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

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反思意為自我反省。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 篇1

一、學期目標

(1)理論知識聯絡生產實際、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會用學到的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2)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注意啟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使學生學習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學習幾種常見的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礎知識,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瞭解化學在實際中的應用。

(3)培養學生的科技意識、資源意識、環保意識等現代意識,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

(4)力爭我帶的班級的化學成績再上一臺階,為自己、為學生證明自我價值。

二、教學策略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1)重視基本概念的教學

化學基本概念的教學對於學生學好化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學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階段性。由於概念是逐步發展的,因此要特別注意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原則。對於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徹地揭示其涵義,也不應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絕對化。在教學中要儘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透過對實驗現象和事實的分析、比較、抽象、概括,使學生形成概念,並注意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勞動中應用學過的概念,以便不斷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提高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2)加強化學用語的教學

元素符號、化學式和化學方程式等是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及變化的化學用語,是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結合實物和化學反應,學習相應的化學用語,結合化學用語聯想相應的實物和化學反應。這樣,既有利於學生記憶,又有利於加深他們對化學用語涵義的理解。還應注意對化學用語進行分散教學,透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和有計劃的練習,使學生逐步掌握這些學習化學的重要工具。

(3)重視元素化合物知識的教學

元素化合物知識對於學生打好化學學習的基礎十分重要。為了使學生學好元素化合物知識,在教學中要注意緊密聯絡實際,加強直觀教學,實驗教學和電化教學,讓學生多接觸實物,多做些實驗,以增加感性知識。要採取各種方式,幫助他們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識。在學生逐步掌握了

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以後,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間的內在聯絡,讓學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質,製法和用途間的聯絡,並注意加強化學基本概念和原理對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的指導作用。

(4)重視練習及講評

教學要教師的教與學生的練相結合,才會達到最佳的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多練、勤練,並及時的平改。在這學期中,力爭做到:當天作業當天改、考完試卷及時改,及時講評。

(5)與時俱進引領學生愛化學、學化學

學化學,要知道目前社會上在化學領域的熱點,作為老師,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這些,比如:目前在“低碳”的概念下,我們怎麼去理解“低碳”。適當的找一些資料,給學生閱讀,正是迎合了我國的“減排”的國家政策,而這在書本上是沒有直接的學習到,而只是給到了理論知識。

三、教學進度

1、開學到4月10日,把新課授完。

2、4月10日至5月20日,專題複習和訓練:⑴化學基本常識(運動形式、儀器效能、藥品使用、基本操作);⑵空氣的組成與汙染防治;⑶氧氣的製備、性質、用途、燃燒與緩慢氧化;⑷分子和原子;⑸元素和元素符號;⑹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⑺水及水的汙染防治;⑻氫氣的製法、性質、用途;⑼核外電子排布的初步知識及化合價;⑽質量守恆定律及其應用;⑾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⑿碳元素的單質及其化合物(單質、氧化物、碳酸鹽);⒀常見的有機化合物;⒁鐵和鐵的化合物;⒂生鐵、鋼和常見金屬;⒃溶液和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飽和性、溶解度、組成表示法);⒄混合物的分離與提純;⒅化合物的電離與溶液的導電性;⒆常見的酸、鹼及其通性;⒇常見的鹽、鹽的性質、化學肥料;〔21〕初中化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絡。採用我校學生擁有資料等對學生進行訓練與檢測。掌握學生學習情況,針對複習。

3、5月20日到6月10日,調整階段,針對學生的不足進行個別輔導。

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 篇2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化學是一門初三剛開設的新課程,與生活的聯絡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應正確引導,以期在畢業會考中取得好的'成績。本期擔任初三的化學教學任務,三個班共有學生人。這些學生來自於城市與農村,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學生進入現代社會從事現代生產、學習、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化學基礎內容教育學生。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出發,適當拓寬知識面,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面向未來的適應能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性質和任務。增加了一些金屬和有機物的內容,編寫了空氣和水的汙染與防止汙染,硬水、氫能源,金屬與人體的關係,以及常見的化肥和農藥等內容。

2、教材的基本結構和體系是從學生生活中須臾離不開的空氣,水以及碳等引入,學習元素和化合物知識,同時有計劃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定律。這樣使教材內容的理論與實際很好地結合,有利於培養學生運用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解決生活和生產中常見的化學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分散學習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減輕學習時的困難。為了有利於教師安排教學和便於學生學習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點較突出。

3、從我國的實際出發,注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根據一個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選教材,從深度,廣度以及習題難度上合理安排。按照教學大綱中規定的需要“掌握”、“理解”的內容作為教學的重點,而對要求“瞭解”,“常識性介紹”以及“選學”的內容,力求分清主次,區別對待。

4、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和記憶所學的知識,教材中編入了數頁彩圖和約200幅圖表。其中有的是集中反映某純淨物用途的,有的表現我國古代和現代工業成就的,有的配合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刊印了科學家的肖像,有的用最新的科學成就圖示啟發學生鑽研科學的積極性。為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規律,除了與小學自然、初中生物、地理、物理等學科密切聯絡,便於教和學外,在教材內容的敘述上力求使學生願讀、易懂、有興趣。

5、教材除普遍重視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外,還注意適當增加了能引起學生興趣和有利於學生理解概念的實驗。針對學生的差異還編了9個選做實驗及一些家庭小實驗。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培養技能,能力以及科學態度和方法。

初中化學教師研修反思與心得 篇3

透過化學化學網路研修,我在教學的有效性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對於化學學科,學生能夠保持持續的學習興趣,取得明顯的學習收穫,並在學習之中,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明顯的提高,這就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基本內涵。 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有效教學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主要是指透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一、在研修理念下,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透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矗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教學有效性以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條件,促進學生有效學習。透過學生的自主能動學習,使學生有效學習,實現提高教學效率的目標。 教學的有效性還要關注教師的教學策略。在保證教學有效性的條件中,教師的教學策略佔有重要的地位。教師要掌握教學裝置、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識。

二、研修理念下中學化學有效教學

1、興趣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培養學生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根據青少年心理特點和教材的編寫風格及新課標的理念,都需要運用興趣化教學策略,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動力,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常見的教學方法有:

實驗法。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教學中透過做一些生動有趣的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1)設疑法。“學則須疑”,透過設疑引發學生興趣,然後經過討論分析,明白道理,從而提高學生認知能力。

(2)競爭法。學習需要營造競爭的氛圍,使壓力變為動力。例如在進行元素化合物教學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化學方程式背默比賽,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開展課外活動法。透過製作教具、模型,舉辦化學講座,化學課外實驗,化學競賽,化學晚會,化學牆報,化學展覽會,參觀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進行社會熱點問題的調查,撰寫化學小論文等等活動,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有理有趣。這些活動能活躍課堂氣氛,開闊學生視野,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矗

2、生活化教學策略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而化學教學離不開我們的日常生活,需要實施生活化教學。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 (1)要進行角色轉換,重新給教師和學生定位,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學會傾聽,欣賞和關注每一個學生; (2)讓學生走進生活,彌補課堂傳授間接經驗的不足,多組織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使理論聯絡實際,學以致用;(3)致力人文關懷,關愛每一位後進生,要關心幫助他們,以達到共同進步。

3、資訊化教學策略

當今社會下在處於資訊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則必須實施資訊化教學。資訊化教學策略最終目的是學生不再是資訊簡單機械的接受者,而要讓學生成為資訊的運用者,在互動的資訊中將知識進行重組,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實施資訊化教學要注意以下三點:(1) 內容不再只侷限化學生課本內容,要緊跟化學發展研究的步伐,讓學生及時瞭解世界上化學發展動態和化學研究新的成果;(2) 形式不再侷限於口授耳聽,可以讓學生進行討論,辨證、採訪、上網、觀看有關化學知識的影片和參觀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工農業部門等等,這些形式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知識面,而且能激發興趣,發揮學生的特長;(3)授課者不僅是教師,也可以是工程師及研究人員或者是具有豐富知識和實踐的人都可以給學生作專題報告,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興趣。

4、探究性教學策略

課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透過實驗親身經歷和體會科學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要注意以下五點:

(1)樹立新的課堂觀和學生觀

探究性教學改變了人們的教育觀念,明確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要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在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科學的同時,關注學習方法的形成,情感和態度的培養。科學探究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學習目標。進行探究性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推理進行探究,在探究中尋找規律。

化學反應規律是前人在實踐基礎上總結的科學結論,教學時如果不讓學生了解化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不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魅力,空洞洞的幾個結論如何能讓學生記住呢?即使學生機械地記住了也不能運用,要讓學生經歷過程,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思維和推理中誘導學生進行科學的探究。

(3)在實驗中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獲得體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實驗在化學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由於實驗者或實驗條件的不同,往往得到的實驗產物也不相同,如果對實驗後的產物進行現研究,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發揮學生潛能,進一點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開展化學課外活動,能鞏固和加深課堂教學的基礎知識,提高實驗操作基本技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有利於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因而根據學生的個人興趣,心理特徵、知識層次和能力要求,透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為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廣闊空間。

(5)開展專題研討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專題研討式教學,體現化學教學的探究性,實踐性特點。在教學中設定一些新穎、活潑、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自學、討論、查閱資料,提問、質疑和嘗試解決問題,安排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允許學生各抒已見,並且答案是開放式的而不唯一。透過這樣的教學,能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和創新精神。

三、實踐反思

1、專業引領,樹立正確的學生觀。 教師首先要認真學習有關教育理論,轉變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保持良好的教學心理。對學生突發思維或心理,教師應用人文精神的理念去駕馭,或課後個別給予滿意的答覆,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教學設計時要做到“心理換位”——從學生學習的心理感受去思考教學流程,拋棄師道尊嚴;“稚化思維”——從學生學習思維發展的過程去設計每一個教學目標,最佳化有效教學。

2、教學反思,提高教師教學水平。 教學反思能及時發現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教師為了解決發現的問題,透過查閱資料、請教其他教師和教學反思得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有效的教學手段,在此基礎上撰寫反思札記。這樣,教師的教學就能較快地與學生的課堂心理和思維產生共振,對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成果積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 教師透過反思札記、教學案例、課例研究或優秀探究片段的歸類整理、積累儲存,並根據積累適時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教學研究或教學沙龍活動,廣大教師群策群力共同攻克難關,對教師今後進行有效教學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鼓勵教師針對性的、選擇性的上研究課,撰寫化學論文或教學案例,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重要途徑。

4、勤奮善教,調動學生樂學心理。 教師要與學生共同發展,自己要不斷地提高,今天是蠟燭,明天必須是明燈。因此教師要不斷地“充電”,認真“善教”,照亮學生。“善教”, 首先是教師應樹立人格魅力,因為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教育的終極關懷總是指向學生的人格,旨在讓學生養成理想的人格:其次必須注重以下四個教學環節:找準切入點,點選興奮點,尋求發散點,形成整合點。“樂學”是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對教師的要求。因為學生的“樂學”是建立在教師“善教”基礎之上的。沒有教師的“善教”,學生只能“苦學”甚至“厭學”。只有學生“樂學”,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生課堂心理調控和實施有效教學。要調動學生樂學心理必須做到:立足主體性,發揮能動性,富於批判性,展現創造性。“善教”和“樂學”是提高該教學實驗質量的重要保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