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端午節

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節的詩句

端午臨中夏,時清人復長.

唐 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唐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唐 杜甫《端午日賜衣》

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揚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鬣動,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唐 劉禹錫《競渡曲》

靈均死波後,是節常浴蘭.

彩縷碧筠粽,香粳白玉團.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為歡.

唐 元稹《表夏十首》之十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唐 殷堯潘《端午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 文秀《端午》

五日長蛟虛問祭,九關雕虎枉招魂.

宋 宋祁《屈原祠》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正是浴蘭時節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宋 歐陽修《魚家傲》(五月榴花妖豔烘)

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

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

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

宋 蘇軾《屈原塔》

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

宋 蘇軾《少年遊 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下闋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

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

宋 張耒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

宋 張耒《和端午》

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

宋 秦觀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艤彩舫,看龍舟兩兩,波心齊發.奇絕.

難畫處,激起浪花,飛著湖間雪.

畫鼓喧雷,紅旗閃電,奪罷錦標方徹.

宋 黃裳《喜遷鶯 端午泛湖》

朱顏老去,清風好在,未減佳辰歡聚.

趣臘酒深斟,菖蒲細糝,圍坐從兒女.

還同子美,江村長夏,閒對燕飛鷗舞.

宋 晁補之《永遇樂 端午》

高詠楚辭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

無人知此意.

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凝笑牆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

試澆橋下水.

今夕到湘中.

宋 陳與義《臨江仙》

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宋 楊無咎《齊天樂 端午》

淡妝濃抹,西湖人面兩奇絕.

菖蒲角黍家家節.

水戲魚龍,十里畫簾揭.

凌波無限生塵襪,冰肌瑩徹香羅雪.

遊船且莫催歸楫,遮莫黃昏,天外有新月.

宋 趙長卿《醉落魄 重午》

年年端午風兼雨,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舍南舍北鵓鳩喧.

宋 趙蕃,《端午三首》其二

紅藕絲,白藕絲,艾虎衫裁金縷衣.

釵頭雙荔枝.

鬢符兒,背符兒,“鬼”在心頭符怎知?

相思十二時.

宋 李石《長相思 重午》

醉看葵柳懷舊事,饞思櫻筍夢吾廬.

向時痴絕今愁絕,自讀《離騷》些老夫.

宋 高箸《重午懷舊》

亦有魚龍戲舞,豔晴川,綺羅歌鼓.

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

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

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

宋 盧祖皋《小龍吟 淮西重午》下闋

深院榴花吐.

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

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

早已有,遊人觀渡.

老大逢場慵作戲,任陌頭,年少爭旗鼓.

溪雨急,浪花舞.

靈均標誌高如許,憶生平,既紉蘭佩,更懷椒糈.

誰言騷魂千載後,波底垂涎角黍?

又說是蛟饞龍怒.

把似而今醒到了,料當年醉死差無苦.

聊一笑,吊千古.

宋 劉克莊《賀新郎 端午》

餐菊飲朝露,平生不啜 .

與龍爭角黍,無乃謗湘累.

宋 劉克莊《乙卯端午》其一

莫唱江南古調,怨抑難招,楚江沉魄.

延伸閱讀:

端午節的由來

在古代,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後,“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之際,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最大。正是由於屈原的緣故,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據《史記》記載,戰國時代,楚秦爭霸,楚國大臣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他主張舉賢任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懷王稚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保守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但屈原矢志不改,“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沒有放棄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秦國接連攻佔了楚國8座城池,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識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楚國都城郢。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羞悔交加,憂鬱成疾,3年後客死秦國。楚頃襄王繼承王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抱負遠大而壯志難伸的屈原,在被流放到遠離京都的沅、湘流域途中,終日憂愁,常常獨自徘徊江邊。一天,一位在江邊垂釣的漁夫問屈原為什麼如此失意落魄,他嘆氣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下了《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不朽傑作。在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後,屈原仰天長嘆不已,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入激流滾滾的汨羅江。這一天,正是夏曆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屈原以死來堅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並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宋人梅堯臣在《五月五日》詩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後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元明之際的`貝瓊寫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詩:“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表達了詩人們對屈原的同情與悼念之情。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一般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因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乃投奔吳國,助吳王闔閭伐楚,五戰而攻入楚都郢。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闔閭為越王勾踐戰敗,受傷而死,子夫差繼位,立志報仇。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軍大敗,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太宰受越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歷鏤”劍,令其自刎。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交代鄰舍人:“我死後,請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說罷,自刎而死。夫差聞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屍體裝入皮革中,於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後,“後世遂划龍舟,作救伍員狀”。傳說中伍子胥變成了“波濤之神”。這樣,在江浙一帶,端午節就成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過端午節看做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據史書記載,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年僅14歲的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停。過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這一天,曹娥也投入江中。又過了5日,曹娥終於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江面。此事傳到縣府,縣令為之作文立碑,以頌揚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紹興,尚存曹娥之墓,現存曹娥碑相傳為晉代王羲之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將她曾居住過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則更名為曹娥江。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於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勾踐戰敗被俘後,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立志雪恥,於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後,終於一舉消滅吳國。後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於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划船競渡,以示紀念。

雖然說法比較多,但時至今日,端午節最令人稱道的還是屈原以及他所體現出來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他胸懷祖國、心憂天下、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永遠值得我們後人學習和緬懷。同時,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是民間一年一度的“衛生防疫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打掃庭院、懸白艾、飲雄黃酒。節日期間,同學們要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主題,積極組織和參加一些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科普宣傳活動,強健體魄,娛樂身心,提高科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