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方向在哪裡
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名字叫作〈〈我是誰〉〉。那時還年輕,只覺得這個名字真是很有趣,怎麼會有人不知道自己是誰呢?恐怕是片商炒作下的產物。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卻發現這個問題還真很難想明白。多年的諮詢經歷讓我看到,職場中很多人都困惑於看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不知道自己的位置究竟在哪裡。現在時至年底,當跳槽又一次成為職業人的焦點話題時,人們在問:我的職業方向在哪裡?
亞飛(化名):24歲,他自稱是一個不夠的大專生:大專畢業2年,換了三個單位,四個職位。"我一心想做銷售,因為我很願意和人打交道,而且如果做得好,收入會不錯,於是我去年開始就在目前的單位做銷售,我的單位經營幾類裝置,我覺得自己做銷售的時候也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沒有想到,公司領導認為我這人太實在,對付不了新的客戶,所以,開始做採購,後來又轉到了行政部,現在到了質量部。對於這種變動,我嘴裡沒有說什麼,心裡還是挺不舒服的,儘管變換部門的時候,領導都說"更加適合"我,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有時也在想,是不是我的能力不夠,領導不便說,就換了我的崗位?
亞飛說:有人曾說我不適合做銷售,也有人說我適合做銷售,本來對自己做銷售有信心,久而久之,我也對自己開始產生了疑問。我需要好好地看看自己,是做別人認為適合的,還是做自己認為適合的?我好像看不清自己了!"專家分析:測評結果顯示亞飛的個性特點和興趣特點衝突很大:他喜歡銷售,可是他畏懼;他樂於和人打交道,可是他對交往的人群型別很挑剔;他喜歡能夠帶來實際利益的事情,可是他行動力不足,經常遊移不定。如果一個人想要什麼和能要什麼發生了衝突,那麼通常他就會面臨一次很痛苦的調整過程,亞飛也不例外。可能是因為亞飛父母嚴厲的教育和長期的斥責,亞飛的身上總有一種衝突存在,有時候很,有時候又很,渴望聽到別人的評論,又常常因此而不知所措。亞飛在我的面前真實地講述了多年來承受著巨大的衝突,造成了職業上的矛盾和苦惱。這也是他第一次這麼清晰地把自己"梳理"了一遍。大多數人在對待工作的問題上,都會存在自己喜歡這個職業或者不喜歡這個職業的問題,其實這本身是一個職業興趣的問題。但是一個人的職業不僅和職業興趣有關,而且和實際工作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也有關係。
成功並不需要很複雜的職業生涯規劃
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
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順理成章。時間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己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象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佈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樑,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絡。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並不需要很複雜的職業生涯規劃。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間和智慧夠你做完一件事情。後來,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溫馨提示:人世中的許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用不著什麼鋼鐵般的意志,更用不著什麼技巧或謀略。只要一個人還在樸實而饒有興趣地生活著,他終究會發現,造物主對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