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情美文

電視記者的心情說說

電視記者的心情說說

本文是由聘才網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電視記者的心情說說,歡迎閱讀

能夠提問,有采訪的機會,在我看來,未必就稱得上是記者。至少在電視這個行業裡面,提問和採訪,可以用不同的身份,可以是記者,可以是主持人,也可以是幕後的編導,所以有采訪人這個詞彙。

談談我最熟悉的電視臺的新聞記者吧,畢竟做了近二十年。職業要求很簡單,會採訪提問,會撰稿寫報道,會配音,懂得如何使用畫面,挑選採訪內容,能出鏡做串場,能做直播現場連線。經驗豐富的,可以獨立完成深度報道,比如新聞專題。這類專題,短則幾分鐘,長則幾小時。

我一直覺得出鏡記者這個稱號是中國特色的產物,聽說內地大學裡面還有這樣的專業,其實我覺得,不如改稱為“電視記者專業”更恰當一些。

記者這行,平面,電臺,電視,現在又有了網路,入行要求各不相同。有的人文字厲害,但是一面對鏡頭,就很緊張,或者聲音外形不佳,於是和電視電臺無緣。同樣有的人,文字一般,但是口頭表達能力很強,因為電視新聞比較快餐,所以在入行後依然有不錯表現。

內地電視臺,往往同一條新聞,配音不是出鏡報道的記者的聲音。我明白這是因為有官方規定,比如普通話必須拿到甲等,只是顯示自己的記者在報道現場也很重要,於是就有了這樣的結果。

其實為何在聘用記者的時候,加上一個基本要求,普通話要達標呢?

不過最關鍵的問題是,我不知道別人配音的稿子是不是這些出鏡記者自己撰寫的,如果不是,那麼其實這些出鏡記者,連電視記者的基本要求,都沒有達到。當然,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得到應該有的機會。

內地還有一種出鏡記者,專門做專題節目,開頭結尾的出鏡,節目當中的採訪等,不過,只要不是節目撰稿,節目最終由編導製作完成,那還是稱不上記者,叫主持人更恰當準確一些。

記者是把自己隱藏在當事人和新聞事件後面的,拿電視記者來說,不會利用鏡頭去塑造記者的細心,體貼,關懷,面對任何人,反打鏡頭上的`表情,都應該是中性的。但是非新聞欄目的主持人就不同,就好像過去一年半,我主持“走讀大中華',,我是可以有觀點,有情緒,而我的編導們,給了我很多鏡頭,來幫助體現我的情緒,塑造我的形象,所以,我一再說,這不是新聞欄目。 有人說記者採訪是“一種抵達”,我想了半天,就是不明白。其實採訪一點也不玄乎,就是提問,把事實弄明白,把原因找出來。也因為這樣,新聞採訪,強調的是要有新聞點,一個人再有名,如果沒有新聞點,那就不是新聞記者應該採訪的物件。

如果一個記者,做新聞只關心新聞中的人,而不是新聞事件背後的原因,那就變成了一個單純的傾聽者,這是不稱職的,記者選擇一個個案,是因為這個個案背後能夠從點到面的帶出一個問題,這個個案遭遇的問題,要涉及到公眾利益,畢竟,記者不是電臺phone-in主持人,傾聽別人的傾訴,同樣也不是訪貧問苦的官家,或者幫助弱勢群體的公益人士。

如果只是關注人而不去尋求這個人的遭遇背後的原因,那這樣的新聞報道是不合格的。當然,這樣做會很安全,也很討巧,但是最終受益的,是媒體人本身,卻不是公眾。

一個人悲天憫人,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未必;一個人如果充滿了正義感,是不是就一定是一個好記者,同樣未必。這樣的人,甚至會因為自己的先入為主,不專業,而影響報道的中立客觀,誤導公眾。

但是一個好記者,一定會具有人文關懷的情懷,因為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

寫了一堆,只是想說,行業標準應該不斷向上的,是不是?基本概念不應該混淆的,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