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高管集體離職360度全解析
萬科很受傷嗎?
2011年1月29日,萬科公告稱:因選擇個人創業道路,日前萬科執行副總裁徐洪舸向董事會遞交了辭職申請。與徐一起離開的,還有萬科副總裁肖楠,以及二人的十來位老部下,其中包括萬科酒店公司總經理聞平洋、萬科西安公司副總經理章曉任等重要人物。
作為萬科的4號人物,徐洪舸1994年加入萬科,堪稱萬科老將,17年苦心經營,將企業帶上千億規模,緣何此時偏要辭別?高管團隊離職,為什麼偏偏發生在以規範著稱的萬科?這與王石與鬱亮的交接班,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絡?高管離職,該如何做出跳槽還是創業的選擇?該獨自離開還是團隊出走?作為中層管理人員,又是否應該追隨離職的上級呢?
從萬科組織建設的角度看,萬科的企業管理在地產業最早建立了體系化,是行業內學習的榜樣。所以,此次高管的離職並不會給企業帶來多大沖擊。
為何偏會是萬科?
但既然如此,為什麼偏是萬科發生這種非常態震盪呢?我們不妨從萬科企業文化上進一步分析。
萬科文化強調穩定,強調體系化。在地產界,萬科雖然前前後後也離開了不少人,但隊伍在整體上是最穩定的。然而穩定也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權力核心進行更替時,往往會引發中國式震盪,即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劇變。凡是講究穩定、追求家文化理念的組織,權力更替時一定是腥風血雨。
任何一種組織文化都有他的利弊。而權力更替,對於追求穩定、追求企業是我的家這樣東方文化特色的組織來說,是致命的衝擊。因為高管及員工從心理上是不能接受權力核心更替的。相反,對於樂於階段性用人理念的組織文化,追求的就是變動,平常就持續不斷地更替高管,使組織成員對變動習以為常,留下來的成員都學會了權力變化中的生存法則,因此當權力核心發生更大的更替時,對組織的衝擊反而小。
但萬科,屬於前者。
為何萬科必須換將?
規模壓力,人才大換血
萬科的發展歷程,就是人才持續不斷的引進過程。其成功,就得益於人才持續引進。2000年,萬科開始持續性、大規模地從中海地產挖走骨幹,號稱“海盜行動”。2001-2002年,萬科一下引進了50~60位高管人才。萬科20多個一線公司的第一負責人中,一度有1/3左右源於“海盜行動”。這次行動奠定了萬科在全國全面鋪開的人才基礎,也使萬科銷售額跨越了百億規模的門檻2005年萬科銷售達到了105億,2007年萬科銷售額突破500億。於是萬科又開始了“千里馬計劃”,醞釀2008年跨越千億門檻。結果不巧全球經濟危機來臨,使跨越千億的計劃推遲了兩年,於2010年終於實現,銷售額達 1100億。為什麼要制定“千里馬計劃”呢?萬科人是這樣闡述的:“企業越千億後,必須要有千億操盤經驗的人來做。”而2008年年初,放眼全球地產行業,還沒有年銷售額過千億的企業。所以,在獵取人才的行動中,凡是做過地產行業的人萬科一概不要,而一定是從非地產行業的跨國公司挖人。於是,便不斷有跨國公司高管加盟萬科。截止2008年年底,萬科陸續引進來自金融、IT等32名跨行業管理人才出任要職,比如:以前在寶潔負責品類管理的陳東峰、曾任百安居中國區副總裁的袁伯銀、曾任仲量聯行亞太區董事和資產管理總監的許國鴻。即便引進地產建築行業的專業人士,也主要從事操作層面。
於是問題就來了:當萬科持續不斷地跨行業招聘高階管理人才時,原來佔據重要管理崗位的高階管理人才怎麼辦?跟上企業發展步伐者,繼續前進;跟不上者,肯定得換掉,企業發展不等人。像此次跟隨徐洪舸走掉的十多位,都是跟隨著萬科從很小規模逐步成長起來的。當企業成長為千億規模時,原來一路跟隨過來的元老,如果不能持續同步成長,必然被換掉。
行業壓力,換將保增長
換將,除了萬科自身成長需要,也因為地產行業發生了巨大變化。
當前,住宅產業成了國家重點打壓的行業。以住宅產業為主業的萬科也必然發生巨大變化。過千億以後,企業能否持續保千億?目前看,開發規模很難再創歷史新高,但萬科是上市公司,面對公眾投資人與輿論的壓力,一定要保千億,而且還得保增長。這就必然會對經營層造成一定的壓力:銷售額已經達到歷史峰值,會不會開始走下坡路?因為行業在走下坡路,任何企業不能超越行業大勢。而要想實現保千億、保增長的目標,惟一的辦法只能是換將。因為那些老將們往往會有“千億是在我的帶領下完成的!”的自傲心理,很難帶企業再往前走。因此只有引進新將,他們無功可居,只能是再立新功,心態上保持旺盛的鬥志。
為何過千億時老將要走?
而從高階經理人的角度看,當企業過千億人以後,自己該怎麼辦?
是留守,還是要換平臺?如走,是跳槽,還是創業?像徐洪舸這樣執行副總裁級別的.經理人,作為萬科的核心,很清楚保千億會很困難。國家的房地產政策誰不清楚?一旦保不了千億,自己豈不是晚節不保?與其保千億失敗而被撤換,何不在頂峰走人?而且走後,真保不住千億就不是自己的責任了。反正怎麼都得走,早走比晚走好,可以保持名節。
為何交接班時老將要走?
對於萬科現狀而言,當權力核心更替後,高階經理人怎麼辦?顯然,萬科的權力核心正從王石變成鬱亮。過去以王石為核心,整個萬科都是以王石為核心形成的穩定且互補的結構。當鬱亮成為萬科核心後,徐洪舸這些人還能跟鬱亮互補嗎?原則上肯定不會互補。為什麼?鬱亮和王石是互補的雖然他們的價值觀相同,但是行為風格和性格不一樣。而要構建以鬱亮為核心的團隊,其團隊成員必須與鬱亮的性格和行為風格特點形成互補,而原來以王石為核心的團隊成員大多與鬱亮不能互補。再況且,徐洪舸本就有創業的心,心態上也不會跟鬱亮互補。不互補怎麼辦?肯定被換掉。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是要有完美的團隊。能力模型和風格都不匹配,這樣的經理人該怎麼辦,已不言而喻。
新主鬱亮為何要換老班底?
從新核心鬱亮的角度怎麼看?他肯定想用老團隊,因為大家都熟悉,很省事。但是偏不好用,因為那是王石的團隊。
鬱亮要用這些老人,存在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駕馭了人又駕馭了心;第二種,駕馭了人駕馭不了心,不衝突但也不和諧;第三,既駕馭不了人,也駕馭不了心。第一種自然可用,第二種勉強湊合著用,第三種肯定不行,必須要快刀斬亂麻,不幹掉對組織會有很大的傷害。為什麼歷代新太子登基以後,先把他們的弟弟們幹掉?為什麼新蜂王出來之後,第一件事是先把另外未出窩的蜂王咬死?因為不然,他們相互之間會打得遍體鱗傷,會死傷很多無辜的組織成員。
老主王石為何要逼走老將?
老核心王石又會怎麼考慮?
王石是最瞭解這些老團隊的人,每個人的專業能力、性格特點、行為風格,甚至個人價值取向如何,他都最有發言權。因而誰能與新核心互補,誰與新核心不互補也不衝突,誰與新核心衝突,他也都一清二楚。那麼王石該怎麼辦?扶上馬送一程,這是他對新核心鬱亮必須要做的。而與新核心互補的人,他不用擔心;如與新核心既不互補也不衝突,順其自然;但是與新核心衝突的人,王石一定會想辦法幹掉,這樣以新核心形成的組織結構會穩定持續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很多老皇帝在向新皇帝交班前,會把有可能威脅到新皇帝權威的重臣處理掉。
王石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新核心鬱亮做準備。其實王石兩年前就準備交班,因為他的志向就是要在自己在位時把企業做到千億規模。只不過經濟危機推遲了兩年。這不,企業也過了千億,徐洪舸等十多人辭職創業剛一個月後,王石便宣佈遠渡重洋哈佛求學去了,且這一求就是三年。這就叫做好組織平衡、過渡和發展。這些問題,他肯定跟鬱亮私下做過意見交換,也肯定跟徐洪舸私下交換過意見。都是愛將,但只有一個人做核心,其他只能忍痛割愛,而且必須處理。徐洪舸的能力和心態、志向都與新核心鬱亮相沖突,這一點王石比誰都清楚。他惟一的解決辦法,就是在背後促成並幫助徐洪舸出去創業。這是王石負責任的做法。為何徐洪舸只能集體創業?
新核心鬱亮形成過程中,徐洪舸等人離開是必然的。那麼,我們再深入分析徐洪舸該往哪裡去?該幹什麼去?
他已經站在了地產行業的第一平臺,如果選擇跳槽,該往哪裡去?其實跳到哪裡都是走下坡路,從平臺來講已無處可跳。作為一個平衡的跳法:我在這兒是老四,換一個比萬科次一級的平臺,爭取去當老二。這樣勉強也可以跳。但是細分析也不行,因為他一定也會看到:再跳一個地產開發平臺,同樣遭遇行業政策寒冬,他縱有三頭六臂,也擋不住行業頹勢。而且,他還存在著文化適應性問題。所以怎麼幹也是死,即便當個二把手也不值得跳。
如果行業內怎麼跳都不是活路,怎麼辦?換行業?比如到金融業,但換行業風險更大,將面臨文化和專業能力的雙重陌生和排異,自己兩方
[萬科高管集體離職360度全解析]相關文章:
1.萬科高管集體離職360度全解析
2.南玻A高管集體辭職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