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的啟示》評課分析
《釣魚的啟示》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文章,作者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講述了從釣魚到放魚,最後寫34年後的啟示。文章用烘托的手法,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則的好爸爸形象,引導學生懂得,自覺是一個好公民應有的修養。文章大量細緻入微的心理活動描寫,是本文在表達上的一個特點,也是理解課文重、難點的切入口。
我聽了王老師的課,覺得有這些地方值得我學習:
1、匯入
課前,王老師讓學生背誦范仲淹的《江上漁者》。教師以古詩匯入,把中國的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的文學作品透過“鱸魚”聯絡在一起。既讓學生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對文字的親切感,來近了與文字的距離,對理解文字作了一個很好的緩衝處理。
2、抓心理變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課是一篇比較深奧的課文。雖然寫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的。王老師在處理文字時,以“我”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讓學生找“我”不肯放魚的句子,接著思考“我”為什麼不肯放魚,嘗試引導學生透過對關鍵詞句的學習,深刻感受“我”釣到大魚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心痛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後,“我”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而使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從故事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層層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透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另外,王老師又以父親的態度線索為輔線進行教學,想讓孩子透過對“父親”心裡的猶豫,到最後堅定的語氣這一過程的.瞭解,加深學生的認識——規矩,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3、抓重點詞句,反覆品讀悟理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那就會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朗讀的情感。在體會“我”放掉大魚的情感時,王老師讓學生反覆朗讀“我”說的話,如:“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麼大的魚了!”一邊讀,一邊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內心的不捨以及不捨的原因。然後,王老師又提出相應的更高層次的朗讀要求,由淺及深,一步步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加深內化。王老師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覆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4、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體會道理
王老師很注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嘗試文中的各個如在教學“我”捨不得放掉大魚,哀求父親時,引導學生想象:我乞求的目光彷彿在對父親說: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後有揣摩父親此時的心理活動: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後把目光轉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裡去。”
透過這樣的方式,王老師讓學生在讀中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