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找規律》教學實錄與反思

《找規律》教學實錄與反思

教學要求:

1、 經歷探索間隔排列的兩種物體個數關係,以及類似現象中簡單數學規律,初步體會和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初步學會聯絡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 使學生在探索活動中初步發展分析、比較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3、 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用數學觀點分析生活現象的初步意識及初步能力;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逐步形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和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經歷間隔現象中簡單規律的探索過程。

教學難點:用恰當的方式描述間隔排列的規律以及靈活運用這一規律。

教具、學具:手帕和夾子,小棒和圓片

教學過程:

一、遊戲匯入

今天的課就從做遊戲開始,看看哪個小朋友先發現遊戲規律。

二、新授

活動一:晾手帕

1、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我這裡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晾上去?

2、師再拿出一塊手帕請學生晾。

3、剛才晾一塊手帕時用了幾個夾子,晾兩塊手帕用了幾個夾子。

4、再拿出兩塊手帕,現在一共有幾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5、如果老師一共有六塊手帕,一共需要幾個夾子?

6、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手帕,它們一共晾了九塊手帕,你猜它們一共用了多少夾子呢?

活動二:觀察掛圖

1、 讓我們來看看它們到底用了幾個夾子?

2、 繼續觀察這幅圖,你還發現哪兩個事物間有聯絡的,它們之間有什麼規律。

3、 學生觀察彙報,師板書。

4、 師生小結:兩端的事物比中間事物要多一,中間的事物比兩端的事物少一。

活動三、動手操作

1、 拿出身邊的小棒和小圓片,你能擺出這種規律嗎?

2、 學生彙報,再次體驗規律。

三、鞏固練習

1、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物也具有這樣的規律,你能透過自己的觀察來說一說嗎?

2、老師這兒也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來幫助解決,大家看書本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1、3。

3、看第2題,圖中人在幹什麼,是不是也有這種規律?你覺得什麼是“兩端事物”,什麼是“中間事物”?

①獨立思考這兩個問題,可以藉助工具試一試。

②快速搶答: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4、同學們已掌握規律,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臺)

①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所學的規律嗎?

②如果老師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習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③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圓,你說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④男女生人數一樣,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種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⑤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四、師生小結

五、課作:《補充習題》30頁

《找規律》教學實錄

活動一:晾手帕

師:這是一個晾衣架,(上面有兩個夾子),老師這裡有一塊手帕,誰能幫老師用夾子把它晾上去?

生搶著要上臺夾。師讓一位學生上臺夾。

師:老師這裡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這樣晾上去嗎?

生思考片刻,馬上積極舉手要求上臺夾。

生:用夾子夾在第二塊手帕的中間,其餘學生立刻舉手要求幫忙。生夾對了。

師:剛才我們玩的是有關“手帕”與“夾子”的遊戲(板書並出示小黑板)

(1)塊手帕用了(2)個夾子

(2)塊手帕用了(3)個夾子

師再拿出兩塊手帕

師:老師現在一共有四塊手帕,像這樣夾一共需要多少個夾子?

生齊答7個

師:小兔子樂園也像我們這樣晾了手帕,它們一共晾了9塊手帕,你猜它們用了多少夾子?

生齊答10個

活動二:觀察掛圖

師:你們猜得對不對呢,我們走進兔子樂

園就知道了。

出示掛圖,生驗證是10個夾子。

師:你在這幅圖上還發現哪兩種事物間也有類似的規律?

生1:兔子與蘑菇1個隔1個排列,有7個籬笆8只兔子。

生2:籬笆與木樁也是間隔排列的,有12個籬笆和13個木樁,籬笆的個數比木樁少1。

師:這一組組事物都是間隔排列的那它們還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生:我發現它們開頭一個和結尾一個是一樣的。

師:像這樣開頭和結尾一樣的事物我們叫它“兩端事物”,而像手帕、蘑菇、籬笆這樣在中間的叫“中間事物”。你能表述一下“兩端事物”與“中間事物”之間的關係嗎?

生1:“兩端事物”比“中間事物”多1。

生2:“中間事物”比“兩端事物”少1。

生齊說規律。

活動三:擺小棒和圓片

師:請大家拿出準備的小棒和圓片,你能擺出這樣的規律嗎?

生動手操作。

師讓先擺好的同學把擺的圖形畫在小黑板上。

生1:我擺的是 ∣○∣○∣○∣,兩端的是小棒,中間的是圓片,小棒比圓片多1,圓片比小棒少1。

生2:我擺的是 ○ — ○ — ○,兩端的是圓片,中間的是小棒,圓片比小棒多1,小棒比圓片少1。

… …

活動四:尋找事例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規律的事物,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生1:地面鋪的地磚與地磚之間有一條縫隙。

生2:手指上一截一條線。

生3:衣服上的扣子。

師:開頭一粒釦子,結尾是一粒釦子嗎?

生3:不是,這個例子不是。

生4:我的同桌衣服上的條紋是這種規律。

生5:拳頭上有高有低,也是這種規律。

… …

活動五:實際運用

師:老師這兒也有一些例子需要大家幫忙解決。開啟書到49頁,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1、3題。

生獨立思考完成。

生1:廣告牌有24個,因為電線杆是“兩端事物”,廣告牌是“中間事物”,廣告牌比電線杆多1。

生2:桃樹有74個,因為柳樹是“兩端事物”,桃樹是“中間事物”,桃樹比柳樹少1。

師:讓我們再來看看第2題,圖中小男孩在幹什麼?(鋸木頭)這兒有我們所學的規律嗎?(有)

師演示截粉筆。

師:我鋸了( )次,鋸成了( )段,那段數與次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大家可以用剪刀剪小紙片,完成第2題,同時思考段數與次數之間的關係。

生邊剪邊思考問題。

生1:鋸3次能鋸4段,因為我發現段數比次數多1。

生2:段數是“兩端事物”,次數是“中間事物”,所以鋸成6段要鋸5次。

師:大家找到了規律,能不能快速搶答?

鋸7次能鋸多少段?鋸9次呢?55次?

要鋸成8段,鋸幾次?9段呢?60段?

師:同學們已熟練掌握規律了,老師要表揚幾位思考速度極快的同學。(一男一女地上臺,三男三女)

師:他們的排列是我們這節課學的規律嗎?(不是)

師:如果要變成今天我們學的規律,可以怎麼做?

生1:去掉一個男生就是了。

生2:去掉一個女生也行。

生3:還可以加上一個男生。

… …

師:如果將他們圍成一個圈,你說他們之間是不是兩個男生夾一個女生或兩個女生夾一個男生。

生觀察後齊答是,並有驚奇的表情。

師:像這樣圍成一個圈的時候,結果就有所不同了,男女人數相等了。這樣的現象生活中也常見。

生獨立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師:為什麼排成一直線的時候兩端比中間多1,圍成一個圈的時候兩種事物就相等了?

生互相討論

生:排成一直線兩端的事物只利用了一次,兩端就會比中間多1;圍成圈的時候每個事物都用了兩次,這樣兩種事物就一樣多了。

師:說得真好!你掌握今天學的規律了嗎?

《找規律》教學實錄與反思,本站有更多關於數學教學反思,數學教學反思方面的作文。

【反思】

課上完,我的第一感覺是學生規律認識得不錯。但認真回顧一下,有令人滿意的環節,當然也存在不少問題。

在包場集體備課時主講老師提到如果直觀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找規律,學生的回答肯定不會完全圍繞所講內容,而會發散很遠。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我一開始就設計“晾手帕”的遊戲環節,在遊戲中透過資料的顯示,學生很快

找到了規律,然後在觀察圖,學生能立刻找到類似的兩種事物,並能說出他們之間的規律,較好地體現本課所要學的目標。

備課中我還發現“想想做做”第4題與本課例題有所不同,學生在理解分析可能會有困難。針對此我設計了男女上臺排列這一環節,先後提出兩個問題,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鞏固了前面所學知識,又可提示如何思考問題。

不足之處在於:1、有些問題切入口太小,限制學生思維。例如一開始晾手帕環節,當要晾第二塊手帕時,我設計為“還有一塊手帕,再給你一個夾子,你能像第一塊那樣夾起來嗎?”這裡我提到再用一個夾子,暗示學生另一個夾子可以利用第一塊手帕的一個夾子,限制學生思維,如果能改成“還有一塊手帕,你能用最少的夾子把它也晾上去嗎?”學生思考空間就更大一些。

2、學生舉例回答沒有認真分析。我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有此規律的現象時,有些學生例舉手指上是一截一條橫線,我沒能指出手指與手掌連線的這條橫線要不看才是此規律;衣服上的條紋也是分不清開頭的條紋在哪,也就無法說明是次規律。這也提醒我看事物不能看大概,要仔細去研究分析。

3、要注重從形象到抽象的引入。本課我設計一系列環節讓學生在形象、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掌握規律,但還缺乏抽象思維的培養。如果在最後把“兩端事物”概括為“點”,“中間事物”概括為“段”,並用抽象的點段圖演示點段關係,學生的概括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將得到很好的培養。

評課:1、層次清晰,組織的活動環環緊扣,為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服務。特別是最後一個遊戲:學生排成一直隊和圍成圓的不同,為學生解決練習中的最後一題作了很好的鋪墊。

2、能正確把握教材內容,把握教材的深度,透過學生具體的操作讓學生加深對規律的認識。

3、注重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一開始由生活情景引入該課所要研究的數學問題,在學生基本認識有關的規律知識後,又回到生活,讓學生再找找生活中類似的規律現象,進一步鞏固了學生對規律的認識。

4建議:(1)在揭示規律時,用“兩端事物”、“中間事物”來表示不太確切,應歸納成點、段比較科學。

(2) 在學生的操作活動結束後,學生對規律的認識教師可以藉助線段圖讓學生加深認識,讓學生學會用線段圖來找規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