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小故事
故事是一種文學體裁,生動的,美妙的故事可以幫你認識社會、理解人生,引導你做一個通達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杜甫的小故事
杜甫是我國古代的著名的詩人,被後人稱為詩聖。小編為大家推薦杜甫的小故事,歡迎閱讀。
杜甫小時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
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
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
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代主義詩人,別後人稱為“詩聖”。他詩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頑強性格和胸懷開闊的樂觀精神,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親曾任司馬。杜甫從小就志向遠大,最崇拜的是遠祖杜預,他是晉代的名將,多彩善戰,懂得法律、經濟、工程,還曾註解過《左轉》。
杜甫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裡。姑母不光教孩子讀書識字,對他的生活也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遊戲玩耍,寫字學畫。可是一場大病把兄弟兩人擊倒了,姑母悉心照顧杜甫,把杜甫從死神手裡奪回來,表弟卻病死了。這讓董事後的杜甫難過了很長時間。在姑母的精心照顧下,杜甫漲到十幾歲時,已經健壯得像頭小牛犢,一天到晚歡蹦亂跳的。姑母家的院子裡種著梨樹和棗樹,八月秋風送爽時,樹上梨黃棗紅,他簡直像只頑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幫助姑母摘梨打棗,歡聲笑語飛滿庭院。
童年的歲月爛漫而朦朧,許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滅在記憶的長河中。但是杜甫6歲時見到公孫大娘舞“劍器”,到晚年仍然記憶憂新。“劍器”是一種西域民族的戎裝舞蹈,動作剛勁,節奏火爆。公孫大娘是當時最優秀的舞蹈家,伴隨著有力的音樂,她忽而從天而弱落,光彩奪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飛舞。當時的情景是萬人空巷,掌聲雷動,矮小的杜甫劑在人群中,忘情地歡呼。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眾著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多年後,杜甫特別賦詩紀念當時的情景。看來,舞蹈、書法、繪畫、音樂、詩歌,是彼此相通的。據說,但是草書家張旭觀看了公孫大娘的舞蹈之後,書法大有長進。這種激昂頓挫的舞姿,對以後杜甫詩歌的創作風格也起了一定的啟發作用。
杜甫7歲時開始作詩。兒童作詩,往往以動物為題材,杜甫詠的是神鳥鳳凰。在古人心目中,鳳凰是祥瑞之鳥,它象徵著王朝的興盛。這似乎是一個預兆。
因為杜甫一生心繫國家,雖然他顛覆流離,但可貴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論怎樣困頓不堪,也不論漂泊到什麼地方,他總是光環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的故事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唐代大詩人杜甫,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
他以自己飢寒交迫卻心懷濟世救人的大志,在“安史之亂”唐朝天下瓦解、遍地哀號的深重苦難中,在飄零的仕途上,揹負起對國家和民族的沉重使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勇敢地攀上了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的最高峰,成為一代詩聖。
作為一個胸懷宰相之志的熱血男兒,杜甫經歷了十年仕途,而最終卻背離初衷,辭去了官職。那麼詩聖杜甫的人生隱含著怎樣辛酸的故事呢?讓我們穿越千年歷史迷霧,來重新審視杜甫這個離亂時代壯志難酬的大儒吧。
“乞丐”身份宰相心,困屠長安報國無門
唐朝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街頭,在一行長長的隊伍裡,杜甫穿著一件又短又窄的粗布衣服,剛剛40出頭的人,卻被貧病折磨得白了鬢髮。他夾著一個布口袋,和饑民一起排隊,等著買官府低價出售的米餬口。
這是令人無比痛心的一幕。今天,當我們讀著他那字字珠璣的詩句時,無論如何也想不到,1200多年前一心報國的杜甫竟然會淪落為長安街頭的一個饑民。
杜甫出生於唐朝一個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因此從小就被安排在一個現成的軌道里:追求仕途事業和不朽的功名。杜甫7歲學詩,15歲就已揚名,被洛陽的名士們器重。可惜,他24歲時赴洛陽考試,未能及第,這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打擊。為了繼承家族的事業——做官,杜甫只好到長安尋找機會。
剛到長安,對世事炎涼、官場黑暗沒有過多瞭解的杜甫,還滿懷信心。在寫詩表露心跡時,還是一副豪情萬丈、躍躍欲試的模樣:“致君堯舜上,再使民風淳。”然而,此時的皇帝唐玄宗已不再是當初那個開明天子了,他信用奸臣,堵塞言路,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殘酷的現實擊碎了杜甫的理想,可是,杜甫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
天寶六載(747年),也就是杜甫來長安的第二年,玄宗詔告天下,凡有一藝以上者,都可以到京城應試。然而此時正值奸相李林甫頻頻製造冤案之際,他為了防止前來參加考試的人在對策時指斥他的奸惡,竟然施展陰謀詭計,讓當時的考生全部落選。杜甫怎麼也想不到,考試竟會是這樣的結果,他作了許多首詩,來表達自己痛苦而且憤慨的心情。
既然考試的路子走不通,不甘心的杜甫便想繞過這個大奸臣路障,直接向京城顯要們投詩,以求得他們的援助和引見。這條路,又使我們的詩聖從乞食者變成一個討官者,受到了雙重的侮辱。
杜甫首先“相中”了韋濟。韋濟原來是河南尹。他很喜歡杜甫的詩歌,幾次慕杜甫的詩名,去陸渾莊杜甫家中尋訪,向人打聽杜甫的情況。杜甫得知後,馬上作《奉寄河南韋尹丈人》一詩,對韋濟的賞識表示感謝。天寶七載,韋濟高升,遷尚書左丞。杜甫又寫了《贈韋左丞丈濟》詩,大大頌揚了一番韋家的門第,並向他誠懇呼籲:“老驥思千里,飢鷹待一呼。”希望得到韋濟的鼎力提拔。
韋濟也確實在百官會集的場合為杜甫揚過詩名,可這對於杜甫的仕途之路,卻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受挫後的杜甫又先後贈詩給汝陽王、京兆尹鮮于仲通等人,在這些詩裡,杜甫毫不掩飾自己的痛苦,哀哀地說道:“有儒愁餓死,早晚報平津。”可令他失望的是,這些人都沒有提攜他。
在頻頻投詩請求引薦的同時,杜甫還直接向玄宗獻賦,以求天子賞識。天寶十載,杜甫投獻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給皇帝。這次終於驚動了聖上,玄宗也很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暗暗鬆了一口氣,以為自己終於可以為國效力了。不料,昏庸的皇帝只讓他在集賢院等待詔命,杜甫入仕報國的夢仍是泡影,沒有任何進展。直到五年以後,他才被授予京兆府兵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鑰匙)的官職。一個身懷大志奇才的人,如此苦苦努力了十年,才得到這麼一個小小官職,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杜甫雖然從小接受儒家正統文化的薰陶,被祖父、父親培養成了家族中一個循規蹈矩的“棋子”,然而他的性格中又有很狂放的一面。在《舊唐書》本傳裡,對杜甫性格的描述是“性褊躁”、“無拘檢”、“傲誕”,他恃才傲物到不把屈原、賈誼這等人物放在眼裡。就連謝靈運也還佩服曹植才高八斗,而杜甫連曹植的賬也不買,可見他年輕氣盛時,比謝客(即謝靈運)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生活的磨難剝奪了他與李白、高適等朋友在一起時縱酒放歌、慷慨懷古的快樂。對人生信仰、政治理想的執著追求,讓杜甫打碎牙齒和血吞,胳膊斷了折進衣袖,忍辱負重地奔波在仕途之路上。
然而天寶後期,皇帝不理朝政,奸相擅權專政,以致唐朝國力空虛、民生艱難,握有重兵的安祿山、史思明等人趁機發動叛亂。而極為可笑的是,唐明皇最初怎麼也不相信安祿山會叛亂,因為安祿山曾經拜他為乾爹,拜楊貴妃為乾孃,自己的乾兒子怎麼會瞬間變臉、起兵謀反呢?
正在探家的杜甫得知叛亂爆發後,急忙從奉先回到長安。很快,叛軍逼近長安,玄宗倉皇出逃,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即位,是為肅宗。杜甫聞訊立即前往投奔,不幸的是中途被叛軍捉住。因為杜甫官職太小,叛軍並沒有為難他,但他也只得滯留在戰火之中的京城長安。
至德二載(757年)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叛軍內部混亂,軍心浮動,對長安的戒守也不像以往那樣森嚴了。肅宗乘機把臨時朝廷從彭原(今甘肅寧縣)移至距長安西300餘里的鳳翔(今陝西鳳翔),向長安逼近了一大步。忠於朝廷的杜甫得知後,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他經過周密的籌劃,終於在這年四月從長安城逃了出來。
當死裡逃生的杜甫穿著麻鞋和露著兩肘的破衣衫來到鳳翔時,肅宗被感動了,他授予杜甫左拾遺之職。左拾遺是諫官,專門給皇帝的政事提意見的,官階為從八品上。雖說這官不大,可是卻很符合杜甫的個性,但正是由於他的耿直,得罪了肅宗,並因此險些喪了性命。
捨命直諫,哭破喉嚨的忠臣
皇宮裡,肅宗一臉怒氣,正襟危坐在龍椅上,文武大臣分立兩旁,空氣中充滿了緊張的氣氛。今天的早朝充滿了火藥味,靶子對準了宰相房琯。原來,房琯率兵與叛軍安祿山大戰於陳陶和青坂兩地,不幸失利。御史大夫賀蘭進明心懷鬼胎,乘機毀謗房琯,說他對肅宗不忠,又誣告他的門客董庭蘭受賄。聞聽此言。偏聽偏信的肅宗氣呼呼地宣佈:罷去房琯宰相的職務,追究其對皇帝不忠的罪行。
朝堂下百官沉默,無人敢在此時替房珀說情,因為那樣無異於引火燒身。只有杜甫挺身而出,對皇帝說:“陛下,房琯身為宰相,深念主憂,義形於色,對國家是忠誠的,率兵大戰叛軍時是勇敢的。請陛下棄細錄大,不要因為小罪而免大臣。”肅宗此時已被人調唆成火藥桶,一觸即發。一聽杜甫的直諫,龍顏大怒,馬上詔三司審訊杜甫,一併打入罪臣的行列。
諫議大夫張鎬和御史大夫韋陟看到事情危機,急忙出來營救。張鎬啟奏道:“皇上,杜甫要是被抓抵罪,就會斷絕言路,對朝廷不利呀。”韋陟也緊接著奏道:“皇上,杜甫的語言雖然大膽,態度有些過火,但他對皇上是一片忠心,請皇上息怒!”
肅宗沉思一番,雖然心中仍十分惱火,可在國難當頭、急需用人的情況下,也只得忍下這口氣。不過,在這場尖銳的新貴與舊臣之間的派系的鬥爭中,耿直的杜甫還是難逃厄運。
安史之亂後,被尊為太上皇的玄宗回到京城,並與一些臣民進行了接觸。玄宗的這一舉動引起了他兒子肅宗的猜疑,於是肅宗對曾隨玄宗逃往四川的舊臣如房琯、賈至、嚴武等人實施了打擊和壓制,先後將他們貶黜出京城。
杜甫儘管沒有與老皇帝玄宗去四川,可僅僅因為他與房瑁是布衣之交,又曾上疏堅決反對肅宗罷房瑁官職,肅宗也把他列為打擊物件,毫不留情地貶了他的官職,從左拾遺降級為華州(今陝西華縣)司功參軍。此後,杜甫用詩歌當武器,將他在戰亂期間的苦難經歷和見聞——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在《新婚別》中,杜甫寫剛成婚的新娘,連婚床還沒睡暖,就不得不送丈夫去從軍,新娘的悲哀無比慘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然而,為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危亡,這位深明大義的女子,還得強忍悲痛,勸慰丈夫:“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多想跟心愛的人一起趕赴戰場,生在一起,死在一處。然而,這是:不可能的。“婦女在軍中,兵氣恐不揚。”婦人在軍中,恐怕會影響士氣,好心反把事情弄糟。悽苦無奈的新娘只能含淚當著丈夫的面脫下新嫁衣,洗掉臉上的脂粉,發誓等待他的歸來。
杜甫還在其《垂老別》中描寫了一個老翁。這個老翁的兒子和孫子全都在戰場上陣亡了,他自己又被徵去當兵,極度的悲傷使老翁產生了反常的心理,他想到亂軍中尋求一死,去追隨子孫的亡靈。“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可憐的老伴兒佇立在路邊,在冬天仍穿著單薄的衣衫,哭哭啼啼給他送行,明知老翁這一去就再不會回來了,老婆婆還苦苦勸他多吃點飯。老翁在生離死別之際,回頭看看陪伴自己勞苦一生的妻子,知道自己一走,她也不會久於人世,更為她的衣裳單薄而難過。老兩口已到暮年卻仍不能相依相守,悽悽慘慘作了死別。
對杜甫而言,那個哭成淚人的新娘就如他的女兒,那個即將失去唯一親人的老翁和老婆婆就是他的父親母親,他怎能掩面而過?於是,詩人自己的血淚和這些人的血淚流在了一處,他用筆飽蘸著這些永不退色的墨水,記錄下了這一幕又一幕慘絕人寰的悲劇,以警示後人。
在唐代詩人中,只有杜甫敢如此扯開喉嚨為百姓哭喊。字字血聲聲淚,猶如鬼魂的哭訴,讓千年之後的我們讀來仍感驚心。
多情詩人,灑向人間都是愛
金秋時節,杜甫家的棗樹上,掛滿紅豔豔的大棗,一個個令人垂涎欲滴。
可是不知為什麼,一夜之間棗子就丟了不少,估計有人先下手嚐鮮了。杜夫人就讓杜甫去把棗子全打下來,留到冬天給孩子們充飢。杜甫拿著竹竿,剛出門不一會兒,又折了回來,籃子裡也是空空如也。
夫人很納悶,問他怎麼沒摘棗子。杜甫對夫人說:“棗子不要摘了,就掛在樹上吧!”杜夫人不滿地說:“孩子們餓得要命,棗子還青時就要摘了吃,好不容易留到了秋後,怎麼又不摘了?”杜甫長嘆一聲,對夫人講了原委。
原來,方才杜甫出門去打棗子,正碰到鄰居家一個無兒無女的孤寡老人在打他家棗樹上的棗子吃。老人看見杜甫來了,又驚又怕又羞。看到此情景,杜甫頓生惻隱之心,他上前告訴老人家不要害怕,這棵樹上的棗子就送給她了,什麼時候想吃了,就來打吧。
杜甫為此還寫了一首七律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家貧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戲呈吳郎》)杜甫對一位無兒無女的鄰居老太太的關愛,正是孔孟之道“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悲天憫人情懷的生動寫照,這尤其讓人動容。
杜甫的仁愛之情,不矯飾不做作,不像某些野心家那樣拋妻棄子,來顯示自己的無私。那種人其實是無情之輩,試想,連自己家人都不愛的人,會愛全人類嗎?這隻能是野心家欺世盜名的手段,騙人的鬼把戲。杜甫是從愛家人開始,把他的仁愛鋪滿人間的。
杜甫遵照孔子的教誨“敬妻子”。對妻對子,他不僅敬,而且愛得非常深沉,常在詩裡絮絮地叨唸:“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入門聞號眺,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天折。”
看到飄飛的雪花,他自己還在寒風中瑟瑟,卻想念風雪那一端妻兒們的冷暖。他人在天涯,卻時時企盼團圓,把這種願望,像禱詞一樣寫進了詩中:“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看到圓月高懸時,詩人恨不能把明月當明鏡,可以與妻子雙雙相對,在鏡中互拭淚痕。
杜甫極重友情。他寫給朋友的詩都不是一般的應酬,而是充滿了深切的懷念和牽掛。杜甫把朋友的苦痛當成自己的苦痛,寫出來句句都帶血沾淚。
李白的晚年很不幸,這個敢怒敢罵的大才子不慎參加了永王李磷的叛亂,得罪了唐朝廷,因而被長期流放。杜甫此時還在朝中做官,但他不怕受到牽連,三番五次地寫詩為李白申冤,替他抱打不平。
他為李白惋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這可以說是悲劇人物李白的肖像,其中飽含著繪畫者杜甫的同情。“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是杜甫對李白一生的定評,他為朋友已經是滿臉憔悴了。
除了對朋友如此深情,對於在水深火熱災難中呻吟的百姓,杜甫更是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那首婦孺皆知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結尾處,道出了詩人泣血的心聲:“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個在秋風中凍得瑟瑟發抖的詩人,想到的卻是天下所有的寒士——如果看到人們都有屋住,詩人凍死亦心滿意足了。這種情懷,是杜工部獨有的大儒情懷。此時,詩人就像那把民間的嗩吶,尖利的喉嚨裡充滿了人間悲聲。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是後人對杜甫的真心讚譽,作為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不僅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而且充溢著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惜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
棄官為民,做人民的喉舌
杜甫再次回到家中時,見到的是更為悽慘的景象:妻子憔悴消瘦,衣衫襤褸,小兒子餓得面色慘白,髒兮兮的小腳上,連雙保暖的襪子都沒有;兩個小女兒,穿著補丁疊補丁的衣裳,褲子短得只過了膝蓋。戰亂之後的重逢讓杜甫心裡又甜又苦:甜的是終於和家人團聚了,苦的是他已經沒有了俸祿,如何養活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呢?
至此,這位一心報國的儒生徹底地清醒了。
他終於知道他的崗位不在仕途,而在民間。他不能再按照家族的指令,為了光宗耀祖去做官成相,他要做這個時代的太史公,用手中的狼毫筆去記錄歷史,為時代作傳,提醒後來者不要重蹈覆轍。杜甫能從官僚家庭走出來,意義更為重大。
儘管無官一身輕,但無官也意味著沒有了謀生之路。杜甫只能投親靠友,說得高雅一點是求助。說得直白一點就是“乞食”。他帶領家屬走上了西去秦州(今甘肅天水)的漫漫旅途。
秦州位於六盤山支脈隴山的西側,是西北重鎮,也是內地通向西域的門戶,距長安780裡。那裡有孤城一座,群山簇擁,羌漢雜居,風俗頗異。要到達秦州,杜甫全家老小需要翻過高達2000餘米的隴山,其艱難險阻可想而知。南北走向的隴山,把隴西高原與渭河平原分為兩處。杜甫全家膽戰心驚地翻越隴山,一路上還要時時打聽西部地區有無戰火。
經歷了萬千險阻,他們終於到達秦州,住在城裡一處雨水淋幔、屋簷短窄、牆頭低矮、門前長草的簡陋居處。
然而饑荒也在秦州等待他一家人了。從杜甫的詩中,我們知道了他一家人的困境:無米可炊,無衣裹身。處於困境中的杜甫,突發了奇思異想:如果那苦味的柏枝、高天的明霞要是也能充飢就好了,孩子們就不會捱餓了。杜甫的這點幻想,與他苦中作樂的詩歌一樣,更讓人感到悲傷和同情。
就在這時,秦州南面的同谷縣(今甘肅成縣)有位叫什麼“佳主人”的傢伙,不知出於什麼動機,來信邀杜甫到同谷。杜甫以為那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既可填無食之腹,又能省下棉衣服。於是就帶著一家人,坐上馬車離開秦州,踏上更為艱險的南行之路。
車行第一站到赤谷,從赤谷往南便進入險峻的山地,到處都是亂石堆積,只有兩條車轍可以勉強透過。山深風大,日落時分還沒有見到人煙,孩子已經餓得哭了起來。杜甫心急如焚,前面的村落還十分遙遠,依稀的炊煙遙不可及。直到這時,他才感到自己這樣冒冒失失地拖兒帶女上路真是太危險了。
接下來是過鐵堂峽,這裡的山峽險絕。杜甫在(《鐵堂峽》詩中描寫了鐵堂峽的真實面貌:山壁的顏色都是青黑,像精鐵凝聚而成,一條羊腸山徑盤旋而入蒼穹,山頂上是長年的積雪。
此時,連車也不能坐了,一家人膽戰心驚、神色慘淡地在峽谷中相互攙扶著一步一步地艱難行走。谷底長冰橫路,連馬骨都幾乎快被凍折,何況杜家又都是老弱病幼之人呢?杜甫的心情更加沮喪。
儘管如此,死裡逃生的一家人最後總算是到了同谷。可是,那位寫信相邀的“佳主人”根本沒給杜甫提供任何生活援助,杜甫完全陷入了飢寒交迫的生活深淵之中。
為了孩子們不被餓死,杜甫只好拖著白頭亂髮的贏弱之軀,去天寒日暮的山谷裡撿拾野生的橡子和栗子充飢。現實生活如此殘酷得折磨人,杜甫只有在荒野中放聲哀歌。
成為百姓一員的杜甫儘管朋友很多,可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讓這位平生素有宰相之志的'大丈夫豈能心安?迫於現實的無奈,杜甫只好拖著多病的身體,帶著一家老小再次跋涉來到了成都。
在成都,靠朋友嚴武的資助,杜甫好不容易有了一座草堂棲身—一那間貌不驚人的草堂後來幾乎成了杜甫的代名詞。
草堂居住之初,詩人是寧靜安閒的。在戰亂之年,能得到這樣的棲身之所,且是在浣花溪畔,有流水相伴,杜甫已心滿意足。錦江風光像一劑安慰劑,讓他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他和鄰居和睦相處,其樂融融。他可以去山莊訪訪隱士,到田裡收收芋頭和粟米,看看臺階上跳躍的小鳥覓食,在淺淺的秋水裡蕩蕩小舟,斜倚著柴門送友人踏著清清月色歸去。
我們欣喜地看到,詩人只要有暫時棲身之地,他就會給我們描繪出無限溫馨的畫卷,讓後人玩味不已,他的絕句四首後來就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詩歌經典,帶給後人無限的美與享受。此外,杜甫還在成都的這間草堂裡,寫下了大量憂國憂民的詩篇。
然而,平靜只是暫時的。
安史之亂雖然在公元763年結束了,但唐王朝的土崩瓦解之勢,仍像滾下山的石頭一樣不可挽回。叛亂剛除,內憂又至,全國普遍出現了軍閥割據或半割據的狀況。而且此時政治腐敗,官吏橫徵暴斂有增無減。內憂外亂又加上外患——吐蕃進攻長安,迫使代宗又倉惶出逃。
杜甫居住的蜀中,屬天府之國,是軍家必爭之地——既是吐蕃進攻的一個重點,也是最容易發生軍閥割據的地方。在嚴武兩次鎮蜀間隔期間,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軍事叛亂,杜甫被迫逃離成都,再次攜家流浪,來到了夔州。
杜甫在夔州住了不到兩年,卻搬了四次家,生活仍是極其艱苦。
兩年後,杜甫一家從夔州返回成都。可他們剛安頓了幾天,杜甫的好友嚴武去世了,蜀中又發生大亂,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徹底失去了依靠。他只好帶領一家老小,登上一條小船,繼續他流浪逃難的生涯。
杜甫本想沿著長江東下出川,但因疾病和戰亂的雙重困阻,他們在此滯留很久。到他57歲時,杜甫一家終於乘舟走出三峽,不過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帶的水路上漂泊。兩年後,居無定所的杜甫,因貧病交加客死旅舟,結束了一代詩聖淒涼漂泊的一生。
一個抱有“太平宰相”之志的人,卻成為一名失業者、一個乞食者、一個流浪者,杜甫的一生是悲劇的一生。然而,他在如此漂泊中仍未扔下手中的筆,我們今天讀到的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詩句,就是他在一路漂泊中寫就的,說來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杜甫是用生命寫作的詩人,他的節奏是心跳的節奏,所以才能激起我們後代讀者的心動。
他的旋律是生命的旋律,讓後人可以在千年之後用他的詩來取暖,就像握住長者溫熱的手掌。
當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可以依在他的詩行裡汲取力量,就像依偎在師長的慈容裡得到安慰一樣……
白居易和杜甫之間的故事
白居易與杜甫,一個是“詩魔”,一個是“詩聖”;一個是北斗,一個是泰山,都各自在所擅長的詩歌領域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按理來說,他們都不會做出抄襲別人作品的事,畢竟抄襲是屬於技不如人之輩的專利。可白居易居然就真的那麼幹了,他抄襲的物件不是別人,正是杜甫。諸位如果不信,請看例項。
杜甫在《漫成二首》裡吟:“眼前無俗物,多病也身輕。”白居易《仲夏齋居偶題八韻寄微之及崔湖州》:“眼前無俗物,身外即僧居。”
杜甫在《曲江二首.其二》裡感慨:“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白居易《感秋詠意》:“舊語相傳聊滋味,世間七十古來稀。”
杜甫在《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裡唱:“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白居易《春寒》:“靖節先生樽長空,廣文先生飯不足。”
從以上可以看出,白抄杜的詩句,幾乎是一字不差的照抄。那麼,白居易為什麼要抄呢?照我想來,無非是以下幾點:
一、杜甫比白居易大了六十歲,在他去世後兩年,白居易才出生,白居易抄他的詩,可以不必擔心正主兒找麻煩。
二、杜甫說:“語不驚人死不休!”在詩歌的遣詞造句上,他老人家可以說是已經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白居易不抄就心癢難搔。所以抄!
三、杜甫這幾句詩的思想、情感、意境、內容正好與白居易做那幾首詩時的情形相仿,所以他信手抄來。
四、杜甫的這幾句詩都不太有名和重要,抄了也沒人關注,所以白居易抄。
五、白居易的確是太佩服太佩服杜甫了,所以抄他幾句小詩向前輩致敬!
六、這一點是我認為最接近事實真相的一點。古時資訊不發達,杜甫所作的這幾句詩不為人所知,而古代只有極少人能得到接觸知識的機會,白居易仗著自己手頭上資料的方便,把杜的詩神不知鬼不覺地據為己有。這一假設如果成立的話,估計此時的白居易就再也躺不安穩了。
杜甫賣藥的歷史故事
杜甫(712-770)唐代大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其先代由原藉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時,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安祿山陷長安時,杜逃至鳳翔,任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唐肅宗還京。不久即棄官,居秦州。又移居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後由劍南節度使嚴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於湘江途中。他身經安史之亂,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有深切的認識,對人民的苦難寄予同情。透過許多優秀作品忠實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形式上,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現能力。對後世影響很大。著有《杜工部集》。
沙市中山路中段,有一條石板路的古老狹巷,相傳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在這裡住過。沙市在唐代叫沙頭鎮。
大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楊柳泛綠,新竹吐翠。沙頭鎮大街上新近開設了一個“百草堂”中藥店。門首貼著一副獨出心裁的對聯:“獨活靈芝草,當歸何首烏”。店主就是年已五十多歲的詩聖杜甫。他剛從四川夔州東下,來到沙頭鎮定居下來,就和荊沙一帶的老友李之芳、鄭審相會,他弟弟杜觀也將家眷接來,兄弟團聚,甚為歡洽。當時,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在楚國宋玉的故宅旁邊新蓋一座住宅,杜甫特地致詩述懷: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題發揮,希望衛伯玉象嚴武一樣地把他薦用於朝廷。豈知衛伯玉不學無術,更不懂愛惜人才;加以他的門客從中挑撥,說杜甫自比宋玉,懷才不遇;把你比做楚王,不識人才,最終將和楚宮一樣泯滅。從此,衛伯玉對杜甫懷恨在心。
杜甫剛來時由於生活窮困,雖有杜觀等親友接濟,畢竟是“寄人衣食”,非長久之計。於是,就以賣藥為業,聊度歲月。
藥鋪開張後,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甚至實在無錢付還藥費的,也就免費贈送。因此百姓稱讚,生意興隆。
常說:“落毛的鳳凰不如雞”。杜甫的藥鋪生意一好,其它幾家藥店的生意自然冷落下來。這幾家老闆暗恨杜甫這個“外來戶”搶了他們的生意。於是串通起來,用金錢收買了衛伯玉衙門裡一個書吏。這傢伙近來在賭場輸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財上門,自然滿口應承。一天他乘機在衛伯玉面前挑撥道:“老爺啊!你曉得有個杜老倌在鎮上開藥鋪的事嗎?”
“嗯!曉得。”
“哎呀!這個杜老倌可神氣啦!他在藥鋪門口招攬顧客,誇下海口,說‘百草堂’裡天下藥材無所不有,其實,他是想把人家都壓垮哩!”
衛伯玉疑惑地問道:“真有這等事嗎?”
書吏故弄玄虛地說:“還有一句話,小人不敢講。”
“啊!”衛伯玉更加奇怪,“什麼話?快快講來!”
書吏湊上前去:“杜老倌自以為才高學深,連老爺你也瞧不起啦!”
衛伯玉終於被激怒,又勾起他對杜甫那首詩的不滿,決心報復。於是開了一副藥單,對書吏交代:“你將這藥單拿給杜老倌,要他照單發藥,如有則罷,沒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滾蛋!”
書吏連忙來到“百草堂”,將藥單往櫃檯上一甩,大聲說:“這是衛大人急需的藥,趕快照單發藥。”
夥計接過藥單一看都愣住了,原來是他們從未見過的四味藥名:
行運早,行運遲,
正行運,不行運。
有個老夥計對書吏陪笑問道:“你老哥是請哪位高明郎中開的藥方,怎麼我們見都沒有見過?……”
書吏不等別個說完,開口就罵:“他孃的!你們開的是什麼中藥鋪?快給我把杜老倌叫出來,要是配不齊衛大人要的藥,我就砸掉你們的招牌!”
夥計們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裡明白,這是衛伯玉故意對他刁難;及至看了藥單,不禁付之一笑,區區雕蟲小技,也來班門弄斧,未免太不自量了!隨即順手辦好四味草藥,來到櫃檯裡。見了書吏,仍然以禮相待,拱手問道:“這位大哥請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見教?”
書吏目中無人,仍舊傲慢地答道:“杜老倌聽了,我們老爺要你照單發藥,否則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滾蛋!”
“哦!原來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說,“衛大人需要的藥,小店應有盡有。”
“什麼?”書吏大吃一驚,口氣也緩和下來:“你先拿給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藥草,原來是:一片羅卜幹,一塊生薑芽,一粒鮮李子,一顆幹桃僵。
書吏一看傻了眼:“杜老倌,這可不是跑江湖!這算什麼藥?”
杜甫道:“羅卜幹是‘甘羅’之意,甘羅十二歲就當了丞相,你說他是否‘行運早’呢?”
“是。”
“生薑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歲遇文王,是否‘行運遲’呢?”
“是,是。”
“你看這紅皮李子,雖說酸不溜兒的,卻正是目前市場上的俏貨,可說是‘正行運’吧!”
“啊!”
“這是隔年的桃子,經過雪凍霜打的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藥,所以說‘不行運’了。”
書吏連連點頭,無話可駁。杜甫接著說道:“這紅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爺‘正行運’;這桃僵,好比我己‘不行運’了。當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賢妒能,正如俗話所說‘李代桃僵’,難道不是真的嗎?”
經杜甫這麼一點破,書吏才恍然大悟,馬上跳起來說:“好哇!杜老倌莫非吃了豹子膽,競敢辱罵我們老爺!管叫你吃不了兜著走!”
杜甫淡然一笑說:“隨便!”說罷拂袖而去,理都不理。
書吏氣沖沖地回到衛府,將杜甫給的四味藥草和一席話當面稟明。衛伯玉自知理虧,只氣得吹鬍子、瞪眼睛,乾著急,可就是想不出一點辦法來對付杜甫。
拓展閱讀:杜甫的詩句
1、暫時花戴雪,幾處葉沈波。《蒹葭》
2、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送遠》
3、捲簾殘月影,高枕遠江聲。《客夜》
4、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成都府》
5、紅稠屋角花,碧委牆隅草。《雨過蘇端》
6、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旅夜書懷》
7、風林纖月落,衣露淨琴張。《夜宴左氏莊》
8、花落辭故枝,風回返無處。《得舍弟訊息》
9、驅馬天雨雪,軍行入高山。《前出塞其七》
10、中天懸明月,令嚴夜寂寥。《後出塞其二》
11、落月滿屋樑,猶疑照顏色。《夢李白其一》
12、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門月色新。《南鄰》
13、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麗人行》
14、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煙白人骨。《悲青阪》
15、皮幹剝落雜泥滓,毛暗蕭條連雪霜。《瘦馬行》
16、夜闌接軟語,落月如金盆。《贈蜀僧閭丘師兄》
17、冉冉柳絲碧,娟娟花蕊紅。《奉答岑參補闕見贈》
18、魚吹細浪搖歌扇,燕蹴飛花落舞筵。《城西陂泛舟》
19、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20、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21、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秋雨嘆其一》
22、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雲山。《詠懷古蹟其一》
23、赤縣官曹擁才傑,軟裘快馬當冰雪。《投簡成華兩縣諸子》
24、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
25、稠花亂蕊裹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江畔獨步尋花其二》
26、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