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多媒體深入課堂,實施素質教論文

多媒體深入課堂,實施素質教論文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推廣,多媒體技術已經慢慢普及。教學由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課堂教學走向“螢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這都離不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資訊科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目前,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多媒體輔助教學已融入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中,它以語言、文字、動畫演示、影片訊號和聲音等新穎獨特的方式給廣大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模式。

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必須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與時間,讓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不斷增強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然而,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要求每個學生都在40分鐘內都精力集中難度較大,而多媒體計算機走進課堂教學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的辦法,它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掌握知識,為學生的學習補充必要的、廣闊的資訊資源都起到了人為不可代替的作用,也是新世紀資訊時代的必然趨向。

“ 班班通”在我們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與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比,有了“班班通”的小學數學教學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的效率。 老師利用“班班通”,採用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了“班班通”後,多媒體教學成了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許多老師都喜歡採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是智力發展的催化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強烈的興趣,就會激發他的學習願望和學習動機,就會全神貫注,並感覺樂在其中。多媒體透過影象變化、色彩的多樣化以及聲音配合等效果,充分發揮其直觀、形象、新穎的優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增強上課的課堂效果。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年 月 日》第一課時時,生活中學生對這些知識有一些接觸,但是沒有系統的認識,本次新課涉及的內容較多,我透過“班班通”在網上參考了一些優秀的教學設計,並結合自己的教案和學生的實際,製作了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上課時,我首先顯示了一張彩色一月份的日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問“一年有幾個月?”學生在生活中對此有體驗,都能回答出一年有十二個月。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又是30天?”

對這樣總結性的問題,學生回答起來有點難度,我出示了2012年12個月的日曆圖片,讓學生觀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透過觀察得出結果比較快,很積極的舉手回答了問題,我根據學生的回答給相同的月份塗上了相同的顏色,學生看到這樣的變化覺得很神奇,進一步抓住了他們的上課注意力,我再總結,學生能知道31天的月份叫大月,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並歸納成文字形式在課件中表現,讓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在教學比較特殊的二月時,我先讓白菜博士提了一個問題“二月有多少天呢?”學生這時就有不同的答案了,有的'說28天,有的說29天,學生髮表完意見後,我不做說明,而是給他們出示了一張1991年到2014年每年二月份的天數的圖,學生自己觀察、判斷回答的對錯並同桌討論自己的發現,學生透過仔細的觀察得出以下結論:

1、28天的年份多,29天的年份少;

2、每四年有一年的二月份是29天;

3、二月份是29天的年份都是偶數。

根據他們的結論,我稍作說明學生知道了二月份有29天的年份叫閏年,而且這些年份除以4沒有餘數,由此學生得出了一個結論:除以4沒有餘數的年份就是閏年。學生掌握了閏年的知識後,我在PPT上出示幾個年份讓學生判斷哪些年份是閏年,學生計算得出答案後,我又請了同學在電子黑板上演示計算過程。在後面提問“一年有多少天?”時,學生的答案就比較合理,他們說出了“平年有365天,閏年則有366天”。最後我出示了記憶年、月、日的歌訣記憶法,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記憶方法,很快就記住了年月日。本節課有效的利用了網路教育資源,增加了課堂容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主動探索新知識,取得了非常好的課堂效果。

又如在教學二年級除法分一分這一課時,《分桃子》時,學生在此之前學習了加、減、乘法的豎式計算,沒有接觸過除法的豎式計算,而除法的豎式計算和之前學習過的三種豎式計算都不同,學生在接受並應用新知識有點困難,如果不能有效的抓住學生的上課注意力及提高他們學習新知識的興趣,這一次新課就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我在上課之前,在上查詢了一些關於除法豎式計算的小故事。上課時,我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小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朝三暮四”,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抓住了他們的注意力,然後再講課本上的新課,這樣他們接受新知識的時間大大縮短了,很快就掌握了除法豎式計算的方法,在最後的計算比賽的環節裡,學生們更是熱情高漲,積極比賽,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計算速度,取得了非常好的課堂效果。

在計算機輔助教學環境下,教學資訊的呈現是豐富的,面對如此眾多的資訊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例如:“教學比大小、比高矮、比輕重”一課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動物樂園一角中大象、小猴、小狗三隻動物玩耍的情景,讓學生仔細觀察後,用比一比的方法說一說三隻動物外形比較的結果。由於創設的情景富有趣味,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有的學生運用直覺思維判斷出“大象的身體比小猴大,小猴的身體比大象小;大象比小狗大,小狗比大象小”。有的說:“大象比小猴高,小猴比大象矮;小狗比小猴高,小猴比小狗矮。”還有的說:“大象比小猴重,小猴比大象輕;大象比小狗重,小狗比大象輕;小狗比小猴重,小猴比小狗輕。”於此同時,有些學生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認為,小猴與小狗的身高看上去差不多,我們應該讓它們站在一樣平的地方,背靠背地比高矮。還有的提出小狗和小猴誰重誰輕我們不能確定,應該用秤稱一稱。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案,老師充分運用媒體,動態地讓小猴與小狗按學生說的方案進行比高矮,從而得到“小猴和小狗一樣高”的結論。至於輕重問題由於動物樂園中沒有秤,無法比較,怎麼辦呢?隨後在老師的引導下透過學生對情景的觀察討論,發現利用動物樂園中的蹺蹺板可以比出這兩隻小動物的輕重。於是老師再次運用媒體創設兩隻動物蹺蹺板的情景,讓學生根據演示結果,說出誰和誰比,誰比誰重(輕)的結論。學生在生動的畫面、形象的演示、愉快而有趣的情景觀察中,不僅學到了比較物體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而且在親歷探究過程中,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尋求解決比高矮、比輕重這一問題的途徑。教師則是這一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則在成功的歡樂中產生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進一步產生探究的興趣和動力。

這裡可以看出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能夠成功地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多媒體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色兼備,所以恰當地加以運用,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作用,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此時教師無需更多言語,只需藉助多媒體,便無聲地傳遞了教學資訊,將教學內容清晰、形象、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班班通”的作用很大,我們老師告別了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單一教學模式,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和內容,學生的學習積極也容易調動起來。同時我們老師也有機會得到優秀的教育資源,學習優秀教師的經驗,努力提升自己,把多媒體教學充分應用到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