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著手,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篇1

一、教學內容選擇自然

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是“分類與整理”。在教案的設計上,王老師選擇了合適學生心理年齡跟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展現。如一開始就展現了春遊的照片,因為星期五就要春遊了,這一話題立刻引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教師的學習積極性。接著以春遊為主線,呈現了氣球的分類、做遊戲等例題進行教學。例題的選取雖然來源於書本,但王老師卻很高的將它們進行了組織跟串聯,可謂是用心良苦。

二、教學過程過渡自然

在學生對氣球的形狀進行分類後,王老師透過“哪個最多?你如何瞭解的?”對教師上學期學的一一對應的觀念進行了迅速的複習,為接下來的數次數和非常多少做好了打算。在教學象形統計圖跟表格時,王老師透過新增線的方式,使圖跟表格的展現相當自然,學生也非常容易接受。接下來王老師透過“漏了一個,應該放到那裡?五角星應該放哪兒?為什麼要多加一列?圖跟表格可以如何改?”這種問答的方式,加深了學生針對分類標準的瞭解,這只是本節課的重點。

三、教學組織方式自由

在教學組織上,王老師也是手段多樣。剛起初對氣球的分類採用同桌合作的方式進行擺一擺、畫一畫、寫一寫。在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分類的方式後,透過佈置小任務的方式,讓學生用自己偏愛的方法跟符號分類,不僅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提高積極性,同時也滲透了數學中符號化的觀念。在這些手段多樣的課堂方法的教學下,學生的認知更加活躍了,教學效果也受到了提升。

四、教學反饋模式自由

本節課王老師比較重視對於教師的反饋。這除了是對學生提問的口頭上的評判反饋,如:你真聰明!說的很好!還對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有嚴謹的反饋:如在對氣球分類後,透過“說說你是如何擺的?”將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將學生的看法真實的暴露與所有師生,透過教師的提問,展示了學生更真實的設想,再借助教師的鼓勵,對學員的作品進行設定,提高學員認識自己的優勢跟不足。

五、一點想法

本節課的重點是使教師學會分類整理的觀念還是使學生學會看分類的表格和象形統計圖。我個人覺得教給教師分類與整理的觀念必須是本節課的重點,而針對圖跟表格的瞭解,比較簡潔,學生理解出來也需要非常容易。但是在教學時王老師也許在這塊花的時間非常長,導致最終的幾個問題“售票*敏*感*詞*分?”和“兩張表格中的數字為什麼不一樣?”有點倉促,變得自問自答,而這幾個問題是對教師一節課的提高和鞏固,是使學生理解在實際生活中,不同的狀況,分類標準也會更加不同。在這方面王老師沒有讓學生理解透徹。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篇2

課一開始,許教師藉助PPT出示玩具、書、衣服、鞋子、飲料瓶等東西零亂地放置著,讓學親自感受雜亂無章的生活,既不美觀,又不衛生,自然而然產生收拾東西的慾望。有了慾望,教師首先是使學生反思:怎樣擺放比較合理?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從而學生看到物品應按需要分類的觀念。如果我們同學每節課都可把良好的行為習慣這種有意、有機地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觀念水平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

我看到許老師以下幾個方面做的很好:

注意學生的感性認識。這節課,無論是開課時對“分類”重要性的滲透,課中對“分類”方法的學習,還是課外對“分類”的應用,都強調調動學生原有的常識經驗,注重教師的體會。如課一開始,雜亂的東西使學生感到難過,經過整理,感覺即便舒服,更重要的是便利學習、生活。有了這種的感受,教師又藉助佈置課外活動,整理自己的揹包、書櫃、衣櫃,將課內體驗向課外延伸,學生緩解問題的方式也就逐漸產生。

注意張揚學生的個性。數學學習與其它學習一樣,都是一種個體化行為。由於每個人生活心得的不同,認識水平的差別,即使是應對同一個問題,也會有不同的見解。而教育目的不是統一觀念,統一要求,而是不同的'人贏得不同的發展。這節課較好地表現了很多模式。如,面對相同的東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分類、整理辦法,教師除了不框學生,反而積極地推動學生認知的開放評課稿怎麼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還要、自己的習慣去分類。

本節課最後的拓展延伸特別深刻的利用了分類與整理思想,透過師生去分類聽課教師,每個學員都有自己的分類標準,有的以性別分類,有的以服裝樣式分類,有的以高矮分類等等。這個環節充分展現了學生個性,挖掘了學生潛在能力,是這節課做的較的地方。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篇3

今天,聽了《分類與整理》一課,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怎樣發揮教師的引導啟發作用”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1、教師的語氣和藹,有足夠的耐心啟發學生,符合低段教師教學的要求。

2、開課教師設計的熱身訓練為學生鋪設了很好地臺階,很自然的滲透了分類整理的作用,讓學生潛意識的認識到了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3、整節課教師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板演這個環節中把書中的圖做成能活動的,讓學生親自來前面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一個分類活動的平臺,這樣更讓學生一目瞭然,同時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操作能力。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在練習題設計中從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讓學生整理自己的書包、撲克牌的分類,教室裡的人可怎樣分類…。進一步鞏固體驗分類的方法,讓數學走進生活、聯絡生活實際學習數學。

4、注重數學教學的嚴謹性,如強調一一對應,在統計圖下寫出對應的顏色或畫出相對應的圖等。

建議:教師的提示語應該置前:如果在小組合作前提出要求,效果會比學生已活動開始後效果好。

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符合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

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評課稿 篇4

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本節課重點是觀察學生能否獨立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教師提出分類依據,依據教材的編排意圖和學生的認識規律透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中處處蘊涵著數學知識,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學會用數學的思想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我覺得高老師的這節課除了目標落實比較到位,還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內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因的最好激發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從這個意義上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促使其參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師抓住教材提供的素材,從生活原型問題出發,創設文具店的生活情境,滲透分類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的便利,引出課題,整個設計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情感發展。

2、注重激勵性評價,感受欣賞激勵。

面對低年級學生,高老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主體精神和品質,有針對性、不失時機地進行激勵性評價,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如:“你的想法很有新意 ”,“你們個個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 “XX小組的辦法真多”,“你們自已鼓勵鼓勵自已吧”等富有激情的語言,使學生感到置生於思維發展的自由天地中。

3、動手操作,講究真實有效。

在本節課中,高老師非常注重了“導”,如:每次學生動手操作前都要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另外還注重了活動的梯度性,如第一次分學具,讓學生初步理解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第二次分鉛筆鼓勵學生找到不同的方法,按不同標準分類,兩次要求的不斷遞進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

總之,整節課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注重挖掘教材內在因素,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內容,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交流能力、合作精神都得到充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