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弘揚朱子文化

弘揚朱子文化

導讀:朱熹是對中國思想文化史產生深刻影響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出來的關於弘揚朱子文化相關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弘揚朱子文化:

在東海之賓的八閩大地上有一座山城,就是被譽為“閩中尼山”、“海濱謅魯”的朱熹的誕生地——閩中明珠——尤溪。當你進入尤溪城關來到交通樞紐地的三岔路口時,你就會看到一尊高大的朱熹塑像正手握書卷、用身遂的目光在注視你。

是的,每當我走近塑像,我仿怫就能聽到他的叮嚀和囑咐,我慶幸自己從小就在這中叮嚀和囑咐聲中長大。我為我生在這座山城而感到驕傲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在一次公交車上我就看到這樣一番情景:那是一個早上,一位同學正坐在一個座位上。這時,上來了提一位年過花甲的老人,因四周無座位,他只好站著。小同學見到了這個情景,就連忙上前扶住老爺爺,讓他坐到自己的座位上,老人說:“還是你自己坐吧,我站一站沒有什麼關係。”小同學誠懇地說:“不,你年紀大,站著不方便,還是您坐著吧!“您坐吧!”……老爺爺和小同學一直互相讓座,旁邊的人的人看了就稱讚這位小男孩是個懂事的孩子,這時有人站了起來:“小弟弟,你坐下,還是讓他坐我的座位吧!”只聽小同學懇切地說:“朱熹爺爺教育我們要見老者,敬之;見幼者,愛之。我要聽朱熹爺爺的教導啊!”車廂裡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朱熹爺爺,您的敬老愛幼的精神,正在默默地感染著我們後一輩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小時候刻苦攻讀的故

事已在我們腦海裡深深生根,您小的“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勸學》的話語,我們已牢記在心中。現在我們成千上萬的學子正在以您為榜樣,刻苦攻讀著。我家正同尤溪縣的最高學府——一中比鄰,我每天都能見到這樣的情景。

凌晨,天微微亮時,一中的教室裡就亮起了無數盞燈,亮得如同白晝,住校的學生們都來到班級晨讀;深夜,他們還在翻閱著各種資料,在學海橫渡,在書山攀登。正因為這樣,僅只一中這所學校,每年就有一千多名學生考上本科。今年,一中學子羅宏晟取得了661分的高分,成為了省文科狀元,順利的考取了人所向往的名牌大學——北京大學。

朱熹爺爺,您的勤奮好學的品質深深的影響了我們尤溪的學子,真是“尤溪風月無今古,學海揚帆有後人”!

朱熹爺爺,您知道嗎?您四歲時的一句話:“天之上是何物?”使您的父親驚奇,更驚動了我們後人。

天之上到底為何物?人類抱著探索天上高奧密的決心,不斷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國的航天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從“東方紅一號”到“東方紅三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為我們中華兒女實現穿越太空的夢想鋪平了道路。朱熹爺爺,您知道了吧,今年十月,我們的“嫦娥一號”奔月衛星發射成功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又一次地實現了!您一定感到無比欣慰,因為您心中的.困惑,如今會得到滿意的回答了。

“人之進學在於思,思則能知是與非。”您從小的這種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學習方法,給了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後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我從中得益非淺。

朱熹爺爺,您在《觀書有感》中告訴我們:“問渠哪得請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我們會記住:窮里致知是源,反躬踐實更是源。真正地把您的叮囑牢記心間,從小立志,學會讀書,學會做人。

弘揚朱子文化(二):

凡是傳承下來的傳統,便有它存在的理由——題記

古以家天下,天下為家。千年前我們是世界上的“禮儀之邦”,邦即國,國為家。數千年,我們傳承著自己的家風。

風起《詩經》,真正的家風始自孔孟。古代我們以禮治國,儒道天下,故有四書五經傳著於世。《論語》中主張人應有孝、義、仁、忠。孝字為首,這便是家風的核心意義。現在看來,又何嘗不是?十月懷胎,二十載照料,我們時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們,又怎能報還這份養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現。

《弟子規》開篇寫道:“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仁禮之道,是對朋友誠,對陌生人仁。不少家長都說過:“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坦誠,不虛假,不做作“與朋友交,而不信乎?”於是,我們和陌生人成為朋友,生活變得更加和諧。晉商當時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為廣泛交友,講誠信,守道義,作為山西人的我們,更該踐行這古老而淳樸的誠信仁義家風。

《朱子家訓》中寫道:勿忘先輩創業之艱辛,勿奢侈淫佚,勿將基業揮霍一空。勤儉,作為我們傳統的美德,父母從我們兒時開始教導我們不剩飯,不浪費,戒奢以儉,方累萬貫家財。

為人清白,不收非仁不義之財。我們先做人,後做事,古人兩袖清風,但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我們也不應該被金錢矇蔽雙眼。取之有道,生財有方,這才是我們想要的。

家風,其實就是我們的傳統,將中華民族文明精神融鑄於其中,是傳統文化的直接表現,而我們,也就是靠著這樣一種方式來將文化、文明傳承下來,在一代又一代的實踐中,改善,摒棄,從而使我們的民族,社會,國家不喪失原本的內涵並且穩步發展,繼續流傳著千年炎黃華夏文明。

家風與傳統踏過歷史長河,走過時空的煙塵,帶著古老的意志,來到現在。 ——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