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選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精選3篇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1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是美國富蘭克林柯維公司創始人史蒂芬·柯維博士著的,據稱,“在美國,此書影響力近次於《聖經》。”
沒有閱讀的時候,以為這無非是一本勵志類書籍,等到讀起來,卻知道它所論述的涉及每個人的事業、婚姻、家庭、生活、教育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對如何搞好合作與溝通、提高幸福指數和成功的機率而最終達到“高效能”做了具體而又深刻的論述。
事實上,正如作者所說,“人們是如此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為了生計或實現自己的某種理想和願望(或者是達到某種慾望),現代的人們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可是,如果你細心觀察一下身邊的人,其實,他們的工作效能是不同的。
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景——良好的人際關係、出色的工作業績、不菲的勞動收入、美滿的婚姻、和諧的家庭。然而,這些願景不會降臨到每個人的頭上。人們總是心懷憧憬而又必須面對現實。那麼,有沒有一劑良方使渴望這些美好願景的人們做得更好一點?答案就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裡。
書中推薦的七個習慣是:
1、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2、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3、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4、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5、知彼解己——移情溝通的原則
6、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7、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逐條對照上面所列出的七個習慣,我們做到了幾條呢?恐怕在第一條“積極主動”方面就會有很多人沒有做到。尤其是作為一名員工的角色,你做到積極主動了嗎?“太多人只是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事實上,好工作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近年來,一些管理層人士經常講“職業倦怠”,可見,消極被動是廣為存在的。
所謂“以終為始”,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這樣不但可以對目前處境瞭如指掌,而且不至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誤入歧途,白費功夫。”而“要事第一”的原則,卻是指集中精力於當急的要務,排除次要事務的羈絆,即“別讓瑣務牽著鼻子走。”我們做得如何?
說到了“雙贏思維”,可能我們做得更不好了。對於這一點,我們是喊聲震天高,而在內心卻只想自己贏。“知彼解己”重點強調“移情溝通”。所謂“移情溝通”是指以理解為目的的聆聽,要求“聽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理解他們的思維模式和感受。”這對於我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長和合格的教師大有裨益。
最後兩點是“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其中,“統合綜效”是講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例如,疊放在一起的.兩塊木片所能承受的重量大於疊放前分別承受的重量之和。我們做教師的善於敞開胸懷,博採眾議,善於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智慧都在這個範疇。“不斷更新”比較容易理解,但是人們卻往往熱衷於躺在祖宗留下來的床上悠閒地睡眠,不願意開啟自己大腦創新的大門。
渴望美好,並追求卓越的人們,讀一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會像我一樣受益匪淺。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2
前幾日閱讀了大名鼎鼎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作者是史蒂芬·柯維。本書看似平淡無奇,但讀完之後,我由衷欽佩作者的遠見卓識。藉著讀書筆記,首先整理下本書的知識框架。
本書框架:
一個普遍規律,個人成長的規律:依靠—獨立—互賴。這個普遍規律引出了本書的兩個重要章節,個人成功領域的成功,從依靠走向獨立,與之對應的前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公眾領域的成功,從獨立走向互賴,對應著中間三個習慣: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
習慣的定義:
將習慣定義為“知識”、“技巧”與“意願”三者的混合體。俗話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
高效能人士的定義:
書中並沒有明確定義何為高效能人士,我們普遍理解的是大家認為的在事業、家庭、生活中取得普遍成功的人士。
書中提到“要提高自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潛力,務必從改變自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對事物的認知方法以及對競爭環境的理解入手,也就是提高自身的素質,同時輔助一些必要和實用的有效方法。”這是非常深刻而又見地的理解。
解決問題不僅僅要在術的層面想辦法,還要回到道的層面,從價值觀和方法論上去思考,以及從瞭解周圍環境入手,綜合一句話就是提高自身素質。
這七個習慣是一個整體,是“積極主動”的態度、“以終為始”的願景、“要事第一”的把握、“雙贏思維”的互賴、“知彼解已”的溝通、“綜合綜效”的合作和“不斷更新”的創造,它們相輔相成,不管是領導還是職工養成良好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它甚至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得失。
積極主動,就是對待生活、工作都要勤懇主動,勇挑重擔,高效能人士為自我行為以及一生所做的選取負責,他們效力於實現有潛力控制的事情而不是被動的憂慮,那些沒法控制或難以控制的事情,他們透過努力提升效能,從而擴充套件自我的影響範圍。
要事第一就是自我管理的原則,也是作為管理者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原則。在有限的精力下要時刻明白要事第一,這也是二八定律的一個現實應用。它把最重要的事放在第一位,由領導決定什麼是最重要的,再靠自制力來掌握重點,時刻把我們的重點放在第一位,以免被偏見、情緒或衝動所左右,從這個好處上說,自我管理的實質就是自律和條理,是對計劃的實施。
總結一下,所謂道理都是相通的,中西方都是一致的,這七個習慣中的前三個: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是從價值觀和工作觀入手,講述自我驅動,自我管理,自我領導,相當於儒家講的修身;七個習慣中的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從理念、溝通、合作等層面講述處世之道,相當於儒家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當然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相當於道家的應物變化思想,強調我們要隨著環境的變化不斷適應,唯有變化是唯一不變的真理。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3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型別的書。這本書以作為美國公司員工、政府機關公職人員、軍隊官兵裝備書而出名,中國青年出版社甚至將這本書稱為“在美國影響力經次於《聖經》”。我認為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為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己思維的理解。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為了成功而改變自己的外表。比如說,很多課程就教那些領導者如何微笑、如何著裝、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等等。這樣的個人魅力卻也是表面的,因為他依靠欺騙和玩弄。柯維告訴我們這樣的表面的行為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著裝更能說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注重。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為中心才可以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原則指引著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著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比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為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麼效率也許就會變低。
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了付出才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為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為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己建立了一些我認為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比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己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比如在我們學校,我們經常會聽到“我現在的成績就是全是因為我的老師太差了”之類的抱怨,但是其實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所以同樣的老師會有不同成績的學生。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去怪我們的環境,並以此把指責從自己轉換到了環境,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才是我們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這讓我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並讓我更容易地總結我失敗的原因。
雖然我對這些複雜地概念的理解仍然是很初步的,但是這本書對我的正面影響已經是是十分巨大的,因為它讓我更容易地做出正確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