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的課堂實錄
實錄就是按照真實情況,把實際情況記錄或錄製下來。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影子》的課堂實錄,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影子》的課堂實錄 篇1
為了更好地實踐新課程教學,在進行每一篇課文的教學設計前我都要查閱一些資料,或上網、或看書,期望從中獲取一些有益的啟示,《影子》一課也不例外。只是這一次,我從呂麗勤老師的《影子》教學實錄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我先摘錄呂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這一句子時的教學過程:
生:為什麼說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
師: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老師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我們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討論討論,看哪個同學最聰明,能最先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師:現在,哪組的同學願意來說說?
生: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說影子就像一隻小黑狗。
師:說得不錯,影子是黑色的。那麼,為什麼不說影子就像一隻小黑熊呢?
生6:我認為是因為影子的形狀像小黑狗。
(這時,教師又叫了幾個學生起來回答。從學生們的發言中,教師發現他們還沒有理解為什麼說影子就像小黑狗。)
師:哪位小朋友家曾餵過小狗?
(生7舉手了,教師請他起來。)
師:你家的小狗平時是怎樣跟你玩的?
生7:小狗經常跟著我。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跑前跑後的。
師:你說得真棒。現在,我們再來看這幅圖。
(教師利用活動掛圖演示給學生看:只要有太陽照著,小朋友無論走到哪兒,都會有影子伴隨前後左右。)
師:同學們,現在明白了嗎?影子為什麼像小黑狗?
(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明白了。)
從整個過程粗略地看,呂老師引導學生理解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這一句子是到位的,也是精彩的。老師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為什麼影子就是小黑狗,不僅設定一些問題如為什麼不說影子就像一隻小黑熊呢?來幫助學生擺脫非本質屬性的干擾,同時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如你家的小狗平時是怎樣跟你玩的?來推進學生的理解。這一過程結合生活現象,注意在課堂中喚起兒童的生活體驗,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但是,我在想,對這麼一個簡單的句子花費那麼長的時間去解釋,值得嗎?或者,為什麼那麼簡單的關聯,我們的孩子會理解不到呢?
細細去想,學生真的明白了嗎?按理,為什麼影子就是小黑狗是很容易回答的問題,答案就在這句話的前半句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影子常常跟著我,因為影子常和人伴隨左右,才像一隻小黑狗的。可學生為什麼發現不了呢?雖然教師作了許多努力,學生還是講一些不是很本質的理解,如影子是黑色的,所以說影子就像一隻小黑狗,因為影子的形狀像小黑狗等,以致於老師動用很多方法去講析這一句子的意思,教學似乎又返回到繁瑣的詞句分析上。
我覺得,造成這種狀況的最主要原因是學生的閱讀理解還缺少一個基礎,這個基礎不是狗,而是影子。對狗,孩子們是有足夠的經驗的。孩子們輕鬆地說出:小狗經常跟著我,我走到哪兒,它跟到哪兒,跑前跑後的。狗和大家形影不離孩子們都很熟悉。對影子,孩子們雖然也有一些經驗,但不多,而且零碎,這些經驗還不足以形成影子和人(或者物體)形影不離的概念。所以,在閱讀感悟的過程中,孩子們不能順利進行遷移,把影子和狗因為與人形影不離而聯絡起來。
如果孩子對影子的經驗很豐富,如果事先讓孩子獲取一些影子的資訊,使得他們熟悉影子與物體之間的關係,那麼
我的教學思路逐步形成,並進行了有效地實踐。
我首先安排了一個活動,讓學生在室外玩影子。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玩,邊玩邊觀察,看誰對影子的發現多。學生有的獨自在研究,有的幾個一起在跑來跑去,有的在玩踩影子游戲。操場上,我和學生融合在一起,一邊蹦著、跳著,一邊引導學生大聲地說出自己的發現。可能是太少和學生一塊活動的有緣故,我一次次感受到學生帶來的活力和欣喜。
隨後,我讓學生席地而坐,交流玩影子的發現。下面是我記錄的部分孩子的發言:
生1:我發現影子是黑的。
生2:我發現,當太陽在我前面時,影子在我後面;我轉個身,太陽在我後面時,影子就在我前面了。
生3:太陽在我左面的時候,影子在我右面;太陽在我右面時,影子就在我的左面了。
生4:我發現影子可以變長變短,當我蹲下時,影子就變短了,當我踮起腳時,影子會有點變長。
生5:我彎腰時,影子也可以變短的。
生6:(側身對太陽)我這樣站時,影子會變細。
生7:我躲在大樹後面時,我的影子不見了!
生8:我跑到孫老師的後面時,我的影子也不見了,被孫老師的影子蓋住了。
生9:當我和XX在玩的時候,我們倆的影子好象也在一起玩。
生10:你們的影子都是躺在地上的,我可以讓我的影子站著,你們信嗎?(邊說邊跑到牆邊,教室裡也能看到影子),你們看牆上,我的影子站著呢!
我不得不驚訝於孩子們的能力。只要給他們研究的時間,孩子們的潛力是不可估量的。
有了這樣的鋪墊,我再組織學生學習課文。我讓學生自讀課文後交流閱讀體會,以下是一個片段教學實錄: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想說的嗎?
生1:我知道了影子在前,影子在後,是因為我們人在動。
師:怎麼動?
生1:有時面對著太陽,有時背對著太陽。
生2:我讀懂了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因為影子是黑的。
生3:我家的小狗經常要跟著我,趕它也不肯走,影子也是經常跟著我,我走到哪裡,它也到哪裡。
生4:我知道影子為什麼是黑的,因為太陽照在我們身上,光被擋牢了,後面就有影子了。
我發現我的學生理解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竟是那麼輕鬆,那麼順理成章,一點都無須教師引導。閱讀感悟過程那麼簡潔,又是那麼深刻!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不同?我雖然心中有數,但為了能充分說明問題,我特意請另一個老師嘗試了呂老師的教法(先學習課文再玩影子游戲),結果發現這些學生也是很難理解影子就像一條小黑狗這句話。
不用說,原因在於我的學生先玩了影子游戲,擁有了關於影子的較為全面的經驗,這種經驗促進了孩子的閱讀理解。而呂老師的教法,雖然也有玩影子的活動,但學習在前,活動在後,學習感悟時學生缺少較多的影子經驗進行支撐。
這一探索實踐過程使我對生活經驗有了新的看法。
呼叫生活經驗對學生的閱讀理解來說確實大有裨益。大量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感性的情景進行教學;要善於創設與教材內容有內在聯絡的現實生活情景,使學生見景生情,在生活中學習。
但是,當學生的生活經驗匱乏時,教師就不能盲目地瞎調動。教師應該做的是瞭解學生的已有經驗,看能否支援教學,這就是新理念下備學生的一個關鍵。如果學生經驗還不夠,教學就不能急於進行,可以透過各種形式(如活動)豐富學生的經驗,在學生有足夠經驗的時候開展閱讀教學,閱讀感悟就會水到渠成。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逐步向前發展的過程,任何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都不會讓學生得到很有效的提升。
《影子》的課堂實錄 篇2
師:今天天氣真好呀!我真想出去曬曬太陽。你們呢?
生:我想出去玩一玩。
生:我想帶著我家的小狗出來玩。
生:我想在太陽底下唱唱歌、看看書。
師:我今天有一個“影子”遊戲能滿足同學們的願望。(板書課題:影子)我們一起到室外去。
安排四組學生做遊戲。(一組學生面向太陽;二組學生背向太陽;三組學生左側向太陽;四組學生右側向太陽。然後一二組互換,三四組互換)宣佈遊戲開始。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分組說)
生:我的影子在我的後面。
生:我看見別人的影子也在後面。
生:我發現我們同學站一排,影子也跟著站一排。
生:我走影子也走。
生:我不動,影子也不動。
生:我感覺好像有條小狗跟著我一樣。
師:這條小狗是什麼顏色的?
生:這小狗是一條小黑狗。
生:哦!老師,我知道影子是黑色的了。
師:你們真是善於觀察的好孩子。那三四組的同學發現了什麼?
生:我的左側面向太陽時,我的影子在右邊。
生:我的右側面向太陽時,我的影子在左邊。
生:我和影子分不開。
生:我跑,影子和我比賽跑。
生:我發現影子像我的好朋友一樣總邀著我。
師:真聰明。你們知道為什麼一二組的同學和三四組的同學的發現不一樣嗎?
生:是因為面向太陽時的站的方向不一樣。
師:你真棒,你們想不想互相交換一下呀?
生:想。
師:那好!做完以後四組同學可以相互討論、交流一下看法。
生:老師,影子是怎麼來的?
師:這個問題提得好。有誰能回答?
生:有光就會有影子。
師:咦!那麼還在什麼情況下會有影子呢?
生:在月光下。
生:在燈光下。
師:對,同學們這節課可真學會了不少知識。下面的時間,同學們可以自由活動了,盡情享受一下這大自然溫暖的陽光吧!
【反思】
這是新課程標準第一冊實驗教材第九課《影子》的教例。新課程的精髓可以概括為“四個還給”。
一是把童年還給兒童。兒童的天性活潑好動。針對這一特點,我們要讓學生快樂地生活,快樂地遊戲,快樂地學習。那麼怎樣使他們快樂呢?首先是不讓學生有學習的壓力,要建立平等的師生互往關係,然後針對課文的特點來選擇兒童喜歡的方式來學習。所以我在教學前先和學生談談心,然後根據他們的願望來決定把他們帶到室外學習,而且採用兒童喜愛的遊戲形式來教學。
二是把發展權還給學生。每個學生的認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就安排學生分組來學習,在遊戲中分組學習,學生的思想不受約束,學習興趣極其濃厚,想到的問題不再受課堂問答的限制,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遇到的問題可以一邊實驗一邊回答。這也有利於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三是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教育智慧”。在遊戲中不單純是玩,而是帶有學習任務的玩,也在於教師正確的指引,智慧火花才能瞬時散發。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同時,從中明白了面向太陽站的方位不同,影子的位置也就不同,影子總是跟著人的;影子是黑色的;有光才有影子等知識點。
四是把生活還給課堂。因為學生的認知來源於生活,把生活融入教學,能使學生更易接受知識,把課堂移向室外,一是挖掘利用了課程資源,二是讓學生在影子游戲中實驗體會學習影子的知識,三是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把一種課堂上的集中形式變成了課外的分散形式,使學生的思維不受課堂限制。最後我特意安排了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為什麼呢?因為還有些知識是需要他們自己去摸索的。比如說:影子的不同位置是怎樣產生的,需要進一步實驗識記;人有影子,物體或其他動植物有影子嗎?我們把東西重疊放,影子又是怎麼樣的?等等問題都得讓學生自己去理解,讓他們走進自然中品嚐知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