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報告範文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

在生活中,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1

按照年初市委部署包村領導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所包村在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為了解掌握河南村現狀和今後發展趨勢及存在的問題,為了研究探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途徑、方式和工作思路,計生局抽調兩名包村幹部與鄉農業助理及計生助理,深入到河南村同村委會共同深入280戶農戶進行調查問卷,對所涉及的人口、勞動力、經濟發展、村屯建設等10類25個方面的內容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河南村地處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間,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鄉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從村北緩緩流過,河水清澈,環鄉公路從村邊經過,交通便利,為河南村富民產業和公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發展環境。

1、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情況

海南鄉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為新農村建設“一區”示範村,結合河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以規劃為基礎,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為重點,“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話、通廣播電視;“五改”即:改廁、改圈、改灶、改房、改變傳統落後的生活習慣;“三新”即:培養新型農民、培養新的經濟增長點、建立農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提高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提高農民生活水平,著力建設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一項有特色的支柱產業,一個暢通的公路網路,一套完整齊全的配套設施,一個堅強有力的村級領導班子和一個文明進步的村規民約。透過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達到“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寬裕,村內環境整潔優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級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設施服務配套,人與自然和諧”的目標,力爭到,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眾生活基本達到小康標準。

2、今年的目標任務和推進情況

河南村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是:大力實施村屯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發展壯大綠稻、西香瓜、食用菌產業,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

2.1產業發展。

根據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挖掘潛力,明確產業發展方向,主要發展綠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個主導產業。

一是發展綠稻產業。由於河南村種植水稻具有多年的歷史,種植水稻栽培技術經驗豐富,對發展綠稻產業有一定優勢,創意包裝綠稻品牌,廣開銷售渠道,提高知名度,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採取大中棚育秧技術,提高綠稻品質,實現綠稻種植1500畝。同時還將積極引導廣大農戶大力發展有機稻產業。

二是壯大食用菌產業。利用河南村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交通優勢,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食用菌規模計劃發展到15萬袋,到2011年發展到100萬袋。

三是推進西香瓜產業。根據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譽,種植經驗嫻熟,村兩委班子規劃三處西香瓜種植園區,集中推進發展西香瓜產業。到2011年西香瓜種植面積穩步發展到1000畝。

2.2、環境衛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達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邊溝、清路障、清糞便)的標準,實現村內環境整潔美觀。②對於村內產生的垃圾,實行各家各戶園內堆放,由每戶自行將垃圾運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處理場,做到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③畜禽實行戶戶圈養,牲畜群路過散落的糞便及時清理。④人畜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自來水入戶率達到70%,到達到100%。⑤村民庭院內外環境衛生清潔,無三堆存放,花草樹木成簇,生機盎然。⑥環境保潔,落實專人,負責村內垃圾清運,保證道路及公共場所環境清潔,空氣清新,提高群眾生活環境。

2.3道路建設。①硬質路建設。河南村共有道路6條,3000延長米。已修水泥道路2條,1000延長米,還剩4條延長米沒修。河南村採取村民自籌,集體出資、向上爭取的方式,總投資30萬元,在基礎上,新修水泥硬質路4條,延長米,計生局包扶河南村,並積極出面與交通局協調,修建水泥路1000延長米,計生局協調相關領導無償給付河南村水泥100噸,用於硬質路改造建設,基本實現村屯道路硬質化,硬質化率96%。②邊溝。全長6.2公里,已修2.2公里,還剩4公里沒修邊溝。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計劃投入8萬元,修建u型槽水泥邊溝2公里,兩年內實現邊溝硬質化達到100%,保證邊溝排水暢通。

2.4、綠化美化。①環境綠化美化。本著不留死角,不留裸露土地的原則,科學規劃,實現路旁、村旁、溝旁及房前屋後全部栽種綠化樹。投入2萬元,村內主次幹道栽植垂榆600株,實現街道綠化100%。邊溝外側進行徹底平整,栽植花草,達到美化綠化。計劃再投入2萬元,在每兩棵垂榆中間 栽植雲杉樹種600棵,做到綠化樹種高低錯落有致。②庭院淨化美化。庭院內栽種花草,設定盆景,有條件農戶沿房屋和杖牆壁栽種攀巖藤條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場所綠化美化。河南村現有村辦公室,村供銷商店公共場所兩處,對這兩處場所分別設定花壇,栽植花期長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環境。

2.5杖牆和房屋外飾。①杖牆。河南村主次幹道兩側的杖牆投資1萬元,用白灰粉刷一新,達到整齊劃一。②房屋外飾。對主幹道路兩側房屋外牆採用帖面、粉刷或彩繪等形式進行裝飾,形成統一格式,效果鮮明,特點突出。

2.6公益事業。①為提高村民生活質量,活躍鄉村文化娛樂生活,河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計劃在投資20萬元,修建一處佔地面積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廣場,並安裝體育健身器材,供人們享受新農村帶來的喜悅成果。②以村辦公室為中心,修建完善佔地面積700平方米的農民服務中心,建成集辦公室、黨員教育、文化娛樂、資訊服務、圖書閱覽、村民培訓等多功能於一身的綜合活動場所,並在村委會廣場安裝上了計生局為河南村協調解決體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問題

我們在入戶調查問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談中發現,在新農村建設中還存在個別問題及認識上的誤區。

(一)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不夠。雖然中央、省級媒體對新農村建設宣傳力度較大,部分黨員群眾還沒有真正認識到位。同時,由於對不同的少數民族、不同型別的村民組、不同的經濟實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應的建設標準,目標不明確,具體操作中難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程序和積極性。

(二)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和實踐中存在諸多問題與誤區。一是存在著尚有較為嚴重的“等、靠、要”思想。調研發現,基層幹部雖然對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很清楚,但是說起如何結合實際推進工作,卻要等上面佈置;多數農民也沒有把自己擺進去,表示“上面要幹啥就幹啥”。村幹部認為提不提新農村建設,對抓建設促發展沒有區別。幹部對於新農村建設存在模糊認識,思想上希望立竿見影、早見實效,指望兩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農村。

(三)農業生產力水平有待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不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分散、小規模的粗放經營格局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化水平不高,農業效益低下,市場競爭力不強,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四)農民增收既面臨著農業內部受資源約束,增收發展潛力不大的壓力,又面臨著農業外部就業競爭加劇的巨大壓力,提高農民、轉移農民、致富農民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五)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免徵農業稅後,農村財政“缺口”大,農業生產條件改善投入嚴重不足,硬化、綠化、美化、淨化、亮化等硬體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缺,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治理很難開展,農業抗風險能力薄弱,制約著新農村建設的程序。

(六)農村穩定工作亟待加強。隨著城市化程序的不斷加快,農村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凸現,件增多,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農村社會穩定,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任務還十分艱鉅繁重。

(七)基層組織建設仍然薄弱。隨著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村基層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一是帶領群眾致富本領不高。目前,農村幹部科技文化素質偏低,對新時期農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束手無策,發展農村經濟的能力不強,發展的路子不寬,工作方法不多,在群眾“盼富”面前力不從心。二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群眾的感情。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正常的辦公費用難以維持,因此村級組織作用發揮不夠好,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隨之減弱。四是農民的法治意識淡薄。農村法制建設相對滯後,法律在調整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益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村社會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

三、對策及建議

透過全方位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還需進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為促進河南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快速跨越發展,提出以下對策和建議:

(一)要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新形勢。要利用明白紙、標語橫幅、群眾會議等將新農村建設的意義、標準、進行全方位宣傳,在全社會營造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群眾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圍繞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要切實加強新農村建設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指導,加大政策、資金扶持力度。新農村是農民自己的家園,農民期盼什麼,需要什麼,他們最有發言權,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不能搞形式主義。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部門積極配合、村組幹部群眾主動參與”的領導機制,精心組織,周密部署,分類指導,逐步推進,真正把新農村建設抓出成效。

(三)要凸現新農村建設新亮點。要以示範村建設為主體,全力提升示範村建設的規模化、規範化、科學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規劃。按照科學規劃、合理佈局、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設、環境美化、設施配套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主體,依據這一主體分步實施,整體推進。二是要高起點建設。對於新農村建設示範點要堅持20年不落後,30年能改造的要求,對於各項配套建設力求高起點、高標準,避免重複建設和資金浪費,切實達到以點帶面、示範引導的作用,進而推動新農村建設程序的加快。

(四)要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根本是發展農村經濟,重點是增加農民收入,難點是構建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因此,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發展作為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跳出農業發展農業,跳出農村致富農民,透過工業拉動、城鎮帶動、招商推動、民營啟用等方式,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要採取“內外抓、綜合抓、重點抓”,既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把農業和農村內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級經濟開發,發展第三產業,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開闢農民就業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徑,又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著力解決好農村貧困人口等特殊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扶貧救助工作;既要立足當前採取見效快的具體措施,又要著眼長遠尋求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治本之策,建立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多途並進,多管齊下,不斷開拓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空間,不斷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五)要打造農村新經濟。建設新農村,最根本的是發展農村經濟。要著眼於壯大村級經濟實力、增加農民收入,要繼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種養殖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六)要建立農民新保障。做好學校危房改造和減免義務教育階段雜費工作,推廣農村改廁、改水,繼續抓好規範化衛生所、農村文化大院、農村敬老院建設。特別按市政府關於建設“和諧新農村幸福新農家”專案文字,建立人口計生利益導向機制,建立健全以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就業幫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補充的多元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

(七)要培養造就新農民。要以全面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和促進就業為目標,實施失地農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資訊網路和勞務輸出服務機構,開闢轉移就業“綠色通道”,全面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合理轉移,增加務工收入。

(八)要弘揚農村新風尚。要突出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和人口科技文化陣地建設。一是以文明村建設為抓手,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大力開展以遵紀守法、移風易俗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人口素質教育、婚育文明教育,推進農村人口計生工作和諧穩定發展。二是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生態文化,促進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豐富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農村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2

一、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我縣轄8鎮3鄉(其中2個朝鮮族鄉),2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48萬畝,總人口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8萬人,種植業以水稻、玉米、大豆、瓜菜、烤煙、萬壽菊為主,養殖業以生豬生產為主,養魚水面3.83萬畝。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的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堅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積極採取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等措施,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農民收入實現快速、穩步增長。據統計,XX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65元,同比增長4%;XX年為428元,同比增長6%;XX年達到488元,同比增長5.7%,特別是XX年我縣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糧食總產量實現4.2億公斤,增長5.8%,創歷史新高,農業總產值實現24.22億元,增長9.6%,畜牧業產值實現8億元,增長7%,轉移農村富裕勞動力3.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實現5358元,增長9.8%。

二、當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在農民收入連年增長的形勢下,我縣的農村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許多的問題和不足,農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差、農民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成為制約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農民增收問題。農民增收困難是當前農業和農村工作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近年來,縣政府圍繞這個中心,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農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六大主導產業。但總的看來,農民增收的形勢仍不容樂觀。由於農產品流通渠道不暢,價格低迷,農民從種植業中得到的收入不高。同時,鄉鎮企業不發達,依賴於鄉鎮企業的農民工資性收入也很少,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收入受阻。XX年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8元。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外出務工收入)達到462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30%;家庭經營性收入3406元,佔全部收入的比重為70%;財產性收入3元。人均工業收入僅有38元,佔農民收入的%;家庭經營性收入中第一產業收入為2633元,佔家庭經營收入的78%(其中種植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86.8%,牧業收入佔一產收入的2%),家庭經營性收入仍然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較大,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建立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二)結構調整問題。一是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還不夠突出,品種結構和生產佈局還沒有大的變化,農業的質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縣雖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但在調整過程中過於強調糧經結構,種養結構比例的改變,重視面積和數量的擴張,面對提高農業質量,培育品牌,忽視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對萬壽菊、烤煙等具有市場競爭能力的優質、特色農產品扶持開發不夠,形不成規模經濟。對農業結構調整的認識還不夠全面,還沒有從根本上跳出就農業調農業的小圈子,農村一、二、三產業結構仍不合理。二是農民分散種植,難以形成規模。農戶農業生產屬於以一家一戶的分散模式為主。由於生產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銷售也以自產自銷為主,形不成規模效益,從而限制了農戶收入。三是農民既是決策者,又是生產者和管理者,還是銷售者。在廣大農村,由於資訊閉塞,農民即要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又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資訊,往往無法兼顧。四是農民隨大流現象突出。農戶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獲取資訊能力弱,不能及時得到準確資訊。在產業發展之初,嫌種子或生產資料價格太貴投資大,怕技術水平跟不上,又不能確定市場銷路好壞。他們往往是在看到左鄰右舍或親戚因發展某種產業致富,而跟隨進行產業調整,一擁而上,往往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

(三)投入問題。農用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生產成本較高,抵消了“一免三補”政策使農民增加的收入,據XX年備春耕期測算,農資在去年的高價位基礎上部分品種如國產二銨雖然價格回落,但同近5年的平均價格相比,化肥價格普遍上漲xx年上漲700元,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成本25—30元,全縣農業增加投入300萬元,佔農業總投入的7%。而且糧食價格偏低,按照現在的投入水平測算,如果玉米價格在.元公斤,大豆價格在3.2元公斤,水稻價格在.5元公斤時,農民種地效益幾乎為零。

(四)鄉村債務問題。由於鄉鎮企業和村辦企業大部分停產倒閉或改制,有的給鎮村兩級經濟留下沉重的負擔,負債相當嚴重。目前,我縣23個村負債8223.9萬元,村均負債66.9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負債432.8元。每年的收入不夠還銀行利息,嚴重影響鄉鎮和村組織正常工作的開展。許多村組織在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上缺乏思路,步伐緩慢,不敢擔風險,導致集體經濟無專案,“空殼村”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另外,有許多村,看上去每年有幾萬元的收入,實際上欠銀行貸款,集體公用資金往往是負數。在這種情況下,領導班子威信自然降低,集體的凝聚力愈加弱化,“無錢辦事”問題嚴重製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

(五)農業產業化問題。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整體執行狀況較好,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目前,全縣各級農業產業化龍頭組織已發展到9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全縣加工型龍頭企業資產總額已達到548xx年的發展,基地面積也由試種時的500畝穩步增長到3萬畝,萬壽菊生產基地累計種植萬壽菊6.5萬畝,產鮮花6.5萬噸,有3000多農戶種植萬壽菊,總收入.5億元,戶均收入3.8萬元,企業繳納稅金470萬元,萬壽菊這個產業已成為雞東縣的富民產業,成為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支柱產業。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不高。龍頭企業有所發展,但發展步伐仍較緩慢,企業規模小,農產品加工不足,產品檔次低,目前,全縣省級龍頭企業僅有2戶,基地總面積4萬畝,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同其他地區相比,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帶動能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大多數龍頭企業對農產品仍停留在粗淺加工的層面上,精深加工比重很小,技術含量和科技附加值都比較低,產品缺乏競爭力,企業效益不明顯。

二是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利益聯接不緊密。農民組織化程度不高,中介組織建設滯後,產業化經營體系還未完全形成,難以適應產業化發展形勢的需要,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橋樑和紐帶作用很微弱,還沒有真正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且利益聯結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在有市場波動時難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在交易中農戶牌弱勢地位,利益得不到有效維護。而作為農民一方,也一定履行“訂單”合約,會出現產品注射高價處的違約行為。

三是扶持發展措施不力,專項資金少,貸款比較困難。國家、省專案扶持資金有所增加,但長期以來公共財政和民營資本對農業投入欠帳太多,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和投入方向分散,企業規模現狀整體落後,資金扶持力度明顯不足,農業公共服務條件仍然較差,產業化科技裝備水平落後,許多好的發展設想難以實施,缺乏有效的產前、產中、產後跟蹤服務,表現在產前對市場的預測能力弱,產中的技術服務不配套,產後的銷售服務跟不上。

(六)分散經營問題。我縣農業生產主要還是以分散的農戶家庭經營為主體,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農經濟狀態,農村土地資源按家庭人口、土地肥力、居地遠近分配給農戶,雖然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刺激了每片農地的利用,但耕地的分塊也降低了農業生產效率,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商品量少、效益低下,促成了小而全自然經濟的自發維持,其基本農業生產方式是目前農村小農經濟存在的主要原因和現實基礎。即使某個農戶家庭規劃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在土地面積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因為土地分散,其基礎設施配置和生產經營管理上的困難而不能實現其專業化和規模化。

(七)科技投入問題。農業推廣資金投入的不足和推廣體系不夠完善,制約著推廣力度,農民對現代農業高新技術接納能力差,基層推廣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影響農業新技術成果推廣轉化質量。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科技推廣整體質量的提高。此外,財政對科技投入不足,影響了好專案及先進技術的推廣。

(八)鄉村財源不足問題。一是農村稅費改革減少了村集體的收入。改革前,村集體的收入有“三提”和共同生產費,村三提是按農民上年人均純收入的2—3%徵收的,共同生產費按要求應該以小組為單位據實徵收的,基本能保證當年夠用,農村稅費改革後,取消了固定收取公積金和共同生產費的做法,村內集體生產公益事業按一事一議的方式籌資,農民生產費用“誰受益誰負擔”,徹底堵住了變相向農民攤派村級債務的口子。村“三提”中的公益金和管理費來源於兩附加和轉移支付,其中兩附加只相當於稅改前村三提的一半。因此,免徵農業稅後,原來由鄉村承擔的一些公益事業失去了財力保障,修路、修橋、植樹造林等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基本陷入停滯狀態;二是農村“一事一議”存在事難議、議難決、決難辦,籌資籌勞制度阻力大、難以施行。三是鄉鎮財源建設專案匱乏。縣政府雖然制定一系列發展鄉鎮企業的政策,但是鄉企發展速度仍然緩慢,椐統計,XX年一季度,全縣新上專案9個,已投入生產併產生利稅的鄉鎮企業7個,其他都是在建和計劃建專案。

三、加快發展我縣農村經濟的幾點建議

破解三農問題是一個大課題,大文章,發展現代農業也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根據縣情實際,應在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切入和突破。

(一)堅持走產業化之路,做大做強龍頭企業。我們必須堅持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堅定不移地走龍頭帶基地、基地聯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這是促進我縣農業再上新臺階,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稅”的必然選擇。首先核心要抓龍頭。龍頭企業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要選準龍頭。要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地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誰有實力、誰對行業牽動力大、誰的.市場路子廣,誰就當龍頭。要做實做大做強萬壽菊加工廠這一強龍;透過扶強龍、引外龍、育新龍、興小龍,形成群龍共舞的局面。二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透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資產聯結等多種形式,完善龍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防止穀賤傷農、谷漲惜售現象的發生。三要提高龍頭企業素質。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接農戶,必須具有很強的抗禦市場風險能力。要透過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完善執行機制、開拓產品市場等多種方式,努力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力、牽動力和影響力。其次重點要抓基地。要堅持不懈地抓好綠色食品基地建設,重點建設綠色水稻、生豬、萬壽菊、烤煙、蔬菜、北藥等八大基地。透過實行區域化佈局、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專業村、專業戶,為加工業提供充裕的原料;透過完善技術規程,加強監管檢測和綠標認證,狠抓規範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高綠色食品品質;透過基地建設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良性迴圈。最後關鍵要抓服務。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要闢建農副產品銷售市場,發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中介組織和經紀人的作用,搞活農產品流通。

(二)興辦農業合作社,走規模化經營之路。在農村市場經濟全面發展、農村的勞力、資金等要素按效益的原則開始配置的情況下,土地的小規模分散經營格局,直接導致農業“兼業化”趨勢的加強,給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生產帶來了相當不利的影響。一是影響農機和新科技的應用。好差搭配、戶均承包土地的做法,造成土地使用上的細碎化,加上各個農戶種植結構上的差異,致使農業機械化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也受到很大制約。有的地方甚至恢復了“人拉犁耕”的生產方式。二是不利農村二、三產業的鞏固和發展。農業兼業化,農民心掛兩頭,顧此失彼。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農業兼業化問題,既影響了農業自身專業化規模經營的程序,也不利於已發展的二、三產業向深度和廣度擴充套件。三是圍繞農業專業化、市場化、現代化大目標,尊重廣大農民的意願,打破平均承包經營小塊土地的格局,以家庭農場為主要形式,組織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實行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和機械化配套,從而大大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可謂是勢在必行。四是透過“陽光工程培訓”,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把土地集中到種田大戶手中,實現規模經營,也可以透過組建農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為股份,建立聯合體,實行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管理,統一收穫,按土地股份進行核算,這樣也可以轉移出部分勞動力,減少勞動成本,達到增收目的。

(三)打造名優品牌,堅持走品牌帶動之路。打造區域特色的農業強勢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與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國農業與新農村建設程序中不可迴避的重要論題。我縣具有自然條件和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其中象萬壽菊、蓖麻、烤煙、北藥、綠色有機水稻等等,發展勢頭良好,為發揮農業的品牌效益創立了規模優勢,像雞西仁樹水稻研究所針對普通大米滯銷,比較效益下降的形勢引進韓國稻鴨共育技術,生產有機水稻,註冊“野鷹”牌商標,有機賣到大米0元公斤,是普通大米的4倍,畝經濟效益達到653元,是常規栽培畝經濟效益2.7倍,因此,要適應市場需求,發展精品農業,提高單位效益,要加快以這些特色農產品為原材料的農產品生產以及加工產品的標準化,透過品牌建立來整合生產基地、龍頭企業和國內外市場之間的各種資源,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四)發展鄉鎮企業,堅持走專案帶動之路。鄉鎮企業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提高的最強勁動力。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展歷程證明:什麼時候鄉鎮企業發展快、效益好,什麼時候農村經濟、農民收入也就提高快。因此,發展農村經濟的首要問題應該是如何加快發展鄉鎮企業的問題。目前,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雖然走出了低谷時期,但前面所提的諸多問題十分明顯地擺在我們面前,因此,改變觀念,因勢利導地發展我縣鄉鎮企業必須引起政府部門在專案拉動戰略中的足夠重視。要按照縣委提出的“一個主攻方向、三個替代產業、三項重點建設專案”的要求,實施強鎮富村工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要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克服怕、等、靠思想,拿出抓招商引資和新上專案的幹勁和熱情,“咬定專案不放鬆”,不達目的不罷休,真正抓住時機,雷厲風行,迎頭趕上,多引、快上新專案。

一是要抓好新上專案的篩選和論證工作。雖然各鄉鎮都有一些專案,但這遠遠不夠,要跳出農業抓專案,各鄉鎮要結合實際選擇市場好、效益高、稅收大的專案,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實現資源的合理搭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努力促成專案落戶雞東。要抓住我縣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的機遇,加快組建鄉鎮企業園區,重點發展以煤炭、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鄉鎮企業。

二是要扶持好現有企業的發展。要對鄉鎮企業執行情況開展監測分析和預測預警,及時把握動態,搞好指導和服務,促進形成人人關心工業和民營、支援工業和民營,人人為工業和民營經濟作貢獻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著力抓好鄉鎮企業結構調整。繼續實施“鄉企富鄉(鎮)富村工程”,要圍繞財源建設,突出抓好龍頭企業的發展,實現上檔升級。要圍繞我縣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園區經濟、城鎮經濟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旅遊、餐飲、觀光於一體的農村第三產業,把農村和農業作為鄉鎮企業調整結構的主戰場。

(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堅持走借力發展之路。招商引資是我縣經濟工作的主旋律、總抓手,是重中之重。抓了招商引資,就是抓了專案。近幾年國家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這塊的潛力很大,我們要把這些政策學透、用足,要充分利用我縣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載體優勢和縣位優勢,進一步轉變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點,抓住大批南方客戶急於到北方尋求投資的有利時機,積極走出去、請進來,吸引更多的外商來我縣投資辦廠興建實業。要加快萬壽菊色素加工廠的建設進度,在完成“三通一平”的基礎上,年內完成土建並安裝裝置,力爭XX年9月投產。

(六)增加農業投入,堅持走科技興農之路。縣級財政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在糧食、經濟作物、畜牧、林業、水產等方面選擇一些花錢少,見效快,收益大的專案,如優良品種、栽培技術、科學施肥、合理用水、防治病蟲、培肥土壤、作物佈局等,大力加以推廣。如農委爭取國家測土配方施肥資金00萬元,建立土壤測試中心,免費為農戶測土配方,從根本上解決幾十年來的盲目施肥問題,減少化肥使用量0%—5%,增產8-2%,全縣推廣60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00多萬元,今年我縣水稻超早育苗技術面積落實2萬畝,此技術畝常規增產xx年需經費20萬元,除了人員工資以及有限的人頭經費外,有的專業人員下鄉指導農業生產連路費都報銷不了。由於事業經費無著落,知識更新的培訓工作無法正常進行,致使技術推廣人員知識老化,技術與服務需求脫節。主要表現在:農民急需優質高效農產品生產技術、具有當地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技術、農產品儲藏和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園藝及其他經濟作物的培育和管理技術,而技術人員知之甚少,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實效和在農民心目中的威信。因此要加大政府投入,提供必要的試驗、推廣經費,加快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新技術的應用。

總之,農業做為天生的弱質產業,面臨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發展農村經濟,必須走遵循突出特色、優質高效的原則,走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的發展之路,在促進農業基礎建設方面,要從資金技術上予以扶持,同時加強社會化服務工作,合理調節基地與龍頭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在種植業結構調整方面,對我縣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結構進行“優增劣減”的調整,在鞏固提高龍頭企業方面,重點抓糧食、飼料加工業,畜禽產品等龍頭企業建設,從而確保我縣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