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藝術教育與公民素質論文

藝術教育與公民素質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從宏觀上闡述了普及藝術教育的功能及現實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暴露了一些問題,應對比國外先進經驗,深入思考當前藝術教育中一些不符合藝術教育規律和特點的做法,同時展望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的前景。

關 鍵 詞:藝術教育 素質教育 美育

縱觀當下中國藝術的發展,從電影、戲劇、音樂到美術創作等,總體上呈現出蓬勃向上的發展趨勢,實現了多元發展的格局。然而,當前的藝術教育,特別是藝術普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未能擺脫舊的教育體制的影響,導致公民素質教育相對滯後,未能走出一條特色發展的道路。當今,“美育”課被正式列入中小學校的教育體系中,“藝術教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從文化社會學意義上來說,素質主要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體魄心理素質”三方面。在這三個領域中,“體魄心理素質”是前兩者的物質基礎性因素,而具有整體的相關性功能的卻是審美藝術教育。“美育”課涵蓋了舞蹈、音樂和美術等內容,不僅向學生傳授藝術的基礎技能,更重要的是傳播美學思想和審美能力,同時搭建起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平臺,著重培育人的健全心理,使人在性格上的缺陷得以補償,這是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效手段。

藝術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藝術教育可以用生動的表現形式來陶冶學生的情操,使他們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開闊的胸懷和眼界。有研究顯示,人的成才大體依靠兩個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指人在認識方面的能力,如觀察、理解、思維、記憶力等,這主要由認知教育來完成。而“非智力因素”可包括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等方面,這些主要是由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品德教育和行為教育來完成的。據調查,“非智力因素”對青少年成才影響特別大。這符合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也為我們在素質教育中加強藝術教育提供了例證。在藝術的課堂裡,人們可以學到很多在其他學科領域學不到的知識,它貫通理智和情感,輻射多門學科,對培養人的創造力、洞察力、表現力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藝術教育最根本的原則就是“創造”二字,而這種創造又是啟發其他學科向高階發展,並打破慣性思維模式的重要誘發因素。在崇尚競爭與創造精神的高智慧時代,“創造力”無疑是新型人才最應具備的素質。素質教育是個系統工程, 而藝術教育是必要的手段。藝術與人性中最深層的情感息息相通,是人類靈魂的淨化劑,受教育者在內心世界留下深深的印痕。 歷史上有諸多偉大的音樂家、美術家,他們的作品直接影響著後人的感情世界。縱觀藝術史,那些藝術傑作向我們展示著深沉與激動、喜悅與憂傷、力量與正義,帶給後人無盡的哲學的思考和人生的啟迪。

我國藝術教育規模形成於上世紀80年代,當時主要還是體現在藝術專業的大中專院校。西方各個時期和不同的`藝術教育思想、理論和經驗相繼傳入我國,由於歷史的原因,當時對西方藝術教育的理念、歷史缺乏系統的認識,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發展的社會因素、藝術觀念等了解不深,在面對不同時期、不同層面的藝術思想、觀念及理論時較難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有效的借鑑。而今,我們應當尊重藝術教育的規律,科學地劃分“專業藝術教育”和“普及藝術教育”的不同教育方法,同時創造適合藝術學習的環境和條件,這已成為當前中國藝術教育的首要問題所在。現在的時代條件和生活質量都大大提高了, 我們站在新的起點上, 有責任把藝術教育辦好,使它在我國國民整體素質教育中發揮更大的能量。

“藝術教育”包含了學校藝術教育和社會藝術教育的範圍。藝術教育注重技能的培養,但絕不是歸結為技能教育,它同一般意義的文化教育有質的區別。在歐洲文藝復興後期,美術教育逐步演化為公共課堂教育。曾幾何時,藝術科目在學校教育中受到嚴峻的生存挑戰。19世紀60年代,西方曾掀起“學科結構運動”,這個運動的基本精神是隻有屬於科學的知識才適合進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這不僅要求藝術科目的教學內容必須來自成熟的科學分類,而且還要提供每門學科的基本結構要素和該學科的特殊研究方法。於是,教育者們增添了藝術史、藝術欣賞和文藝批評方面的知識,自此大大擴充了藝術科目的教學內容,藝術課最終可以作為標準化科目進入到普通學校的教育領域中。相比之下,“社會藝術教育”則是透過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電腦網路、影視作品、書刊畫報等大眾媒體或社會機構組織承擔和實施的。就施教途徑和方式而言,學校藝術教育要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標和年齡層次,精心制訂教學計劃、內容、課堂安排、評估標準等,其目的和任務就是培養專門的藝術人才和藝術的欣賞者、藝術策劃人。而“社會藝術教育”除義務為公民傳播藝術的資訊和常識外,有些還要充當收藏、收購、研究和經營藝術品的工作和活動。其實,國民大眾更需要透過社會藝術教育來提高人文修養和綜合文化素質。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藝術教育不應是彼此孤立的,從經濟學的角度說,它們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一方面,社會需要藝術家、評論家,以及優秀的文藝創作、包裝及推介。另一方面,又要培養大量高素質的藝術觀眾、收藏家和藝術商人去共同造就藝術市場。換言之,藝術家和藝術活動的存在與發展有賴於社會的支援和援助。隨著更多的人加入到藝術行業中來,藝術消費已經成為新的經濟熱點,藝術投資也成為人們熱烈追捧的話題,“學校藝術教育”與“社會藝術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將會進一步發展和深化。

從文化發展的格局來看,藝術教育將是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的一個新的領域和增長點。藝術教育中“技能”與“審美”的問題以及不斷充實擴充套件的藝術內涵和藝術觀念,是藝術教育者長期探索和把握的問題。在普及藝術教育中,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應該以成熟的藝術學意義上的藝術為核心,提倡以“審美”為先導,兼顧“技能”訓練的綜合性的藝術教育方式。這才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與提高全民族素質教育水平相適應的藝術教育。

參考文獻:

[1]宗白華.西方美學名著選譯.

[2]黃全愈.素質教育在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