,積澱著長期的人生經驗與教訓,詩中充滿了萬千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