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於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領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及其在科學上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學法導引

默讀全文,用圈點批註的方法,完成課後練習一。藉此題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的論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課前導學

1、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於密執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後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J/ψ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現階段。因此於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重點詞語

(1)生字:肇(zhào)埋沒(mo)彷徨(páng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清談: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於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課堂導學

1、“格物致知”在《大學》裡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教育裡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麼?

2、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麼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

3、歸納課文的`中心論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

課後回顧

這篇文章論述問題的現實意義。

眾所周知,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因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哪一天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並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絡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闢地闡明瞭中國學生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高屋建瓴,一針見血,語重心長,對我國學生不啻是當頭棒喝,每個人都由此終身受益。

資料補充

如何找出中心論點:

(1)從定義入手:

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論點不同於論題。論題是所論述的話題,而論點是明確的判斷,在形式上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論點不能是疑問句或是一個短語,不能使用比喻。例如《敬業與樂業》一文“敬業與樂業”只是論題,而論點是:“敬業樂業”四個字,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這是一個明確的判斷。

(2)從位置入手:

議論文中論點的提出,比較常見的情形是在文章的開頭,也有的在篇末或文章中間提出,也有的文章標題就是論點。

(3)從論據入手:

看看論據證明的是文中的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