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分享給大家,希望pincai小編的用心能給您帶來幫助。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篇一:

當絢麗絕倫的牡丹驚豔地充斥著人們的視野時,我們看到唐如彩鴛戲水,群鳳來儀。歷史仍在繼續,當黃昏褪去夕陽時,紫色的薄雲上卻烙印著一弧朗朗瘦月,是靄色漸晚,如涼水般的淡風,千盞也不低夢一殤的杏花酒,是孤寂難言,如從大雁有力的翅膀上斜下來一縷陽光,溫柔地細細如水;是隱約清圓的鼓聲,是宋,我認得!那淡淡微妙的美,我怎會忘記?不同與清輝普照的月下獨酌,而是閒桂臥石,俏梅亂雲。呵,清朗的宋! 宋朝是一個陰柔的朝代,文人墨客無數,流芳千古的作品無數,更出現了那個劃亮大宋王朝文化天空的奇才——蘇軾,他在滾滾歷史長河中,如蛟龍一般,永存人們的心中。

21歲的蘇軾風華正茂,器宇軒昂,走進考場,絲毫不懼。知道了歐陽公因為名聲而把它判為第二時,還記得他那風輕雲淡的一笑,笑沒了所有的碌碌名利。他年少成名,就是成名也要帶上一層神秘的色彩。

24歲的蘇軾初出茅廬,雛鳳展翅,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倜儻瀟灑,談笑風生,他絕代的才華令世人傾倒。這時他常常飛揚出爽朗自信的笑,是啊,他終於踏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開始走向了他坎坷的一生。

32歲的蘇軾年輕氣盛,與王安石政見不符,自求外放。處江湖之遠的他並沒有忘記兼濟天下之志,關心民生疾苦,懲辦悍吏,滅蝗救災,抗洪保堤,改革邑政,惠民於實際。

43歲的蘇軾九死一生,“烏臺詩案”使他走向成熟,痛定思痛,他開始了對人生的深入思考,尋找立身處世的方法,他選擇了直麵人生而不是逃避,他遠離官場,放逐心靈的扁舟,孤傲達觀地穿越世俗的汪洋而不觸礁。心靈的自由也使他更覺充實,他將處世之道寄於詩詞中,“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的睿智豁達,無不是超越了自身悲歡,站在了宇宙高度而超然地反觀自身的一種穎悟和灑脫。我覺得這時的他亦是最成熟迷人的。

66歲的蘇軾闔然長逝,他的一生完全做到了忙時井然,閒時自然,順多偶然,逆多必然,得之坦然,失之怡然,捧之淡然,貶則泰然。

合上《蘇東坡傳》,我仍想著他坎坷卻始終向上的'傳奇一生。

人生中,陰風冷雨不時襲來,常常暗淡了我們天空的色彩,而與之對抗的最好辦法就是:活著,並且超越痛苦,永不放棄,始終向上,這種姿態是生命最美的姿態。

再看看,現在,中國就業難現象十分普遍,剛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們自以為是國家棟梁,不願意從端茶送水做起,他們高談闊論卻得不到伯樂賞識,並因此就感到遇上挫折,抱怨人生無望,殊不知這樣的他們心靈的馬車太空,經歷的挫折大少,還沒有悟到人生的多變,還沒有擁有淡然的心理素質,還不足以被委以大任。

我忽然明白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從磨練中得來的。挫折和失敗並不是人生中的“意外”,而是一個人成長道路上的必然,是生活中最珍貴的饋贈,是心靈馬車充實,人生走向成熟的標誌。

如果我們能向蘇軾那樣,坦然面對挫折,提高自身素養,個人危難之時,不忘國家和社會,那麼,我相信“中國夢”必將實現。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篇二: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並沒有發現他有多麼多麼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並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於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週一律收齊。為了屆時的作業,硬著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後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裡行間濃烈的發散著。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裡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後,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衝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為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對於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於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後,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火線。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幹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即使這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他的卻為他暗暗不平,為官清廉,為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他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也沒有律。可這些都不影響他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於蘇軾的評價結束我想說的話。“每每讀到有關東坡的文字,心是淨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為寫照: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聖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為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他是現時的石,後世的玉。”

林語堂蘇東坡傳讀後感篇三:

《蘇東坡傳》這本書我才只讀了一半,便對蘇東坡這位大文豪有了足夠的認識。書中提到過許多地名,多得數不清,這也正提示了我們蘇東坡一生漂泊。

在書中,我最喜愛的是蘇東坡爽朗的笑聲——他的笑聲告訴了我許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他被貶之後賞景便成了他最大的樂趣。蘇東坡常對著風景寫詩,寫完之後總會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興地笑;蘇東坡的笑,還包含著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為了針對他,因挑不出蘇東坡平時表現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頭裡挑刺;蘇軾顯然沒與他們計較,反而還寫出“何日遣馮唐”這句話,話中毫無歸罪之意;蘇東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樂。誰被貶之後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組長被降到普通成員一樣,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時勢造英雄,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古代文學史談論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當時所處的環境,造就他頗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正因為蘇軾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我喜歡他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雖然他比較衝動、做事不經過“大腦”思考,但正因為這一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裡面說過:“不要以為你是大學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較重要;不要以為你是殺豬的,所以沒有人會聽你的話,也不要以為你是個大學生,不夠資格管社會的事。你今天不生氣,不站出來的話,明天――還有我、還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為沉默的犧牲者、受害人!”蘇軾這種激烈的性格,對當時、和我們後世都有極大的影響,他告訴我們:不能讓那些不好的東西繼續下去,要阻止他們,阻止他們必須要有帶頭人。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誰也不想當那第一個人,凡是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那樣去做,蘇東坡正因為“沒頭沒腦”,就毅然去當帶頭人。

儘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過許多人、多次被貶,但蘇東坡依然不乏幸福籠罩。他有非常愛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敵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眾多好官。這裡面最讓人感動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視蘇東坡的文采,蘇東坡每次犯錯之後皇后總會為他求情;皇上對蘇東坡極其嚴厲,他重視蘇東坡的文采,但因蘇東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諱,皇上怕他終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蘇東坡貶謫。

我對蘇東坡永遠懷有一顆仰慕之心,我喜歡他的真誠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諱,如果我身邊有這樣的以為親人、朋友或者是同學,我會非常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