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淺論當代音樂教學正規化的轉向

淺論當代音樂教學正規化的轉向

音樂教學需要遵循特定的教學正規化,“技術理性”主導下的音樂教學強調“雙基”的學習和音樂教學的程式化模式。隨著當今國際音樂教育的文化轉向,作為文化理解的音樂教育已成為當前我國音樂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強調音樂中的文化和用文化的聲音去歌唱,即便是學習音樂知識也強調從文化層面進行理解。“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已被越來越多的音樂教育者所吸收、運用,這極大地推動了音樂教育的發展,並給音樂教學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技術理性;文化理解;音樂教學正規化

音樂教學需要遵循一定的教學正規化,即特定時期教育實踐者所擁有的占主導地位的教學理論、教學信念、教學思想、教學行為,以及被普遍承認和應用的教學模式。隨著當今國際音樂教育的文化轉向,音樂教學正規化也逐漸由“技術理性”向“文化理解”轉型,且逐漸被一線音樂教師接受。

一、“技術理性”音樂教學正規化及其困境

2005~2006年,我所在的單位承辦了江蘇省蘇北地區高中音樂新課程培訓工作,培訓中,我為教師們做了關於多元文化和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的講座,我發現,很多教師對音樂教育理論非常漠視,他們需要一個能夠解決所有課堂教學問題的方法,即“魚”而非“漁”,他們感興趣的是“課例”,關注上課的“技術”而不是上好課的“理念”。我曾經觀摩過很多中小學音樂課,每次觀摩後都發現教學模式的程式化較為嚴重。即便是當下的'音樂優質課,抑或是高校師範生教學基本功比賽的說課或模擬授課,都大量存在“程式化”的現象。記得上大學的時候,音樂教育學的任課教師就要求我們掌握中小學歌唱、器樂、欣賞等領域的基本教學程式,甚至每個教學環節的時間都要在教案中體現出來,當時筆者天真地認為只要掌握了這些“套路”,就能夠應付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切問題,這種教學正規化,我們可稱之為追求“技術理性”的教學正規化。

追求“技術理性”的音樂教學正規化首先強調的是學生技術層面的學習,即“雙基”訓練。如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將歌唱重難點中的節奏、旋律等進行反覆枯燥的講解、訓練,這種訓練認為,培養學生對音高、音強、音色,以及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力度、速度、調式等方面的辨別能力才是音樂學習。這種追求技術的教學拋棄了音樂中的文化及其蘊含的生活世界。將音符作為獨立於人存在的客觀物件進行認知,會導致音樂文化理解的缺失。

追求“技術理性”的音樂教學正規化關注的是音樂教學的程式化模式,如歌唱教學通常遵循著發聲練習、教唱新歌曲譜、學唱歌曲、創造性表演等程式,基本要求是使學生學會正確地、有感情地歌唱,逐步提高歌唱技巧,增強歌唱表現能力。這種教學正規化對於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的確有幫助,但是,若音樂教師在這個教學正規化中不能進行創造性的教學,那麼,@種音樂教學正規化將會永遠定格在陳舊的套路上。在現實的音樂教學中,這種現象極為普遍,教師們在觀看優質課或獲獎的公開課時都熱衷於模仿或複製,而不思考這些教學背後的教育理念,以及自己如何進行創造性的轉換。音樂教學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有著不同的情境和物件,教學應靈活多變。最為重要的是,任何教學背後都蘊含著特定的教學思想,教學就是在這個思想引導下的實踐。

二、當代音樂教育的文化轉向

北京師範大學石中英教授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一書說,當代的知識正經歷著第三次轉型(古代知識型、現代知識型、後現代知識型),現代科學知識型正轉向後現代文化知識型,即從現代知識的客觀性、普遍性、價值中立性轉向後現代的文化性、境域性、價值性。現代知識型強調知識的客觀性、普遍性,以此反觀我們的音樂教育,我們學習的音樂知識、我們的音樂教學觀難道不正是在追求客觀性和普遍性嗎?而對於音樂知識背後的文化我們知道多少呢?為什麼西方書面記譜能夠成為中國音樂教育的圭臬呢?為什麼一定要將鋼琴作為音樂教學的基本教具呢?……當我瞭解了後現代文化知識觀後,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即音樂與音樂教育是一種文化,任何音樂的理解都必須根植於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中。任何音樂知識、音樂教學論本質上都不是價值中立、文化無涉的,它是一種價值建構和意義闡釋。任何音樂知識和音樂教育的理念都依託於它所處的文化語境,離開了特定的文化語境,我們很難理解音樂教育的概念。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實現音樂教育的文化轉向,我們才能突破“西方音樂中心論”的藩籬,真正認識音樂與音樂教育的文化屬性,真正從文化中理解音樂和音樂教育。

當前,作為文化理解的音樂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和我國音樂教育的重要理念。“音樂是一種文化現象”“普遍有效的音樂評價標準是不存在的”“所有的音樂體系都是有價值的,都值得學習、理解和欣賞。”“當音樂被置於社會的和文化的背景中並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才能獲得最佳的理解。”這些都是對音樂作為文化理解的闡釋。

三、作為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

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進行教學並非易事,它很容易陷入“音樂拼貼文化”的誤區。因此,“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若要在中小學音樂課堂“生根發芽”,一線音樂教師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智慧。拜讀和觀看了江蘇省音樂特級教師黃美華的文章及教學影片後,感觸很深。黃老師所踐行的“文化語境中的音樂教學”“引導兒童關注音樂中的文化”“用文化把音樂課堂撐起來”“追求有文化品位的音樂課堂”等教學實踐,實際上就是在構建“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其中,有三點最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從音樂中的文化入手,而又不失音樂性。從音樂中的文化入手而又不失“音樂性”,是作為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的難點。黃老師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研究、踐行著追求文化品位的音樂教學,她從教材入手,整合課程資源,探究音樂作品中的文化意蘊,如教授歌曲《阿西里西》時,她讓學生扮演彝族孩子對著山頭的小夥伴歌唱,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彝族與“高山”關聯的地域文化。還有小學音樂“主題性文化情境課程”,引導學生透過“音樂”去認識、理解世界與自我。

第二,發掘音樂中的文化,引導學生用文化的聲音去歌唱。在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中,發掘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同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給學生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知、理解文化是音樂教學的難點。在《阿嘍嘍》的教學中,教師將音樂知識與音樂文化透過生活情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音樂、體驗文化,進而理解和表現音樂。

第三,將音樂知識融入文化中,用文化去理解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學習很容易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術訓練。我在觀摩優質音樂課時發現,對於教學中的重難點,教師總是在不斷的“刺激―反應”中讓學生掌握節奏、旋律、歌詞等內容,學生雖然掌握了,但這些客觀存在的知識與學生的經驗、生活、文化卻發生了分離。用後現代知識型的觀點看,知識存在於特定的文化中,知識學習必須從其賴以存在的文化入手。這種理念同樣適用於音樂知識教學,將音樂知識融入文化中可以讓學生有效地理解音樂、實踐音樂。

觀念決定行為,從“技術理性”到“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轉型實際上就是一種音樂教育觀念的轉型。這種轉型需要音樂教師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並在教學中運用相關教育思想。沒有思想的音樂教學永遠都是迷途的羔羊。“技術理性”的音樂教學正規化無法適應後工業時代音樂教育的拷問,它割裂了音樂與人的生活世界以及音樂與文化之間的內在聯絡,從“技術理性”轉向“文化理解”是當今國際音樂教育及中國音樂教育教學正規化的應然走向。我們盼望著“文化理解”的音樂教學正規化在中國的基礎音樂教育實踐中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