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聲學的發展歷史過程

聲學的發展歷史過程

聲音是人類最早研究的物理現象之一。世界上最早的聲學研究工作主要在音樂方面。《呂氏春秋》記載,黃帝令伶倫取竹作律,增損長短成十二律;伏羲作琴,三分損益成十三音。三分損益法就是把管(笛、簫)加長三分之一或減短三分之一,這樣聽起來都很和諧,這是最早的聲學定律。傳說在古希臘時代,畢達哥拉斯也提出了相似的自然律,只不過是用弦作基礎。

古代對聲本質的認識與今天的聲學理論很接近。在東西方,都認為聲音是由物體運動產生的,在空氣中以某種方式傳到人耳,引起人的聽覺。對聲學的系統研究是從17世紀初伽利略研究單擺週期和物體振動開始的。從那時起直到19世紀,幾乎同時代所有傑出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都對研究物體的振動和聲的產生原理作過貢獻。

聲的.傳播問題很早就受到了注意,早在2000年前,中國和西方就都有人把聲的傳播與水面波紋相類比。1635年就有人用遠地槍聲測聲速,以後方法又不斷改進。1738年,巴黎科學院的科學家利用炮聲進行測量,得到0℃時空氣聲速為332m/s。1827年瑞士物理學家丹尼爾和法國數學家斯特姆在日內瓦湖進行實驗,得到聲在水中的傳播速度是1435m/s,這在當時“聲學儀器”只有停表和人耳的情況下,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人耳能聽到的最低聲強約為10-12W/m2,在1000Hz時相應的空氣質點振動位移約是10-11m,可見人耳對聲的接收本領確實驚人。19世紀中就有不少人耳解剖的工作和對人耳功能的探討,1843年發現著名的電路定律的歐姆提出,人耳可把複雜的聲音分解成諧波分量,並按分音大小判斷音色的理論。在歐姆聲學理論的啟發下,人們開展了聽覺的聲學研究(以後稱為生理聲學和心理聲學),並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其中最有名的是亥姆霍茲的《音的感知》。至今完整的聽覺理論還未能形成,目前人們對聲刺激透過聽覺器官、神經系統到達大腦皮層的過程有所瞭解,但這過程以後大腦皮層如何進行分析、處理、判斷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在語言和聽覺範圍內,理論的研究已導致了很多醫療裝置的產生,如裝在耳道內的助聽器、人工喉、語言合成器、人工耳蝸等。

在封閉空間(如房間、教室、禮堂、劇院等)裡面聽語言、音樂,效果有的很好,有的很不好,這引起今天所謂建築聲學或室內音質的研究。但直到1900年賽賓得到他的混響公式,才使建築聲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1877年,瑞利()出版了兩卷《聲學原理》,書中集19世紀及以前兩三百年的大量聲學研究成果之大成,開創了現代聲學的先河。至今,特別是在理論分析工作中,還常引用這兩卷鉅著。他開始討論的電話理論,目前已發展為電聲學。

20世紀,由於電子學的發展,使用電聲換能器和電子儀器裝置,可以產生接收和利用任何頻率、任何波形、幾乎任何強度的聲波,已使聲學研究的範圍遠非昔日可比。現代聲學中最初發展的分支就是建築聲學和電聲學以及相應的電聲測量。以後,隨著頻率範圍的擴充套件,又發展了超聲學和次聲學;由於手段的改善,進一步研究聽覺,發展了生理聲學和心理聲學;由於對語言和通訊廣播的研究,發展了語言聲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開始把超聲廣泛地用到水下探測,促使水聲學得到很大的發展。20世紀初以來,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世界由於工業、交通等事業的巨大發展,出現了噪聲環境汙染問題,而促進了噪聲、噪聲控制、機械振動和衝擊研究的發展。高速大功率機械應用日益廣泛,非線性聲學受到普遍重視。此外還有音樂聲學、生物聲學。多個分支學科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完整的現代聲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