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探索

關於資訊科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探索

資訊科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實踐探索

摘要:在網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可為新型教學結構的建立提供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本文在建構主義的指導下,把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作為創設情境和激發興趣的工具,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學習,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關鍵詞:資訊科技

課程整合

建構主義理論

一、關於“資訊科技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教學模式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起點,是當前我國教育部門正在著力建設的一種新型的課程形態。整合(integeration)即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發揮最大效益。課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學系統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機聯絡、成為整體的過程。教育部“關於在中小學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通知”中指出: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要求廣大教師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資訊科技手段並把資訊科技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積極探索資訊科技教育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中小學教學方式的根本性改革。

將資訊科技課程與小學語文教學相整合,就是以小學語文知識的學習作為載體,把資訊科技作為工具和手段滲透到語文教學中,使學生在掌握資訊科技的同時,培養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在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資訊科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最佳化作用。

建構主義理論表明: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習者要獲得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人際間的協作活動,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因此,建構主要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把“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作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的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探究性和首創精神。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資訊科技,作為新型的電教媒體,大量湧進課堂,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為學生主動建構資訊意義提供了最理想的學習環境。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絡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能利用自己所有認知結構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利用計算機技術的廣播功能和遊戲功能,根據小學生愛美、喜新、好奇、求趣的特點在學生終端進行圖象、動畫、影片、聲音等資訊傳播,勾劃出圖文並茂的情境,豐富學生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產生強烈的求知和閱讀慾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例如,在教學《雪被子》一課時,在計算機房上課時先播放計算機課件中的影片,再現我國北方冬天的景象,把學生帶入了北方,使學生知道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真正使學生了解在大雪紛飛的歲月,大地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而下面的麥苗卻暖烘烘的,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透過情境的引導,使南方很少經歷過嚴寒冬天的學生明確地看到了北方冬天的情景,在頭腦中建構出一幅清晰、美麗的畫面。

(二)人機互動,自主發展

人機互動是計算機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互動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新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互動方式,而且可以立刻反饋。這種互動性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充分體現主體作用。現代認知理論的觀點認為,人的認識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給予的,而是外部刺激與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必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獲得有效的認知。在計算機的互動環境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興趣和水平選擇時間、內容、進度和學習途徑,從而使學習對他們來說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自主發展。如進行《中華名山》的教學時,由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加上學習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就可利用人機互動式教學。(1)藉助圖文並茂的電子讀物遊名山,重點選擇一份學習內容閱讀、提問。(2)調閱與該學習內容有關的各種資料,理解重點詞句,自我釋疑。(3)組織學生探討有關問題。(4)完成對該座名山特點、名勝古蹟、文人讚譽等方面的摘錄,輸入電腦。(5)學有餘力的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從內容的選擇到效果的檢查都可以按照個別化方式進行,因此既可以增大每位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又可以充分發揮每位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體現了主體教育的思想。

當然,學生的自主性應體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讀書時,可按自己的習慣和速度進行;自學時,可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練習時,可根據自己的水平選擇合適的題目等等。

(三)主動探究,協作學習

學習者與周圍環境的交換作用,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即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關鍵的作用。這是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傳統CAI只強調個別化教學,但隨著認知學習理論研究的發展,人們發現只強調個別化是不夠的,在學習高階認知能力的場合(例如對疑難問題求解或是對複雜問題進行分析),採用協作式學習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協作學習中,學生透過討論、交流、透過不同觀點的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內化。

如《雪被子》全文學習時,先讓學生自由閱讀全文,將不懂的問題輸入計算機,這對以後主動進行意義建構培育了動機。這時,在網路上老師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的不同層次的問題,然後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對於較簡單的問題,可以指導學生透過“資料庫”來解決;對於一些貫穿全文,能夠體現重、難點的問題,則利用網路技術傳播到其他學生的機上,分小組組織辯論,彼此交換意見,讓學生個體的思維與智慧被整個群體所共享。

誠然,網路式的教育技術為學生的協作提供了可能。而教師在學生協作學習的過程中要儘可能應用網路技術強化監控、調節、促進的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網路的群組管理功能,將學生依實際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協作;利用監看監聽功能,可對每位學生所觀看的材料、聆聽的聲音和學生說話的內容進行監聽和監視,以便及時獲得反饋資訊,為進行有效,講評創造條件;利用廣播功能和學生終端,可向全體學生提高典型個案,

採用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的形式實時講評,及時修改。從而大面積、多層次、多形式地組織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揮學生認知主體的作用。

(四)發展資訊能力,進行知識遷移

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具有現代化的素質修養,具有發現、提取、分析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現代社會所必需的收集處理資訊資料,發現和提出問題等都應成為我們教學中應該培養的目標。同時這也是21世紀語文教學改革的新理念:即透過語文教學和資訊科技的整合,使學生能運用語文能力和資訊科技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發展資訊能力。在運用計算機軟體教學時,不僅可以讓學生進入資訊科技創設的學習環境,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更能積極引導學生超越課本、軟體提供的資料,從事學習活動。如教學《中華名山》,在利用虛擬網路閱讀描寫喜馬拉雅、泰山、井岡山等的文章後,還應激勵學生到課外這一更廣闊的天地去查閱有關中華名山乃至世界錦繡河山的篇章。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取資訊的能力,而且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鞏固和遷移,使學生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閱讀者。

與此同時,由於學生從小就有機會在INTERNET這樣的資訊海洋中自由地翱翔、探索,並對所獲取的大量資訊進行分析、評價、優選和進一步的加工,然後再根據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將得到關於資訊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學習與鍛鍊,從而能較快地成長為既有高度創新精神、又有很強資訊能力的符號21世紀需求的新型人才。

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應用網路進行教學必將成為一種趨勢。隨著創新教育改革的發展,研究性學習的興起,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被廣泛認同。這還有待於我們緊跟資訊時代的步伐,加速資訊科技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探索小學語文教學現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