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考試

主管藥師考試大綱

主管藥師考試大綱彙總

主管藥師複習藥理學

第一章 緒論

1.掌握藥物、藥理學、藥效學、藥動學的概念

藥物:能影響機體器官功能及代謝活動並用於治療、診斷和預防疾病的化學物質。 藥理學:研究藥物與機體互相作用及規律的學科。

藥物效應動力學(簡稱藥效學) :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作用規律及作用機制。

藥物代謝動力學(簡稱藥動學):研究藥物的體內過程及體內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即時量關係。

第二章 藥效學

1.掌握藥物作用的量效關係,藥物不良反應的種類,受體藥物型別。

藥物效應動力學(簡稱藥效學) :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作用規律及作用機制。

藥物作用:藥物導致效應的初始反應。(是藥物與靶部位間的初始作用,是動因。藥物的基本作用:興奮作用與抑制作用)

藥理效應:藥物引起的機體生理、生化功能或形態的變化(是機體對藥物的反應,是結果。藥理效應的基本型別:興奮和抑制)

藥物作用的兩重性:治療作用:符合用藥目的、有利於防治疾病的藥物作用。

不良反應:不符合用藥目的,並引起患者其他病痛或危害的反應。

藥物不良反應的種類:P6

(1)機制相關的不良反應:副作用、毒性反應、停藥反應、後遺效應、繼發反應

(2)非機制相關的不良反應:變態反應、特異質反應

副作用:藥物在治療劑量時產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

毒性反應:劑量過大或用藥時間過長而致藥物在體內蓄積,血藥濃度達到中毒濃度時引起的嚴重

不良反應。(即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停藥反應:長期用藥時突然停藥出現的原有疾病加劇,又稱反跳反應。

後遺反應:停藥後血藥濃度下降至低於產生治療目的效應的閾濃度時仍殘留的其他藥理效應。 繼發反應:直接由藥物治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如二度感染。

變態反應:是藥物引起的免疫反應,各型別的免疫反應均可發生,但反應性質與藥物固有的效應

及劑量均無關,有個人或直系家屬過敏史等遺傳因素者發生率較高。

特異質反應:少數特異體質病人對某些藥物反應的特別敏感的,反應性質也可能與常人不同。(為藥理遺傳異常所致。不是免疫反應。)

藥物量效關係:藥物的藥理效應與其劑量或血藥濃度呈一定關係。(藥理反應按性質分為量反應和質反應

構效關係:藥物的結構與藥理活性或毒性之間的關係。

量效曲線:以藥理效應的強度為縱座標、藥物劑量或血藥濃度為橫座標繪圖,所得的曲線即為表示量效關係的量效曲線。

無效劑量:劑量過小不產生效應的劑量

閾劑量:劑量增加到效應開始出現(最小有效量)

有效劑量(治療量):劑量增加,效應也隨之增加,達到療效而又不引起毒性的劑量 極量:能引起最大效應而不至於中毒的劑量(最大治療量) 最小中毒量:引起毒性反應的最小劑量。 最小致死量:引起死亡的最小劑量。

量反應:效應可用連續性數量值表示的反應。(量效曲線分析:斜率、最小有效量——閾劑量、個體差異、效能——最大效應、效價強度)

效能:藥物的藥理效應的最大值,又稱為最大效應。

效價強度:反應藥物效應和藥物劑量的關係,為藥物效應性質相同的藥物之間等效劑量的比較。

質反應:效應以全或無的方式表現的反應。(陽性和陰性,只能用出現率表示。)

量效曲線分析:斜率、半數有效量ED50(半數致死量LD50、半數致中毒量TD50、半數致驚厥量)治療指數:LD50/ED50,表示藥物的安全性。安全範圍:用LD5/ED95的值或LD5~ED95之間的距離表示藥物的安全性。

半數有效量ED50:在量反應是能引起50%最大反應強度的藥物劑量;在質反應時指引起實驗物件出現有效(或陽性)反應的藥物劑量。

半數致死量LD50:以50%實驗物件出現死亡的藥量。

治療指數LD50/ED50:LD50反應藥物的急性毒性大小,通常結合ED50綜合考慮,以LD50/ED50來表示。

2.熟悉藥物作用的受體機制,藥物作用的基本表現。

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藥物作用起始到效應發生的過程。(分述:理化反應、參與或干擾細胞代謝、影響生理物質轉運、對酶的影響、作用於細胞膜的離子通道、影響核酸代謝、非特異性作用、基因治療、受體)

藥物作用的受體機制:P11

受體是特異性介導細胞訊號轉導的功能蛋白質,是各種細胞訊號通路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藥物作用的最重要靶點。在受體分子與配體特異性結合部位常被稱為結合位點或受點。 配體:能與受體特異性結合的物質。 受體藥物型別:親和力 效應力 完全激動藥 強 強(α= 1) 部分激動藥 強 弱(0<α<1)

拮抗藥 強 無(α= 0)

(1)激動藥:既有受體親和力,又有內在活性的藥物,他們能與受體結合並激動受體而產生效應。根據內在活性不同,分為完全激動藥和部分激動藥。

(2)拮抗藥:有較強的親和力,但無內在活性的藥物。分為競爭性拮抗藥和非競爭性拮抗藥。競爭性拮抗藥與激動藥競爭相同受體,其競爭結果是雙向可逆的。增加競爭性拮抗藥濃度時,量效曲線右移,但最大效應(效能)不變。增加非競爭性拮抗藥濃度時,量效曲線下移,藥物效能減小。透過增加激動藥的濃度,可以奪回與競爭性拮抗藥結合的受體,但是不能奪回與非競爭性拮抗藥結合的受體。

佔領學說、速率學說、二態模型和三態模型學說

第三章 藥動學

1,掌握藥物代謝動力學的基本規律,藥物的體內過程,各種基本引數及其概念。

藥物代謝動力學(簡稱藥動學):研究藥物的體內過程及體內藥物濃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即時量關係。 藥物的體內過程:藥物經過給藥部位進入血液迴圈直至排出機體外的過程。包括藥物在體內的吸收、 分佈、 代謝(生物轉化)和排洩, 即ADME四個基本過程。P23

A.吸收:藥物由給藥部位部分進入血液迴圈的過程。(靜脈注射不需吸收,臨床起效最快)

(速度:氣霧吸入>腹腔注射>舌下含服>肌內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給藥>直腸給藥>經皮給藥)

影響因素:藥物理化性質、藥物製劑、給藥途徑、吸收環境、首過消除。

首過消除:又叫首過代謝,是口服藥物在吸收過程中受到胃腸道和肝細胞的'酶的滅活代謝,導致進入體迴圈的活性藥量減少。(口服藥物主要透過胃腸道吸收,舌下含服和直腸給藥給藥量有限,但吸收無首過消除)

B.分佈:藥物吸收後隨血液迴圈到達各組織器官中的過程。(再分佈:藥物先分佈於血流量大的組織器官,隨後向其他組織器官轉移的現象)

分佈規律:靜脈—心臟—動脈—血流量大的器官—血流量小的器官,最終達到動態平衡。 影響因素:特殊的細胞屏障、血漿蛋白結合率

體內屏障(細胞屏障)包括血腦屏障、血眼屏障及胎盤屏障。血腦屏障:包括血液與腦組織屏障、血液與腦脊液屏障等結構,對藥物透過血液進入腦部具有選擇性限制的屏障作用。

C.生物轉化:代謝,是藥物作為外源性物質在體內發生化學結構的改變.主要部位在肝臟。

肝藥酶(CYP):非專一性酶,指肝細胞的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統。能夠增強CYP酶活性的藥物是酶

誘導劑;能夠減弱CYP酶活性的藥物是酶抑制劑。(肝藥酶的特性:選擇性低,變異性大,易受外界因素影響)

D.排洩:藥物及其代謝產物經機體的排洩或分泌器官排出體外的過程。(主要是腎) 主要途徑:腎排洩,膽汁排洩,腸道排洩,其他途徑排洩。

速率過程: 藥物濃度—時間曲線圖(時量曲線C—T):上升部分—藥物吸收分佈相 下降部分—藥物代謝排洩相 曲線下面積(曲線與座標之間的面積)、治療劑量窗(有效無毒性反應)

藥動學模型——房室模型

消除速率的型別:一級速率、零級速率、米-曼速率

藥動學引數:

(1)表觀分佈容積:假設體內藥物均勻分佈時,由血藥濃度推算得到的藥物分佈的體液容積,

單位常用L/Kg,也有用L。(靜脈注射給藥測定最為方便)

(2)血漿清除率:肝、腎和其他器官的藥物清除率的總和即單位時間內多少容積血漿的藥物

被清除乾淨,單位為L/h。

(3)半衰期:血漿中藥物濃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時間。

(4)生物利用度:藥物經血管外給藥後能被吸收進入體迴圈的百分數。

2.熟悉藥物的跨膜轉運。

藥物的吸收、分佈和排洩本質上是藥物分子在體內跨過各部分生物膜的轉運(跨膜轉運)。

跨膜轉運:被動轉運(簡單擴散,異化擴散,膜孔擴散):藥物從生物膜濃度高的一側向濃度低的另一側進行的跨膜轉運,包括簡單擴散和濾過,主要受到藥物的溶解性和解離性等理化特性的影響。

特點:

(1)不需要載體;

(2)不消耗能量;

(3)無飽和現象;

(4)不同藥物同時轉運時無競爭現象;

(5)當可跨膜轉運的藥物分子在膜兩側的濃度相等時達到動態平衡。

主動轉運:藥物不依賴膜兩側濃度差的轉運,又稱逆濃度梯度轉運。

特點:

(1)需要載體,載體對藥物有特異性和選擇性;

(2)需要消耗能量ATP;

(3)受載體轉運藥物的最大能力的限制,因而有飽和現象;

(4)同一載體同時轉運不同藥物時,有競爭性抑制現象;

(5)當膜兩側的藥物轉運完畢後轉運即停止。

其他轉運方式:異化擴散、胞吞或胞飲、膜孔濾過、離子對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