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立春是幾月幾日

立春是幾月幾日2019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公曆的2月4日前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立春意味著從這一天起,春季開始了。那麼2019立春是幾月幾日是什麼時候呢?以下是PINCAI小編收集整理的立春是幾月幾日2019,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立春是幾月幾日2019

2019年2月4日 (十二月三十 星期一)

雙春年,即是指在一年之內出現了兩個立春節氣。雙春年是中國紀念曆法中出現的獨特現象,其實是陽曆和陰曆之間的“陰差陽錯”造成的。陽曆,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地球公轉1周為1年,分12個月,算做365天(閏年則有366天)。 陰曆是按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1周為1月,一年為12個月的一種曆法,實際天數為354天。中國的歷法就是結合太陽和月亮執行的週期制定的。這樣,在陰曆和陽曆之間就出現了11天的偏差,於是在陰曆中出現了“閏月”,來解決陰陽曆中出現的時間差問題。

相關閱讀:立春飲食

立春飲食在民國初年沒有改變。大量的地方誌對此都有記載,即使一些沒有提及迎春禮儀的地方誌,也記述了立春飲食。

與清代比較,民國時期的立春飲食習俗沒有大的變化。例如清代康熙《天津衛志》載“:立春食蘿蔔,謂之咬春。先一日迎芒神,設宴啖乾隆《天津縣誌春》和光餅。”緒《天津府志》的記述與此完全相同。民國《天津志略》則沒有提及官方的迎春禮儀,但是對民間立春飲食的記載卻很詳細:“是月如過立春,多食春餅,備醬、燻及爐、燒、醃、鮮各肉、並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白菜、粉幹、雞蛋等,而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婦女多食紫水蘿蔔,謂之子孫蘿蔔,曰咬春。” 當然,這裡描述的是比較富庶地區的富裕之家,但是即使貧困地區,立春的.飲食習俗也沒有變化。

例如河南民國《林縣誌》所載“:民國後禮廢,民間於是日食薄餅、蘿蔔絲,謂之咬春。”即使節日食品相對簡單,立春的飲食習俗依然傳承。這與官方禮俗形成鮮明的對照。這是北方立春飲食習俗的基本情況。

在廣大南方地區,立春吃生菜的習俗也沒有改變。清末廣東《開平縣誌》和《新寧縣誌》記述了迎春禮儀,也記載了民間立春飲食習俗“:啖生菜、春酒,以迎生氣。” 民國《赤溪縣誌》沒有記載迎春禮儀,但是對立春飲食習俗有著同樣的記載:“立春日,啖生菜,飲春酒,以迎生氣。” 這些記載明顯表示,在從清末到民國的社會變遷中,官方的迎春禮俗發生了劇變,而民間飲食習俗仍然如舊,沒有什麼改變。

由於迎春禮儀的消亡,官方的春宴在民國時期便不再舉行。

儘管迎春在遼寧和四川偶爾舉行,但是對春宴都沒有記載。這說明,與官方禮儀相聯絡的春宴或者已經不復存在,或者不再佔有值得一書的地位,但是家庭中的春宴春酒還存在。民國《天津志略》對民間的立春飲食的記載實際是對立春家宴的描述,不僅有立春的節日食品春餅,而且備醬、燻及爐、燒、醃、鮮各肉及雞蛋,並各色炒菜,其中包括冬春之際稀有的菠菜、韭菜,菜餚相當豐盛。

春餅在民國時期,甚至在建國以後仍是北方人民喜愛的食品,幾乎成為全國通行的歲時特殊食品。在50年代和60年代,在黑龍江還盛行立春吃春餅卷白菜,在浙江則用春餅卷黃芽菜、茭菜和綠豆芽。

當然,在中國北方最有特色,至今比較普遍的立春食品還是蘿蔔。在我的家鄉山東省泗水縣,蘿蔔是冬季的重要蔬菜之一,也是人們喜愛的蔬菜。它不僅作為水果的代用品生食,還常常用作懸掛的花盆,把蘿蔔從中間部位截斷,挖出內瓤,裝入串在一起的蒜瓣,白天懸掛在屋門外太陽光下。幾天之後,蘿蔔和蒜瓣都抽出綠芽,時間久了,蘿蔔還可以開花。在冬末初春的北方,樹木花草枯萎之際,這生機盎然的綠色便十分珍貴。

作為節日食品,充足的食物來源和對於這種食品的生理需求是必要的前提,但是人們對這種食品的價值評判也發揮重要的作用。在節日食俗的架構中,生理需求常常構成內在的隱含的深層功能,而價值評判構成外在的表層功能。只要食物來源的基礎條件不變和這種生理需求一價值評判的對應結構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那麼這種食品及相應的食俗就可以得以延續。在北方許多地區,自然環境和農村的生活條件在民國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基本上沒有改變,蘿蔔的象徵意義也沒有改變,所以立春吃蘿蔔“咬春”的習俗也還存在。

在廣東人們至今仍然十分喜歡吃生菜。但時間並不是僅限於立春,而主要是在春節。在正月二十六日朝拜觀音時,人們要吃生菜會,也就是會友們聚在一起吃蜆肉、生菜、韭黃做的生菜包。

但是家庭於立春舉行的春酒春宴已經銷聲匿跡。根據筆者年作的問卷調查,立春在許多地區已經不再作為節日看待。河南新鄉、商丘和安陽已經多年不過立春。

在山東的臨沂只是把立春作為一個農業節令。

人們不把立春作為正式的節日,當然不會再置酒作菜,邀親請友隆重慶祝。這種民間習俗漸弱的趨勢與官方禮俗的消失有著密切關係。在迎春禮俗盛行的清代,迎春場面浩大,節日氣氛濃烈,觀春歸來,餘興未盡,相邀開懷痛飲,正如《蓬萊縣誌》所載“:迎春日,無貴賤老少,相攜觀春於東郊,歸約親厚者飲,名曰春宴。”充分說明官方迎春禮俗對民間春宴習俗的影響。但是迎春禮俗消失之後,不僅立春的節日氣氛驟減,而且官方春宴的導向作用也不復存在。久而久之,人們關於立春的節日觀念淡化,只是把立春作為一個農業節令,那麼在比較隆重的節日才置備的酒宴自然而然也就漸漸取消了。如若追究最終原因,應該可以說是官方迎春禮儀的消失導致了民間家庭春宴逐步消失。

雖然春酒春宴在立春的節日食俗中消失了,但是作為春宴主要節日食品的春餅卻並沒有消失。春餅在山東又名薄餅、荷葉餅,上可以入宴席配烤鴨同食,下可以卷大蔥、抹面醬,而與百姓的日常生活結緣,最是餅中“通品”,深受民眾喜愛。

大蔥味辣,為五辛之一,春餅以五辛佐食,這正是古代立春飲食的遺俗。

春捲在今天已經成為世界性的食品,在有中國餐館的地方,就有春捲。春捲在德國甚至被看作中國食品的 代表。這裡的春捲當然已經與立春沒有直接關係,不必只在立春食用。人們也大多並不知道,春捲本來是與立春相關聯的,曾是立春的節日食品。

在迎春禮儀消失之後,在立春的節日角色淡化之後,立春食品“走出”了立春,不僅“走進”了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且“走向”高階宴席,有的還走出國門,成為具有特色的中國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