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的心得體會
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的心得體會【一】
作為新員工,時間已經走過了第二個星期。
這個星期開始領會到任總之前所說的“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這個轉變,原來只在認識上和心理上準備仍然是不夠的。從認識層面來說,不是不知道學生和職場人的區別;從心理層面來說,不是沒有調整心態準備適應新的環境以及從零開始。然而這一切仍然是不夠的。最重要的一個轉變卻是行為的改變。
一個人的行為模式在既有的教育系統下,在長久的學生生涯中幾經侵染和薰陶,慢慢的固化,從而適應了學校這個大同小異的“小社會”。然而當步入社會大系統時,這種行為模式卻未見得一定能適應我們的大社會,或是一個個形態各異,文化相迥的企事業單位這樣的“小社會”。
所以說作為職場新人,第一個要磨合的是自己的行為模式與現在的組織環境的融洽性。說到這一點,我們最容易想到的是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以及組織文化。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用語言文字的抽象表達也是容易讓人瞭解幾分的,做幾個框架圖,描述一下工作流程及各部門的協作關係,這種瞭解當然不及親身體驗那樣深刻,但勉強也可以做到心中有數。而且作為組織環境中的一方面,對個人來說是較易磨合和適應的。
而組織文化卻是另一回事,個人已有的行為模式與組織文化的契合過程才是個人轉變的真正艱難之處。並且組織文化並不能由抽象的文字讓人有多少了解。先不論我們對企業的價值觀有多熟悉,對企業價值目標有多清楚,對企業精神有多認同,這些都屬於認識層面或心理層面,並沒有具體到我們的行為層面。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是完全由自己的認識或心理狀態所支配的,有時候對行為起決定性影響的反而是我們身處的具體環境。這個具體環境即是我們身邊的'同事、領導以及由他們形成的有形群體和無形氛圍。所以,作為職場新人,在認識和心理層面與組織文化融合是容易的,而在行為上是困難的,因為行為更具體,更瑣碎,或者更與自己已經形成的行為模式不同。
一個人的行為是怎麼從無到有形成的呢?最直白的理論說是:模仿。模仿有很多種,在我們的成長過程當中,有時候是無意識的模仿,有時候是有意識的模仿。而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我們所需要的是主動的有意識的有目的的模仿。這種模仿是為了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最有效的完成與組織環境的融合,從而能更好地完成組織任務。
所以說,我們不僅要在認識和心理上做好一個學生向職場人的轉變,也要從行為上做好這一轉變。轉變是需要過程的,而這一過程無疑不是簡單輕鬆的。或許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成我們並不熟悉的模式,但是我們為了與組織文化不論是抽象的還是具體的相契合而對自身行為進行的改變必然是向著讓一模式變得更好的方向而努力。
謹將這一努力銘記在心,繼續前進。
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的心得體會【二】
我是一名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做的通訊行業,才進公司沒多久,在公司裡本來定的我是負責做通訊這塊工作的,但是剛進來,我們主任就讓我做另外一個工作,而且我一點也不懂,從來沒接觸過,我也問過他,他也教過我,這個工作是比較複雜的那種,環節特別多,不管他教我多少遍,我還是沒學會,最後導致這個工作一直停留不前,所以我壓力特別大,非常鬱悶,工作做不完,肯定要被領導說,而且還有可能給公司帶來損失。
在一個公司裡會有人事方面的調動屬於很正常的現象。領導讓你擔任一個你不勝任的工作,給你什麼樣的感覺,你並沒有直接描述。而更多的是在說自己因為領導的肆意調職讓自己很沒有信心。沒有可以勝任工作的能力。我們現在假設在公司通訊這一塊的工作你做得很熟練。長期以往,沒有新的知識介入,你在工作上會有長進嗎?建議這位留言者可以專注到現在工作面臨的問題,著手解決。如果對現在的工作沒有信心,不妨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通訊這一塊的工作可以學習得這麼好以至於可以順利完成工作。之後可以借鑑之前的學習方法,完成工作中新知識的學習。
留言中您提到自己是一名剛畢業參加工作的大學生。從學生到職場的轉變是需要一定實踐去適應的。給自己一點時間,把自己逼得太緊反而會有許多莫名的壓力。對解決往年提並沒有很多益處。心理學上有個醞釀效應就是希望大家可以帶著問題去生活,生活中就自然把問題給解決。 當然帶著問題生活不是說時刻緊繃狀態,而是要儘量放鬆,放鬆的時候最容易有解決的方案出現。
最後希望你在職場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的心得體會【三】
從學生到工作的轉變是一種社會角色的重要轉變。
當從學校邁進職場,一切都已經發生變化。原來的安全感不復存在,我們需要主動承擔責任和迎接新挑戰;原來的行為習慣需要修正,不可以遲到早退,更不可以曠工;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深層次的思維模式需要調整和轉變。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一個迥異於學校的新世界。
學生氣在職場中是失敗的代名詞。沒有人喜歡學生氣,甚至連我自己也不例外。學生氣不是單純的天真和可愛,也不是對潛規則的漠視和無知,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學生式思維習慣。
第一,學生學習普遍規律,而職場強調個案經驗。學生時代我們吸收的都是世界的普遍規律,從數學公式到馬哲原理,從秩序方法到定義模型。無不是普遍規律的呈現。職場中按普遍規律行事必將處處受阻。因為公司有特殊的背景和需求,市場也有其特殊的操作空間,不去研究一個個具體生動的個案,不學會“重視特殊性”的思維方式,職場學習將成為一句空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形成也是一句空話。如果說學校是訓練宏觀規律思維,職場則需要微觀個案研究。為什麼公司喜歡有經驗的人,因為他們親歷了更多的個案學習。所以,從普遍規律到個案研究的思維轉變是我們學生走向職場的第一步。
強調個案思維,要尊重和發掘具體經驗的價值,不要動則“不是每個人都是這麼幹的,不是每個公司都這麼幹的”來否定寶貴的個案經驗。對差異性、特殊性的包容和接納貫穿整個職業生涯。
第二,學生追求絕對優勝,職場重視定位匹配。學生時代評價優劣方式簡單,成績好就是好。我小學當班長就是因為學習好。選班幹部老師不會去分析個人性格,不去做配對分析,僅以成績排座次。這種環境不利於學生多元化評價標準的形成,考試也大多有標準答案。快畢業了,有人抱怨:我成績不優秀,也沒當班幹部,我怎麼能找到好工作。他們多以為找到好工作都是品學兼優的,殊不知最好的工作屬於那些把自己放在合適位置的人,公司選擇人才也是看是否合適,而不追求絕對的優勝。適合和匹配的思維觀念的形成,對於學生走進職場至關重要。
第三,學生在意個體成就,職場需要合作共贏。幾乎每一個剛工作的學生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缺乏和領導溝通,我也不例外。在學校,我們很少因溝通做的好而加分。可橫向的溝通和聯絡是職業人競爭力的重要側面。如何有效溝通不僅關係個人機會得失,更關係個人人生福祉,因為你只有在團隊中才能貢獻價值,你只有在聯絡當中才感覺安全。增加對他人的瞭解,增加對組織的瞭解也增加對自己的瞭解,在溝通中建立信任、完善工作,創造成果,職業生涯才會乘風破浪。
有一種思維叫角色思維,意思是指,你屬於什麼角色就應該具備該角色的思維模式。能夠適時調整思維模式的人,必定有更多成長的空間。因而,我們初涉社會的學生一定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儘快完成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
因為靈活,所以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