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有效教學》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

“有效教學”有三個基本要素: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綜合起來講,有效教學是指教師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如何實現有效教學呢?

書中談到首先要有效備課 。備課中講到三種計劃的制定,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有這種能力。具體到日計劃的制定,也提出要考慮三個要素

(1)學習者,包括瞭解學生個別差異及學生需要;

(2)學科內容及其結構,在這裡指出教師的責任,儘管教科書中規定了教學內容,但是教師還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再度開發。還提出了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即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3)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文中指出教學目標關鍵在於教師提出的目標既不至於太抽象而令學生無動於衷,又不至於太具體瑣碎而令學生不得要領。具體教學目標應該以激勵學生熱情的學習為標準;教學方法要為教學目標服務,要考慮教學方法、組織形式及課堂管理因素組合,很輕鬆地指出教師是一個“象受歡迎的男女演員”一樣的複合型的天才。

其次,有效指導 。主要講了“有效講授”與“有效提問與傾聽”。在有效講授的論述中教了我們三種技巧,感覺很親切,很實用。象一位長者在循循教導,我瀏覽了劉教授的部落格,其中對加入的條件有幾條要求很耐人尋味。

這樣寫:接受我的新生活建議,1、讓讀書成為生活習慣 2、把體育鍛煉當成頭等大事 3、為有困難的人提供幫助 4、不破壞、不揮霍自然資源 5、寬容他人的生活習慣,尊重文化多樣性 6、保護動物,尊重生物多樣性。感覺劉教授更加有血有肉,讀起文章來更感覺親切,似乎再聽報告一樣的感受,彷彿看到教授寫書是的情景。文中關於“保持節奏”的策略也講的很細緻。如教學節奏與任務的難度或複雜程度相適應;教學環節的過度及不同 主題間的過度要重視,要保證過度數量不多,儘可能有條理,簡潔等。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2

空閒時間我認真學習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書中關於課堂有效教學,餘教授從理論和實踐層面上為老師們進行剖析和策略指導,感受頗多。下面就談談我的一點感悟:

一、要認真備課,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每一堂教學效果良好的課都來緣教師的認真備課。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我明白了學生獲得知識,主要在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備課。要提高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質量,必須改進現行備課形式,著力提高備課的實效性。

首先是緊抓落實課前預習。它可以迫使學生去靜心讀書,達到真正意義上的預習。這樣學生學校的效率就提高了。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必須具備有效的教學目標,而有效的教學目標的設計首先就是準確和明確。目標的制定既要重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適度掌握,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以及創新思維能力。其次,目標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層次。可以根據學生認知結構、學習動機等差異,制定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目標的表達準確、清晰,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從學生已有的基礎出發。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得就比較人性化。

要想使課堂真正有效,設計精益求精的課堂練習是教師課前必備的環節。因此,對於教師來說,就必須要精心設計預習作業,而且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標來設計。通常第一課時,老師在課堂上都要檢查生字詞的預習情況,然後再進行整體感知。那麼,我們在佈置預習作業的時候就可以將以上兩項內容佈置下去。到了課堂上,我們就可以利用課件來進行獨立作業。以這樣的方式來落實生字詞,不僅節省時間,而且效率很高。另外,由於我們已經將課堂上要講的內容作為預習作業佈置下去了,那麼我們在課堂上講課的速度必然加快,效率就自然提高了。另外,就課堂上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還可以把它們設計成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和鞏固。對此,我覺得在第二課時前,還是要採取獨立作業的方式去進行必要的檢查。這樣,我們可以讓學生預習有目標,複習有目標。而不至於讓作業僅僅成為一種習慣,流於形式。這樣,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明確,學生的課後學習有目標,檢查又環環相扣,教學的效率自然就得到提高了。

二、要以學生為本,用真愛構築課堂

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學生能夠不斷的獲得美好的心靈體驗。引用餘教授的話:“成功的體驗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課堂中教師應努力創設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環境,營造一種尊重學生的觀點、問題,鼓勵學生提問、概括、假設和陳述的課堂氛圍,高度鼓勵和評價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有效教學十講》中明白了我今後更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從觀念到行為的轉變,改變以往以單純傳授知識為手段的做法,對學生的感情、態度、價值觀給予更大的關注,創造一種別具一格的教學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更富人性化,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堂有效教學應深入最佳化教學環節,加強有序課堂的有效教學管理。

在有限的40分鐘內採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把教學設計付諸實施,從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成效。有的教師對一堂課的環節安排缺乏缺乏合理的安排,有的課堂環節的密度過大,有的前松後緊,沒有較好地把握學生注意力、接受度,使課堂教學效率下降。因此在時間管理上,我們應堅持時間效益觀,最大限度地減少時間的損耗。最佳化教學過程,保持適度資訊,講在該講時,放在該放時,綜合考慮提高教學有效性的各種因素,尤其是提高學生的專注率。

最佳化教學情境,激發興趣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先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就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興趣之上。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在“智力發展最佳狀態”中學習,才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有效知識。

關注課堂生成,及時調整預設。(1)將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刪減,增加,改換。即根據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的處理。(2)將教學環節提前或者移後。(3)給學生搭橋引路,讓學生順利的說下去。在學生髮言遇到困難時,教師要想辦法給予幫助,引導,讓其順利的達成目標,生成精彩。另外,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要有針對性,講求實效。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及時調整了預設,學生的學習情況就協調了,就促進學生的學習程序,這樣學生的主動參與性明顯,課堂教學就變得有效。

四、課堂有效教學需要反思和探究。

有效課堂教學需要教師將教學實踐和反思緊密結合。課堂教學是一門缺憾的藝術,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因此我們就要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看完《有效教學十講》後我明白了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自己像過電影似的再現課堂教學的情景,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我的教學有效嗎,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有沒有比我更好的教學?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教學的有效性問題是教學研究的一個永恆課題。看完了《有效教學十講》我受益匪淺。在教學的過程,我一定要好好總結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用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完善自己的不足,同時我還要加強教育教學理論的系統學習,把我們的教學過程用科學的理論作為指導。要不斷加強學習,特別教育教學理論上的學習,爭取在學科教研方面有所發展,在備課、上課、作業等各個環節上下功夫,在專業發展上下功夫,真正提高教育的教學水平和專業素質。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3

隨著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的深化改革,每一位教師都在尋找、積累和建構自己的有效教學的經驗,力求“低投入,高產出”透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使學生獲得最大長進、發展。看完《有效教學》,當前的閱讀教學要著眼於幾個“點”來最佳化教學。

一、把握本文的基點各篇課文的基點各異,教師在解讀文字的時候要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的基點,準確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雖說“一千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畢竟還是“哈姆雷特”,而不會變成“孫悟空”。因此準確解讀文字是課堂教學的前提。

二、找準課堂切入點就教學來說,找到個性化教學的視角,這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因為這樣可以使一堂課的教學內容相對集中,學生學得相對透徹。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關鍵的詞語、文眼、警句、過渡段、文題,等等。在正確把握文字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從教材中“掏出”極寶貴的可教因素,透過二度創作,精心設計,突破一點,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的思維的觸角深入到文字的核心,從而讓課堂成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場所。比如有位老師上的《天鵝的故事》,緊緊抓住“感動”一詞,讓學生與文字親密接觸,感動老天鵝,感動天鵝群,感動老人,最後感動讀者,感動所有的人,讓人們懂得人與動物和諧相處,體會到天鵝的頑強和團結精神。

三、捕捉情感興奮點有效的教學在於能夠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學生之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學生的“需要”和“差異”往往並不限於知識水平,而在於求知熱情。這就需要教師不僅要考慮“我應該講什麼知識”,還要考慮“我應該如何讓他對這些知識有熱情”,善於培植學生的興奮點,不斷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就某個問題進行質疑、討論、爭辯和探索。教師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就表現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點選到學生願意興奮、能夠興奮的關鍵點和關節點上,從而不斷推動學生智力和思維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四、創設思維生成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尋求知識生成、知識擴充套件的發散點,善於開啟學生思維的空間,釋放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開發學生沉睡的潛能。尋求發散點,並有效進行思維的發散,要求教師具有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廣闊的知識背景。在具體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課文所留出的“空白點”,開展創造性閱讀活動;可以利用課文主題的“相似點”,開展拓展性閱讀活動;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領域,抓住“知識盲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探究熱情,指導他們進行研究性閱讀活動;可以找到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的“交叉點”,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等。如在教學《特殊的葬禮》一課時,聯絡課文內容,讓學生試試寫寫菲格雷總統飽含深情,動人心絃的演講稿。一是能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情感,同時也對學生的語言進行了訓練,實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效統一。有效教學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展。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展,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做好準備,這種準備活動就是“教學設計”。怎樣的教學設計有效呢?這篇短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的確,有效的教學設計不應該糾纏於細枝末節,而應該宏觀地看待教材,瞻前顧後地分析教材,深入淺出地鑽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超越,在吸納教材的基礎上揚棄。教學設計的過程,是把教材轉變成學材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從而把教材變成學生自己可以進行探究的學材,使學生能夠逐步自主發展,教師的價值與智慧也主要體現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因此,有效的教學設計還應能喚起學生充分的閱讀期待、要體現語文味、在讀、說、悟一統語文閱讀課堂的今天還應引導學生紮實落實“寫”的訓練。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4

透過《有效教學》第一單元的學習,讓我對“什麼是教學”有了系統的認識。

教學的本質是教師引起的、維持與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學活動的邏輯必要條件指的是構成“教學之所以為教學”而非其他活動的,並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織的若干基本元素。教學行為的起點在學生,學生的意向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行為效果的優劣,在活動進行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展示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而適當的教學形成會配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能為有效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行為都是基於一定的教學目標,若是缺少了最後反饋的環節,那麼教學是否有效就無從判斷。可見這四個元素如影隨形,共同支撐起有效教學行為的主體框架。

教學理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從拉特克到赫爾巴特,揭示了關於教學的經驗、思想到理論的演變程序。近年來新領域的研究開拓了教學理論的研究視野,書中的對腦的科學解釋以及顏色的作用的介紹讓我很受啟發。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人際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學功能。首先它是教師教的活動與學生學的活動發生的前提。在課堂上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其次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以及學校風氣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注重培養與學生之間的關係。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5

任何有效教學總意味著“想方設法”地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展。為了讓學生在單位時間內獲得有效的發展,教師需要在“上課”之前作好準備。這種準備活動最初稱為“備課”,後來發展成系統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行為的一種備擇的教學方案。它需要藉助於一系列“教學行為”實現教學方案的理想和價值。比如有效“講授”和“提問”。

人類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尤其是書本和網路資源的出現,使學習者由原來的“聽講學習”轉向“閱讀學習”和“發現學習”成為可能。但這種轉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師仍然在充當“供給者”、“提供者”的角色;學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當教師由原來的“供給者”轉向“激勵者”,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地親自去發現學習,成為“發現者”和“建構者”。

什麼是一個有效教師?有效教師不只是教知識,而是傳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師是受學生喜歡的教師,而且因喜歡而信任。而教師能否成為這樣的人,取決於教師是否具備三個品質:熱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師是一個熱情的教師;一個對學生滿懷期望的教師;一個值得信任的教師。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6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缺少的不是知識,也不是責任心、愛心等,而是教學的理念和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是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等,這些都是消極的、無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是一種壓抑,一種挫傷。

現在,很多老師都知道這樣不好,但又苦於無處借力,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我們學習了《有效教學》一書。《有效教學》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它不像一般理論書籍那樣深不可測,而是植根於現實教育,用質樸生動的語言從理論的角度探討了教學實踐一個重要問題:有效教學。

什麼是有效教學呢?凡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結果的教學活動都可稱之為有效教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我思考著,教學是有計劃、有目的的活動,沒有預設就沒有教學,只有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教學,實質上就是放棄教學的責任,那麼,課堂教學的有效提問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方法。但加個問號不等於提出一個問題,這樣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能力培養沒有什麼價值。

透過學習《有效教學》使我認識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應該是學校每位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追求的基本目標。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採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要想做到“有效教學”,首先教師要做一個真實的人,敢於露拙也敢於表現自己。其次要做一個善於反省的人,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包括我們的學生,包括教師自己,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其實自身都有較全面的教研專區全新登場教學設計教學方法課題研究教育論文日常工作認識,但是真正會去反思的還比較少。

對於教師來說,反思是一個積極的思維活動過程,同時也是積極的行為改進過程。讓教師自己承擔起學習和能力提高的責任,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具有學習的主動權和自主權。這又是一個不斷的自我監督、自我調節、自我激勵、自我強化的過程。

在“有效指導”中的有效“提問”與“傾聽”一節中提到:“有效教學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而教學是否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教師高質量的提問,能夠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課堂提問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可以說提問貫穿在每天的教學中,貫穿在整個課堂中,可見,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提問。

的確,提問是一個很微妙的教學技藝。在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實踐活動發生了重大轉變,由以往的“教師主體”發展為今天的“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更多地強調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課堂提問實際上是實現師生交往互動、理解與對話的重要手段,也是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正如書中所說:“有效提問,意味著教師所提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的回應或回答,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能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書中對“什麼樣的提問是有效的”給出了建議:一是使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二是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做到提問要精心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抓住知識的關鍵,注重提問的質量和效率,達到以“精問”促“深思”,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在設計課堂提問時還要注意難易適度,把握好分寸,善於尋找學生的“已知區”與“最近發展區”的結合,即在知識的“增長點”上佈設懸念,使學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問還要有層次性,問題之間要有內在聯絡,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步步深入,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隨之逐步提高;此外,我們還應儘量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運用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激發、指導學生對學生提問,學生對教師發問等提問的多元模式,這些都是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

關於有效講授,書中提到了一條就是要幽默風趣,令學生保持輕鬆活潑的心情。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一定會得到學生的認可。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旦氣氛活躍起來了學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數同學會把注意力轉移出課堂,這樣便需要老師花時間去維持課堂紀律。

究其原因是教師的任務導向不明確。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學習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要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

讀完本書,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同時也是一種教學實踐活動。我們要多讀書、多學習,掌握新課程的教育理念,並在其指導下積極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和教育質量。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7

本學期讀的書,是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近半年來,書雖是斷斷續續讀完的,但每每想起書中的故事和道理來,依然還饒有興趣。

余文森教授是國內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專家,在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儘管我是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員,有一定的教育理論需求,但平常讀書,我依然對艱深的理論書籍有一種畏懼心理。不是我拒絕深刻,而是裡面的道理和一些晦澀的表達的確太費腦筋也太難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不一樣,這是一本有很多小故事、小案例,都是平常教學中會遇到,會看到的小事,但又能給人很多啟發,帶來一些真實促動的書籍。

整本書以講座的形式,討論了“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十個話題。在這十個話題中,餘教授的絕大多數觀點都能引起我的強烈共鳴,成為我的精神食糧,可謂“餘音繞樑,三日不絕”。在這些觀點中,給我留下最為深刻印象的是:

1.關於對學生的愛。教學活動是一門愛的藝術,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愛,學生能感受到。但是很多教師只知道要對學生奉獻愛心,卻不知道該如何去做。在成為教師之初,我也有這個疑惑。在書中,餘教授講了一個“老師,請你多看我一眼”的故事,老師們都想成為一個好老師,學生也有一個共同的心理,希望得到老師的注意,希望老師多看我一眼,多關注我一下。看到這裡才明白,教學中的愛,不是大道理,不是大奉獻,而是一個關注學生的眼神,一個關愛學生的動作,一句關心學生的話語,簡簡單單。

2.關於三維目標的解讀。在這部分內容中,餘教授引用了把三維目標比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和一個人的肌肉、骨骼、神經等系統”的比喻,指出了“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標”,強調了三維目標的“整合的意識”。反觀我自己的教學,由於對新課程理解不深刻,在之前的教學設計中,我經常是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進行分門別類的表達;每節課非常明確地列出三個目標,而三個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又有很明確的環節體現,錯把三維目標弄成了三種目標,目標達成不是滲透性,整體性的,也從不區分哪些是顯性的、哪些是隱性的,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非重點。三維目標被活生生地、機械地割裂開來。這是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著重關注的方面。

3.關於課堂情境的運用。隨著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於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在第四講中,餘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藉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4.關於對學生的誇獎。新課程的教學下,大多數人都認為好學生是誇出來的,導致誇獎氾濫,為誇獎而誇獎。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於是很多教師便不管學生怎樣表現,都一味給予表揚,回答錯了就表揚他有勇氣。事實上一味懲罰並不可取,一味地誇獎學生同樣弊大於利。對學生而言,過多的誇獎會導致上癮,迷戀誇獎對學生髮展絕對無益;同樣過多的誇獎也會讓學生習以為常,無動於衷,也起不到鼓勵的作用。對教師而言,教學固然要講求藝術,但最根本的應關注是否有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素質是“教育”出來的,而不是”誇“出來的。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學習“餘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8

這14天的跟崗學習,期間得以品味黎奇主編的《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一書。本書根據對課堂教學的深入研究,透過整合與創造,總結出了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一方面從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問題是什麼入手,如以往的課堂教學主要關注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重視知識的傳遞、忽視能力的培養、忽視學生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等,並對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進行了認真剖析;另一方面透過對課堂教學典型案例的分析、總結,找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總結出實踐教學中的成熟經驗,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策略。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主要圍繞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教學策略這一教師關注的問題,從有效課堂教學的準備策略、實施策略、評價策略這三個方面進行闡述,力圖形成既能反映課堂教學實質,又能指導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新理論。從內容上看,《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對尋找平衡教學預設與生成的核心元素、重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實現有效課堂準備的三個緯度、越傳統課堂形態的組織策略、擴大課堂教學評價正向價值等問題進行了認真深入地探索。

全書共有五篇,分別是:第一篇:課堂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第二篇:重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第三篇:實現有效課堂教學準備的三個維度;第四篇:超越傳統課堂形態的組織策略;第五篇:擴大課堂教學評價正向價值。每一篇都是以問題的形式呈現的,而這些問題也都是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家都倍感困惑的問題。而每一個問題大都由四個層次組成,首先是“問題提出”,概括敘述了這些問題的來源;然後是“問題表象”,對所提出問題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都羅列出來;其次是“問題歸因”,就是對所羅列的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剖析;最後是“行動策略”,針對所提出的問題本書給出瞭解決的方案,以及實施這些方案所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本書也給出了大量的課堂例項,真正的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們讀起來不至於感到空洞乏味。

對這本書我首先是通讀整書,然後是精讀,並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情況仔細品味,查詢自己教學中所困惑的情況,下面結合教學實際說一下我自己的感想。

所謂高效課堂,簡言之,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它包括三層意思:高效果,即教學活動的結果要與預期的教學目標一致;高效率,即教學活動的“投入”與“產出”要符合經濟、節約、高效原則;高效益,即教學活動要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升和個性化的發展,取得良好的育人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迴歸簡約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要追求生物課堂的“高效課堂”,理解教材、用好教材是基點。教師要透過對教材的再加工、精加工,將簡單、靜態、結果性的文字材料,設計成為豐富、生動、過程化的教學內容,成為有活力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在這樣的加工和開發過程中,如何努力實現“低頭入,高產出”,如何讓學生在獲得生物知識、技能、創建出有效、高質的生物課堂呢?“植物細胞有絲分裂”一課我是這樣處理的:首先透過人細胞的分裂影片,讓學生從宏觀上認識細胞分裂,然後從遺傳物質的角度分離,產生問題,從而自然而然引出分裂前要複製,接著引導要如何平均分,把染色質的知識進行復習,講解分裂過程的變化,從而歸納分裂各個時期的特點。這樣在讓學生在既學習了知識的同時,又複習了以前學習的知識,同時也讓學生學會如何分析現象理解到本質。課堂中讓學生產生 “有效思維”,從而成為 “有效教學”。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在有限的40分鐘生物課堂上,緊扣教學主線,讓課堂變得簡約而高效,是我們解讀教材和精心整合教材的一條可行之路。

二、過程走向豐富

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除了關注學生知識的習得、技能的發展、過程的參與、方法的掌握外,還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體驗和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尤其是對生物之美的發現、體驗、熱愛,對生物文化的感受、理解、敬畏,對生物精神的領悟、繼承和弘揚。生物課堂在恰到好處的豐富拓展中,達到了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的完美統一。

三、提高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課堂的實際效果其實不在於教師的講,而在於學生有效地學。在課堂時間管理中透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改變課堂教學節奏,加強學生心理教育來提高全體學生的有效學習時間。

1.加強學生心理教育,提高學生專注於課堂的`能力

教師應從以下幾方面教育學生:

(1)會用心;

(2)保持良好的自我情緒;

(3)能排除干擾,透過自身的優勢、缺陷等的深刻認識,培養“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

2.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

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學習參與度教師應該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對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必須進行認真的設計,根據每個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進行相對應的教學設計的安排,力求做到自己所設計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感覺到新鮮、有趣。

(2)充分利用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絡以及學科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和運用知識,並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在課堂學習的參與度。

3.教學要有一定的節奏變化

呆板的教學節奏將會導致學生思維的停滯或精力的分散,從而造成學生學習效率的降低或課堂問題的發生。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要透過細緻地觀察和學生進行及時、充分地交流來了解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具體情況,並以此為依據來進行教學節奏的調整,使課堂教學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特別是一節課的前15分鐘之後,教師必須透過問題情境的變化來調整教學節奏,這種課堂教學節奏的變化可以使學生比較長久地保持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達到提高學生有效學習時間的目的。

4.課堂上還學生十分鐘

在一堂課中要讓學生有10分鐘的充分練習,俗話說:“說得好,不如做得好。”每節課堂中要讓學生有充分的練習,在以前,教師常搞“題海戰術”。佈置的練習沒有選擇性,不管是有用無用,是否重複等擺出了一大堆,學生苦不堪言,窮於應付,往往事倍功半。現在高效課堂,就必須精選習題,精心琢磨,自編自擬也必不可少,這樣的習題目的性更強,高效學習更明顯。我們實行了學案,一部分可作課堂練習之用,另一部分作課後作業。隨堂練習就是學生在課堂中的練習,有書上的例題,也有學生與例題相匹配的練習,讓教師在講授了新知或者示範了例題以後,讓學生能夠得到相應的練習,讓學生把學生的知道能夠及時得到鞏固,加深理解,當然做的過程中應注重加強對題目解題的規範,讓其培養良好的做題規範。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它更是一種體驗,一種激勵與喚醒。生物課程標準指出,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現實情景中和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體驗和理解生物知識,在簡約中尋求深刻,在豐富中追求厚實,讓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彰顯生命力,走向生物課堂“高效教學”之路。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9

《有效教學》這本書,使我懂得了作為一名教師,教學前教師認真地解讀文字就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也是我們教師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途徑,是有效教學的第一步。

書中葉校長提到了解讀文字要一名語文教師,以及從所教班級學生的角度去閱讀。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去解讀時就要抓住五個方面來讀:

(1)明確教學目標;

(2)理清知識系統;

(3)把握文字線索;

(4)重在咬文嚼字;

(5)兼顧各種因素。

再從班組學生的角度去解讀時:

(1)選準重點難點;

(2)確定好語言訓練點;

(3)教給學習方法,提高閱讀能力。

這“三讀”教材實現了教師與作者、編者、學生的對話,“深入”為“淺出”找到了出口,更讓“淺出”有豐厚的底蘊,因而“舉重若輕”。這時,我知道了要用情感去感染學生的情感,用心靈去點燃學生的心靈,用生命去感動學生,這是我所感悟到的。

比如: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自己要讀出感情,找出自己喜歡的理由,進而才能引導學生深入到文字中去,避免了浮於表面。其次找準文章的切入點。

1、抓題眼。

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課文,抓住題目,步步深入,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如:小學語文S版的課文《翠鳥》,緊扣題目,引導學生分以下步驟教學:翠鳥是什麼樣子的?它喜歡做什麼?緊扣題眼,就抓住課文的重點,使教學設計清晰,課程目標得到整合。

2、抓中心句。

中心句的呈現方式因文而異。有的開篇點題,有的篇末總結。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結。每段的中心句,合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

3、抓關鍵詞。

如果我們仔細地閱讀和品味語言文字,就會發現課文中有許多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詞語,這些詞語對錶達文章的主要內容起著很大的作用。如:課文《廬山的雲霧》,先出示廬山的雲霧多,不難讓學生找到課文是圍繞一個關鍵詞來寫的。

4、勇於取捨解讀文字。

作為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學習文字、感受文字的同時,還應該有所取有所舍。以前我上課時,總是從頭到尾,按部就班,一個片段一個片段地講下去,一節課學完了,總感覺有些零散,不知哪裡是重點?在教學中,一定要深入文字,抓住文章的教學重點難點來上課,捨棄那些次要的東西。

細讀文字,我們會發現每篇課文都有一些顯著的特點,或是結構特色方面的,或是表達方法方面的,或是語言風格方面的,教師應該走進細節,突出重點,遵循課標要求,引導學生去發現文字的精華、細節,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

1、感悟結構特色。引導學生感悟一些文字的結構特色,對於小學生的習作是大有裨益的。

2、品味語言風格。每個文字的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或風趣幽默,或恬淡明麗,或清新雋永,或凝練含蓄。解讀文字時,需要教師對語言文字有敏銳的感受能力,要使學生有感悟,教師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學生能體驗,教師首先要能體驗;要使學生有感動,教師首先要感動。

總之,文字解讀與閱讀教學緊密聯絡,密不可分。如果說我們的閱讀教學是一顆枝繁葉茂的大樹。那麼,可以說文字解讀就是大樹的“根”,教師解讀文字越深入,閱讀教學這棵大樹就會越加生機勃勃,蒼翠欲滴!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0

近幾年,我校生源數量、質量有所下降。

窮則思變,變則通。

生源數量、質量下降得確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平添了諸多不利因素。但卻為探究式的自主的有效的學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肖成全所著的(有效教學)可為我們提供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鑰匙。我鐵山學校開展的“目標導學、合作探究”的自主有效課堂的實施辦法就是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措施。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的大教育家孔子每每遇到他的學生問及真理、從政等等問題時總是因人而異。以小組形式的合作探究可以是我們向先賢學習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

讀了(有效教學)一書使我受益彼深,又經歷組內探討,校內交流,這次學習成為記憶以來收穫最大的一次學習。體會集為三點:第一,教師要時時處處學習,體會,實踐。第二,教學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第三,學生是學生的主體,教學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無論是專家,專家型教師,還是全國級、省級、市級優秀教師,他們的知識面都很廣,文化底蘊都相當豐厚,這是他們長期學習積累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善於把積累的知識恰當地運用到教學當中去。因此,在教學工作中要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積極主動地進行教學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反思後再實踐。權威人士說得好,認認真真寫三年教案遠不如認認真真寫三年教學反思。

教學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它的必要條件有三方面:一引起學生學習的意向,即教師首先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學是在學生“想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的;二是指明學生所要達到的目標和所學內容,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學到什麼程度以及學什麼,學生只有知道學到了自己學什麼或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三是採用易於學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一一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有效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益、強化過程評價和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化教學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觀念,更多關注可測性或量化,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吃透教材,精心設計預案

有效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現行教材採用的是模組教學法,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知識涵蓋廣,外延大,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領悟、並創造性地使用,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進行預設,有備而來,有備無患,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預設到,以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及時調控,適當刪減或調整,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促成生成,精彩新課堂

大家知道,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資訊、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等。

課後教學反思 ,提升教學智慧

由於課堂教學的許多臨時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同實施之間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課後要及時反思,及時寫下心得體會,總結“成功亮點”,考慮“失誤不足”,思考“創意閃光點”,不僅要善待“生成的問題”,還要會鼓勵、期待甚至幫助學生去“生成”問題,不要害怕自己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只要培養自己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就可能將這些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為難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我一直從事教學工作,教學工作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載體。各科學習,既是學生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習課程,更是開闊學生視野、接觸優秀文化知識,培養學生世界眼光和全球意識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師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有效課堂應該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老師要使自己與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和諧的、民主的關係,老師要成為引導學生學會尋求知識、吸收知識、運用知識的嚮導和組織者,成為深刻理解學生觀點、想法和情感特徵的知音。這樣,學生就能以極大的熱情、飽滿的情緒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課堂氣氛就會異常活躍,學生就能暢所欲言。

有效課堂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科學的機會。科學的學習過程,應當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性活動的過程,它應當包含豐富的過程性目標。我們老師在教學中,著重是引導學生在觀察、實驗、操作、思考、交流和實踐等探究活動中感悟方法,進而有序而且有條理地思考,用心去體驗學習科學的過程,要相對重體驗輕結果,以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絡。

有效課堂應該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老師要敢於改革,敢於創新,敢於改造教材,嘗試新的教法,解放課堂、解放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自發地參與、投入學習,淡化教師課堂的主導地位(不是不重視教師的主導地位),把更多的主導權給學生,把課堂交還給學生。我越來越覺得現在的學生要比以往更聰明,更有創造力和想象力,我們作為教師,更要以學生為本,為學生創設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採取一切方法與手段,發展學生的思維,調控學生的情緒,讓學生的創新火花、靈光一現的思維碰撞都無比完美的表現出來。

有效課堂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下的課。這樣的課不完全是預設的結果,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又有相互的討論、思維的碰撞,還是師生相互的構成,並生成出許多新的東西的過程,其中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豐實、平實、真實的課。

評價一堂課的好壞重要的是看透過這堂課的教學,學生究竟學到了什麼知識,受到了多少啟發,能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學生是否得到了發展。我們老師需要從教育理念、學科知識、教育機智、教育手段和課堂細節等方面充分準備和思考,對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位,在課堂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做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確保課堂三維目標的實現。希望我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能上出更多的好課來!

總之,(有效教學)的研究前景很廣闊,需要我們不斷的認真細緻的研究,挖掘出“目標導學、合作探究”的巨大潛力,使“目標導學、合作探究”適應現代教育的不斷改革,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在張店區教育局黨委關於“劃片招生”的有關政策的影響下和全校教工的共同實施“目標導學、合作探究”措施的積極努力下,改變或徹底改變學校生源數量、質量有所下降的這一現狀。為我們鐵山學校進行的“目標導學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的探究作出積極貢獻。使“目標導學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在我鐵山學校開花結果。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1

在讀完余文森先生的《有效教學十講》之後,我感觸頗深,並且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余文森先生寫的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教學方法,他的講解與例項相結合,清晰透徹,使我對我的教學觀念發生了一些改變。

教育對於我這個剛走上一尺講臺年數不多的新教師來說,體會和感悟方面還不是很到位,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余文森教授在教育方面,尤其是有效教學方面頗有心得。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之後,我反思良久,書中的內容,他對於教育的看法讓我感受到了震撼,我的心靈受到了衝擊,使我產生了一段新的心靈旅程。我明白了,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想讓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①備課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的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物件,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簡單講,備課與不備課,認真備課與不認真備課,教學效率絕對不一樣。

②有效指導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師適時、適度、適當、適合、適應去指導學生,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切勿取“頭”甩“尾”。

③靈活運用教法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係很大,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學參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而並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吃透教材,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④注重學生有效學習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髮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儘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能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課堂學習環境。⑤注重教後反思教學反思是在課堂教學告一段落之後,把課堂上的反饋資訊、自我感覺以及引發的諸多思考形成文字。促進教者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從而更有效的處理和運用教材,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讀了這本書後,裡面的很多章節讓我沉浸其中。我從這盞明燈中得到很多啟迪,並受到了鼓舞,我將繼續用心去體會,去感悟書中的精髓,用書中的教育理論知識來武裝自己,用具體的例項來啟發自己,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2

任何有效教學實踐總是具有某種空間性,它要麼發生在私人的家庭裡,要麼發生在“一個教師可以教許多學生”的“教室”裡,要麼發生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田野上。

人類初民的教學方式往往顯示為“個別化教學”。“個別化教學”是教育的原始狀態,也蘊涵了教學的原始美學特徵。後來出於追求“效率”的需要,“個別化教學”逐步演化為“小組教學”,再由“小組教學”演化為“班級教學”。凡追求教學效率的地方,總會自然而然地使用“班級教學”的組織形式。即使某個地方的學生達不到一定的數量,當地的教學管理者也寧願使用“校車”的方式接送孩子,而不願意失去“班級教學”的教學組織形式。

不過,現代教育的危機導致教學組織形式越來越顯示出由“班級教學”轉向“小組教學”,進而由“小組教學”轉向“個別化教學”的趨勢。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3

在第XX個教師節這天,教育局長為我們送來了精神食糧——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十講》。

作為教師,我們理當好好學習這本書。學校開展了“讀局長贈書,思有效教學”讀書活動,我利用空閒時間認真閱讀了《有效教學十講》一書,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反思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思索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教學實際行動。

整本書有十講,分別是: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生成性、三維目標、教學情境、教學關係、有效教學的三條鐵律、新課程教學改革成績與問題反思、新課程學習方式的基本特性、校本教研的三個基本要素以及校本教研的三種基本型別。這本書是余文森教授二十幾年來對課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澱下來的智慧結晶,他從我們的實際教學生活出發,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透過對課堂教學耐心、細緻的省察,透過生動的小案例,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於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展示了精彩的理論依據,為教師怎樣經營好課堂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策略。

教學的有效性是本書的主題,把教學的有效性擺在第一講,勿庸置疑,教學有效性是教育、教學改革的共同追求。教師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就應該像我們每個人追求幸福一樣。為什麼要有效教學?余文森教授在書中寫到:“我想一個高明的校領導、一個了不起的老師,應該考慮到這一點:你不能佔據學生學習的全部時間,一定要‘解放兒童’!”“我們的學校課程學習時間已經擠佔了學生的所有課外學習的時間,學生幾乎沒有個性化的學習!如果所有的孩子掌握的知識都是一摸一樣的,這絕對是國家的災難!”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也提到“明智的、善於思考的教師只有在課堂中有效教學,才能為學生贏得更多的自由時間”。所以作為一名老師應該努力告別無效、低效的課堂,不能以搶佔學生的時間來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應構建有效的課堂。

對於有效教學,餘教授還提出了三條“鐵律”第一條鐵律,就是“先學後教”,他指出要以學定教。他強調的是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第二條鐵律,就是“先教後學”,以教導學。余文森教授指出在學生沒有獨立學習的能力時,要先教後學,或是邊教邊學。這裡的教不只是教給學生知識,更多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考,如何在課文中獲取資訊。這樣也就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第三條鐵律,就是“溫故而知新”,余文森教授說學會了才有興趣,所以“溫故”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指導學生系統的梳理知識,把已掌握的知識建構成新的知識體系,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單詞與詞彙的梳理尤其重要,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建構成知識網,學生記憶更快,更牢固。

總之,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採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鉅的過程。因此,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在保證質量的同時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那麼在完成時,你就會非常快樂。這就是“有效、高效”!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4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規規矩矩地坐著,面無表情地看著,單調的帶讀與重複著,唯唯諾諾地舉手的局面。老師與學生之間大都是灌輸,而缺少交流,這樣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辛苦,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很多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十分有限。從中得出,我們在教學中很多是無效的或低效的教學行為。這種狀況對小學生學習英語極為不利。作為一名小學英語老師,我們怎樣改變這種沉悶的局面,使英語教學變得更加有效呢?我在課餘時間認真學習了《小學英語教學的有效性研究》一書,有很大收穫。

首先我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有效的教學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要消耗少,收效高。所謂的“收效”是指經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其次這本書中講到的提高有效教學的途徑,對我今後的教學有很大幫助。

1、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最基礎的學習動力的源泉。因此教剛接觸英語的兒童時,首先要培養他們的興趣,以各種遊戲和其他生動活潑的方式讓他們在興趣盎然的活動中學習英語。

教學中要把握“玩中有學,學中有玩”的原則,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為孩子們設計不同的遊戲、活動、任務等,使孩子們在不知不覺

的過程中輕輕鬆鬆學會了語言。

2、在課堂中採用創設情景的教學方式。

透過創設情景,能使學生仿如身臨其境,觸景生情,較快進入英語角色,並樂意參與語言的各種實踐。在實踐中加深理解,熟悉運用和牢固掌握所學過的知識,達到了緩解知識點掌握的難度,讓學生感覺到易學而不怕學、甚至中意學的效果。實踐也證明,“情景教學法”能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良好的效應。它從根本上提高了英語教學效果。最大程度地培養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能夠讓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輕鬆。

3、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人們在學習語言時大致上要經過如下幾個過程,即聽音、辯音、觀察、模仿、練習、運用。從嬰幼兒的語言習得過程來對照外語學習的階段,最先掌握的是聽,聽懂領會理解他人的語言;其次是說的能力,在聽懂領會理解他人的語言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感受、看法和想法。

(1)聽的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播放某一語句或某一詞彙讓學生仔細聽,其目的是讓學生集體或個別模仿,重在訓練準確、地道的語音和語調;在教學會話時,教師要全身心地進入角色,如有可能,儘量現身說法使學生彷彿置身於實際情景中,從而使學生聽懂理解會話語句的含義;在英語學習啟蒙階段,學生不易聽懂教師的課堂用語,這時,教師可以用“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來幫助學生:如在說到“Stand up ”(起立)“Sit down ”(坐下)時,可以用手語或肢

體語言來表示(手語向上是起立,手語向下是坐下);又如在學生回答完一個問題或做完一個操練,教師可邊說“Good ”邊伸出大拇指,如果特別好的說“Wonderful ”,用兩隻大拇指邊說邊做,使學生理解、聽懂含義;不但要讓學生多聽教師的語言,更重要的是還要用心傾聽他人的發言。課堂教學過程是學生英語交際的主要場合,在這當中有很多聽的機會,低年級的學生有意注意較弱,控制時間較短,在聽較為單調的詞彙、句型時容易走神,因此,在個別學生髮言時,教師必須做出明確要求即認真傾聽同學發言,找發音錯誤並糾正。

(2)說的能力的培養。說英語對於低年級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嘗試著說英語的時候,要遵循低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不能任意拔高,增加學生說的恐懼感。模仿說是說的起點,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模仿說。透過大量的模仿說,使學生的舌頭不再僵硬,語音準確,語調不再彆扭。這是降低說話難度方法之一,也是說的能力中最為低層次的能力,因為它只停留在單純的模讀、模說、機械重複,機械識記的階段,並沒有完全進入交際語言的程度。在教學中我發現許多孩子能把教材中的詞彙、句子、兒歌甚至是短文一字不漏的讀或是背下來,但是一旦進入真正的交流狀態,便顯得不知所措,無言以對,這樣的孩子不是真正會“說”英語的孩子,因此教師要利用課內外的一切機會,儘量用英語與孩子交流,引導他們用學過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是交流資訊。從簡單的問候“Hello!Good morning!到複雜的“What colour do you like?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引導學生用英語思維,用學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成為真正會

“說”英語的人。

4、創設英語氛圍,讓英語常駐教室。

有資料表明,人在學習語言時,其視聽資訊的輸入能達到20%。但是,低年級學生英語詞彙量較少,用英語交流有一定困難,加上有限的課時及條件,使學生缺乏英語交流的環境。學生在學校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教室,他們一抬頭所見的就是教室的四壁,如果能把教室佈置成一個小小的英語世界,學生一進教室,所見的全是英語資訊,天長日久,這些英語資訊會在無意中進入學生的大腦,為他們將來的英語語言輸出做出一些積累。

總之,有效課堂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深入地學習、實踐“有效課堂教學”,努力使我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展。

《有效教學》讀書筆記15

讀了《有效教學》這本書後,從這本書中我獲益非淺,不僅知道了有效教學的含義,也同時意識到有效教學對於教師來講在新課程教學當中它有著很多實際的意義。閱讀《有效教學》一書後,我受到了很大啟發,我覺得老師若想把認真準備的課付諸實施,把教學原則成功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還必須達到上好課的一些基本要求。書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之後,我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課堂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時空場所,是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舞臺。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劣關涉到教師生命價值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著重要影響。有效的課堂教學應當是師生能夠平等交往、高質互動的真實的課堂,是師生能夠充分展現個性魅力與智慧、演繹生命價值並最終實現共同發展的課堂;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師生能夠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滿詩意,成為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的課堂。

“備學生,才能備活課堂”。因此在備課中,多獲取學生資訊,準確診斷和預測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和可能會遇到的內容,是“備學生”的重要原則。教師備課如果單單憑藉對學生的片面瞭解,而忽略學生的經歷水平和反應水平,一堂課成功的機率是非常低的。教師應該試著從以下六方面著手:學生可能想到的內容;學生難懂的內容;學生疑慮的內容;學生易錯的內容;學生激動的內容;學生易忘的內容。教師透過備學生,加強備課的目的性、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最佳化教學過程,發展學生潛能,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從而達到更好地駕馭課堂,有效教學。總之,要“備”好學生,我們就要與學生為伍,做學生的朋友,和他們同甘共苦;我們就要放得下老師的架子,虛心向學生請教、向學生學習。

引導學生投入學習過程。書中引用維果茨基一句話“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下逐步發展的過程,教學的本質特徵不是行為注意者所認為的刺激——反應,而是激發學習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機能。課堂教學的中心應該在於學生而不在於教師,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是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這句話指出了教師在教學中應起的作用,也明確了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要地位,還有指出了課堂必須是在教師有效指導之下的。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把握指導時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做到“五不”,即學生能理解的不講解,學生能敘述的不替代,學生能操作的不示範,學生能發現的不暗示,學生能提問的不先問,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二是指導適當,就是教師話語不重複,意思表達清楚,指導內容針對性強,即學生想了解的內容、難以解決的問題給予指導,教學指導的有效性,往往表現在教師給予學生的指導與學生期望得到的指導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效的管理有助於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師能夠有效地組織教學,師生之間的溝通則變得順暢,教學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學準備都將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故而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九月開學季,老師你們準備好了嗎?幼教開學準備小學教師教案小學教師工作計。初中教師教案初中教師工作計。師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師具備特有的專業素養,要求教師在單位時間內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和情感,使教學內容、教學資訊的傳達達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監控,給學生個人或全體學生布置作業後,如筆頭練習、口語操練等,就意味著監控開始了。並非所有學生都能立即按教師要求去做,此時有效監控非常重要。如果佈置完作業,教師就站在講臺上,根本不去接觸下面的學生,或偶爾遇到學生有違紀現象,只朝學生指指點點,這便會加大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自然也無法保證有良好的教學效果。

深入到學生中間,及時幫助他們完成作業,或個別制止某位學生的不良舉動,就會變師生間的心理距離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數學生的練習作業順利進行。另外,部分性格內向或膽小的學生,有問題也不會當眾舉手提問,而對走到身邊的教師則敢於大膽求教。走到學生間還有一個好處,教師能從幾個學生出現相同錯誤的情況中瞭解學生理解上、運用上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注意某一知識點的理解或交際中可能遇到的問題。

本書秉承課程改革目標要求為宗旨,緊緊圍繞“有效課堂教學”這一主題,充分體現課堂教學要“最佳化課堂環節,活化教學資源,綻放師生智慧”的特點。書中滲透了教學實踐、部分課型實施流程、實施的關鍵等內容,對課堂教學中涉及的步驟和環節加以詳盡闡述,以求實現將現代教育理念融於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旨意,解決課堂教學瓶頸。《有效教學》這本書,我的感悟頗多,讀書,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純潔。在以後的教學生涯中,我會不斷地讀書,用讀書來充實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