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範文九篇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相信大家對即將到來的工作生活滿心期待吧!此時此刻我們需要開始做一個工作計劃。工作計劃的開頭要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9篇,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1

在本學期,擔任七年級3個班的歷史課,新的學期開始,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的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很抓學生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指導,落實推進課程改革,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提高語言能力、教學能力;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目標:

1、完成七年級上冊所學內容;

2、提高教學質量,期末測試綜合評價力爭進入全縣中等行列。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學困生”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以確保學生學得好。

3、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

3、透過舉辦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做到分類指導。

六、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歷史特徵,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以多媒體教學為突破口,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七、課時安排

教材總共22課,從我國的遠古居民講到魏晉南北朝。每課的內容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共約有三十二個課時左右,其中新課講授約二十二課時,單元複習約四課時,期中複習約兩課時,期末總複習約四課時。

具體安排如下:

第一週至第五週1~6課共6個課時

第六週至第八週7~11課共5個課時

第九週期中複習共2個課時

第十週期中考試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第三單元(12~17課)共6個課時

第十三週至第十五週第四單元(18~22課)共5個課時

第十六、十七週期末複習及統考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體現時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書既是教師的教本,更是學生學習的學本,注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著重培養學生學習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注重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注重啟發性,注意歷史的多方位性、多層次的聯絡和知識的延伸,並注意使學生學會學習歷史的方法和學習技能,以提高學生的自身能力。

二、學生狀況分析:

初一學生剛從小學升入初中,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因此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感受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三、具體思路

1、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規管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對既要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覺性,更要對他們進行學法指導。

2、強化理想前途教育、學習目的性教育和形勢教育,學生學得好,以確保考試取得圓滿成功。

3、強化質量意識,最佳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4、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5、複習階段,要認真制定複習計劃,精心組織複習,以書為本,講清概念,提示規律,指點迷津,提高學生的審題、解題的能力及速度。

6、引資料、學經驗。經常向老教師學習,經常聽課。

7、認真組織測試,強化綜合訓練,抓住學科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瞭解歷史的基本線索,瞭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教學措施

1、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

2、鼓勵學生透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學習的習慣。

3、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

4、認真貫徹課程標準的精神,在傳統知識培養各種能力的同時,加強思想教育。

5、採用多種教學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地進行改革,探索和創造,進行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歷史教學活動。

7、要注意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的來學習歷史

8、課堂教學要貼近課程標準的要求,採用探究式、啟發式和討論式等各種成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教學模式,要加大媒體輔助教學,特別是網路教學的力度,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9、多角度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到心中有數,以及時進行輔導。

五改進措施

1、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層次上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幫助他們總結成功的學習經驗,在評價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該有針對性的採取補救措施,還可以實際一些比較容易的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教學時結合掛圖和資料知道學生學習有關的知識,或結合現代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感受歷史。

3、結合歷史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4、結合有關內容介紹本地歷史的名勝、旅遊勝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教育。

5、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互相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六、教學設想

1、歷史教學要充分體現時代精神,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對歷史作出正確的敘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學性的統一,觀點和材料的統一。

2、繼續深入課堂教改,在傳授基礎知識的過程中,加強對學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養,樹立學為主體,教為主導,學導結合的教學觀,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全面發展,主動發展的育人觀,堅持教書與育人統一,提高課堂效率重視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鼓勵學生主動探求新知識,提高學習素質和學習效率,嘗試歷史活動課的教學。

3、開展歷史第二課堂,透過舉辦歷史講座,故事會,創辦歷史報等形成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問題的能力。跟蹤輔導,找學困生談心,了節其學習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4、利用遠教和網路資源。

七、教學進度

初一歷史華東版第一冊總共有24課,

第一單元:中華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3周

第三單元:統一國家的建立4周

第四單元: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4周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4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學計劃在本學期,擔任七年級4個班的歷史課,新的學期開始,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的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很抓學生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工作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

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

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5

在本學期,擔任七年級(6)個班的歷史課,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很抓學生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本學期的教學計劃工作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差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的要求為依據。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6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

1、目標統一,準確,

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

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備註

第一週

9月1日—9月6日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2原始的農耕生活

第二週

9月7日—9月13日

3華夏之祖單元複習檢測

第三週

9月14日—9月20日

4夏、商、西周的興亡5燦爛的青銅文明

第四周

9月21日—9月27日

6春秋戰國的分爭7大變革的時代

第五週

9月28日—10月4日

8中華文化的勃興(1)9中華文化的勃興

第六週

10月5日—10月11日

單元複習檢測

第七週

10月12日—10月18日

10“秦王掃六合”11“伐無道,誅暴秦”

第八週

10月19日—10月25日

複習第一單元

複習第二單元

第九周

10月26日—11月1日

綜合複習

第十週

11月2日—11月8日

期中考試

第十一週

11月9日—11月15日

12大一統的漢朝13兩漢經濟的發展

第十二週

11月16日—11月22日

14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15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第十三週

11月23日—11月29日

16昌盛的秦漢文化(1)17昌盛的秦漢文化(2)

第十四周

11月30日—12月6日

18三國鼎立19江南地區的開發

第十五週

12月7日—12月13日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第十六週

12月14日—12月20日

22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2)第四單元複習

第十七週

12月21日—12月27日

第四單元檢測

第十八週

12月28日—1月3日

總結複習第一、二單元

第十九周

1月4日—1月10日

複習第三單元總結複習第四單元

第二十週

1月11日—15日

期末考試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7

一、指導思想

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教師探索新的教學途徑,改進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教學目標:

透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及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進一步認清歷史前進的大趨勢和當代中國的基本國情,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樹立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鬥的遠大理想,肩負起時代賦予的社會責任和崇高使命,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養。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初一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為。教師有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社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端正

學習態度,應經常瞭解、分析學生的心理與思想狀況,以便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切實瞭解學生的知識結構,認真分析其學習狀況,發現其長短處,在此基礎上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從大多數同學的實際情況出發,同時也要兼顧兩頭。

四、教材分析:

本學期所授的內容是中國歷史古代史部分,由文化課和活動課兩種課型組成,以課為單位。課本按歷史時期或學習主題編寫了“歷史小故事”,梳理基本線索。書中還設計了一些探究習題以及“自由閱讀卡”等欄目,旨在啟發思維,提倡各抒己見,答案不求唯一,增長曆史知識。

五、教學措施:

1.注重學科間知識的'融合與滲透

在把握教材時,教師應從總體上突破原有學科之間的界限,使學生能在多學科的背景下掌握教學內容。在宏觀上,應保持合理的綜合結構;在微觀上,更要注重各人文學科知識間的合理滲透、相互融合和必要聯絡。

2.注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倡導真正立足於學生髮展的新的學習方式,即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透過那些能夠帶給學生理智挑戰的教學;透過那些在教學內容上能夠切入並豐富學生經驗系統的教學;透過那些能夠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的教學;透過那些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

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3.突出能力目標的主導

即強調學生思考能力、創造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以能力目標為主導,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平等、理解、信任的態度,創造融洽的教學環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促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教學中,始終圍繞能力目標的實現,努力探討用能力目標主導教學的途徑和方式,真正地把知識、能力和人格培養有機結合起來。

六、教學進度安排:

初一《歷史》課程設定為2課時/周,全學期約40課時,現將教學進度安排如下: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8

活動目的:

瞭解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的主要史實,瞭解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藝術成就。透過不同形式,從不同角度來表現佛教和道教,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鍛鍊合作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興趣。欣賞秦始皇陵兵馬湧,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玩中學,從中去感受、體驗勞動創造的艱辛和喜悅。

活動準備:

1.教師從網上下載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用PowerPoint製成教學課件。

2.上網查閱資料,編寫宗教與邪教的區別、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陵兵馬俑等資料。

3.把全班同學分成八個組,要求每組同學根據對佛教和道教的不同理解,確定表現形式。並收集有關宗教、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讀物、圖集、仿製品等。

4.教師向學生說明活動內容,學生按要求製作道具,並準備所需的材料等。

5.教師查閱的主要參考書及網站: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中國文化概論》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歷史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年版

活動步驟:

1.學生分成小組積極準備。在組長的帶領下,透過討論確定本組表現方式。

2.在課堂展示中,每組同學用不同形式表現佛教和道教,爭取組內每個成員都參與其中。由於時間關係,選擇2—3組同學當堂展示,其餘組的活動可留到每節課前3—5分鐘完成。

3.教師引導學生討論,啟發學生從各組不同的表現方式中,更全面地掌握課本知識,並且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欣賞秦始皇陵兵馬湧的圖片、仿製品等。

5.學生自由表達看後自己最大的震撼。

6.動手做一做小陶俑。

活動過程:

同學們確定的表現形式各具風格,有的從雕塑、壁畫的藝術成就上來展示,有的透過介紹佛教道教名山,有的從佛教和道教不同的建築風格來體現,還有……

首先登臺展示的這組同學陣容龐大,全組成員一起上臺。首先是一位同學把他們繪製的佛教傳入中國路線圖貼到黑板上,另一位同學介紹佛教誕生於古印度,阿育王時期向周圍國家傳播,西漢時從西域等地沿著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來到我國中原地區。接著兩位女同學把經過精心挑選,用毛筆寫的兩首古詩貼到黑板上,如下:

《楓橋夜泊》 《江南春絕句》

張繼 杜牧

月落烏啼霜滿天, 千里鶯啼綠映紅,

江楓漁火對愁眠, 水村山郭酒旗風。

姑蘇城外寒山寺,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多少樓臺煙雨中。

全班同學齊讀後,臺上的一位同學問“從這兩首詩中,你能談談學到哪些與佛教有關的知識嗎?”有的說能看出南朝的寺院很多,說明當時統治階級重視佛教。有的說知道了南京最著名的寒山寺,由此可見寺院是佛教的建築特點等。然後是一位手拿一幅自繪“老子”畫像的同學走上前,旁邊一個同學為大家介紹道教起源於中國,“老子”是道教的教主,人稱“太上老君”。最後是一個同學模仿道士煉丹,一邊煉丹一邊把煉好的丹丸放到嘴裡,同學們被他的滑稽樣逗得開懷大笑,另一個同學在熱烈的氣氛中講述了道教方士在煉製丹藥過程中發明火藥的小故事。在表演中,同學們積極展現自己所知道的,在欣賞時,同學們輕鬆瞭解自己不知道的。

在課堂展示中,贏得掌聲最多的是其中一組同學表演的短劇《猜一猜》。最先上場的是兩位脖子上掛著自制佛珠的男同學,其中一位雙手合掌,口中唸唸有詞,另一位雙腿一盤,竟然坐在地上,手中敲著泥塑的木魚,口中模仿敲擊木魚的聲音,在笑聲和掌聲中,搖頭晃腦地走下來。接著兩位挽著髮鬢的女同學,手拿拂塵飄然而過,後面是兩位在胸前畫著十字,口中念著“上帝保佑”的小基督教徒從兩邊徐徐走到同學們中間,最後上來兩位裹著教室窗簾的白衣天使,頭戴一頂紙糊的白色小帽,雙手掌心向上,行了一個跪拜大禮。同學們掌聲不斷,爆發出陣陣開心的笑聲。在歡笑聲中小組長請同學們猜一猜剛才表演的四幕分別代表哪一支宗教。

然後同學們一起欣賞秦始皇陵兵馬俑的圖片、仿製品,拿出自己準備的材料:泥土、橡皮泥、白蘿蔔、土豆、刻刀等,大膽去嘗試,捏一個或雕一個小陶俑。同學們興趣高昂,各展其能。有的把一塊黃泥反覆揉捏,然後分成兩部分,先用一點做陶俑的頭,另一塊做身體。有的把蘿蔔去皮後,先雕出陶俑的大致模樣,再精心去雕塑面容和姿態。短短十分鐘,一塊塊普通的黃泥,一個個蘿蔔、土豆,在他們的小手中變成一個個小陶俑。

學生天地:

1.每組學生根據各自的興趣和特長,進行適當的分工,準備簡單道具:用打盼籽或紅豆等材料申在一起製成佛珠,用白紙糊成小帽,用白色窗簾製成長袍,用一條條細細的白紙和木棍製成拂塵。

2.學生繪製佛教傳入路線圖和八卦圖,還有與佛教和道教有關的畫等。收集與佛教、道教有關的詩和用語等。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工作計劃 篇9

在本學期,擔任七年級3個班的歷史課,新的學期開始,根據學校教學計劃的要求和本學期的特點,結合初一學生的實際水平,開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使學生的學會歷史知識的一些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在本學期要很抓學生的基礎知識,指導學習方法,本學期的教學工作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初一學生總體水平查不多。歷史是他們新接觸的一門新學科,所以大部分同學求知慾較強,課堂紀律較好。但缺乏綜合歸納能力,且有部分同學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欠積極。

二、教材分析

1、教學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於一體。可讀性強,圖文並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學內容

《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內容是從我國的遠古居民寫到的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文化的改革和發展,共22課。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

三、主要措施與教學目標

針對以上幾點,本學期教學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使學生主動叄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故事會,透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製作,透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蹟、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透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週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第六、上公開課及聽課,課後評議互相促進,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進度

新教材初一歷史第一冊總共有22課,其中新課講授佔二十二個課時,單元複習佔四個課時,期中複習佔兩個課時,期末總複習佔四個課時。

20xx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