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理想的風箏教學實錄
教材版本:
蘇教版6年級下冊
教學實錄:
一、引入
師:預習過課文吧?考考你,這是一篇寫人的還是寫風箏的文章?
生:寫人的。
師:主人公是——
生:劉老師。
師:寫人的文章要注意什麼?
生:要寫出任務的品質、特點;要用具體事例,即用故事寫人。
師:那麼,用故事寫人有什麼奧秘嗎?有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理想的風箏》,等到把故事讀明白了,其中的奧秘就會一個一個冒出來了!
二、研究“故事的分配”
課文寫了劉老師的幾個故事?請看課文的第四自然段。
(生快速默讀)
師:第四自然段,寫了劉老師的一個故事:為大家講故事。誰能用三個字歸納?(板書:講故事)
(生讀板書)
師:第五自然段,也寫了劉老師的一個故事,默讀第五自然段,誰能用三個字,概括這個故事。
(生讀後,師板書:寫板書)
師:課文的第八自然段、第九自然段,也都寫了一個故事。請你快讀默讀,也各用三個字概括。
生:第八自然段寫“放風箏”。
生:第九自然段寫“追線拐”。
師:課文寫了四個故事——
(生讀板書:講故事、寫板書、放風箏、追線拐。)
師:課文用四個故事來寫人,記住:用故事來寫人。(板書:用故事來寫人。生讀)
師:放風箏、追風箏,這兩個故事,都是發生在課餘的。講故事、寫板書,都是發生在——
生:課上的。
師:作者寫了四個故事,兩個故事發生在課上,兩個故事發生在課餘,你說這是巧合,還是作者有意的安排?
生:有意的。
師:有意的安排,這就叫“構思”。
三、研究“故事的長短”
師:請你數一數,“講故事”,也就是第四自然段,大概有幾行?
生:大概有13.5行。
師:再數一數,“寫板書”,第五自然段大概有幾行?
生:7行。
師:再數一數,“放風箏”,第八自然段大概有幾行?
生:11行。
師:再數一數,“追風箏”,大概有幾行?
生:7行。
師:你看,“課上”的兩個故事:一長一短,先長後短;“課餘”的兩個故事:一長一短,先長後短。這是巧合,還是有意?
生:有意的。
師:可能有的同學,覺得也可能是一種巧合。那麼,我們再看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話,寫劉老師的外貌,找到了嗎?指給我看。
師:(快速巡視)對,請一起讀。
師:嚴格來講,這不是寫“講故事”的,同意不?
生:同意。
師:第四自然段,剛才統計過了,13.5行,減去第一句話的2.5行,寫講故事的,其實是11行。
【生讀板書:講故事(11行),寫板書(7行),放風箏(11行),追風箏(7行)。】
師:我一個字、一個標點地統計了:
“講故事”11行 218字
“寫板書”7行 137字
“放風箏”11行 217字
“追風箏”7行 135字
師:現在,你還認為是巧合嗎?——同學們,寫作文,段落的長或短,是有講究的,是要想好了的。不是有話就多寫點,沒什麼話就少寫點。寫作文的挑戰之一就在於:明知道這裡要寫長一些,可就是寫不長;明知道這裡要寫短一些,可是卻又那麼多的話。
四、研究“故事的關聯”
(師指題目,生讀:理想的風箏。)
師:課文的題目是“理想的風箏”,顯然,“放風箏”“追風箏”,一定要寫。——劉老師“上課”的故事,肯定有很多,作者選了“講故事”“寫板書”這兩個。請問,能不能換成劉老師“關心同學”,比如,有同學受涼了,劉老師脫下自己的衣服,給同學披上;換成劉老師“博學多才”,會彈琴、會畫畫呢?
(生沉思)
師:請你默讀第八、第九自然段,“放風箏”“追風箏”裡的劉老師,是個怎樣的人?
生:是個樂觀、頑強的人。
師:如果上課的故事,換成劉老師“關心同學”“博學多才”,與“放風箏”“追風箏”,搭不搭配?
生:不搭配了。
師:猜一猜:上課的故事,應該寫出劉老師的什麼特點,才跟後面的“放風箏”“追風箏”,特別“搭”?
生:也應該是寫出劉老師的樂觀、頑強。
師:現在,請你默讀“講故事”“寫板書”,這兩個故事,是不是也寫出了劉老師的樂觀、頑強。
生:這兩個故事寫出了劉老師的樂觀、頑強。
師:(指板書,生讀)講故事,寫板書,放風箏,追風箏。
師:這四個故事為什麼能放在一起?——它們有內在的聯絡,都指向了劉老師的樂觀、頑強。用故事來寫人,要注意故事,有沒有這樣的內在的聯絡?(生點頭)
師:現在,你讀這句話——
●他將永遠在我的記憶中行走、微笑,用那雙寫了無數粉筆字的手,放起一隻又一隻理想的風箏。那些給了我數不清幻想的風箏,將陪伴著我的心,永遠在藍天上翱翔。
(生讀)
師:你認為,“我”記住的只是風箏嗎?
生:不是,還記住了劉老師的樂觀頑強。
師:作者為什麼不直說,啊,劉老師,你的樂觀、頑強永遠留在我的心裡?
生:這樣太直白了。
師:對。作文,要有含蓄的美,追求意猶未盡,追求留有餘地,讓讀的人自己去品味、發現。
師:四個故事,我們朗讀好一個,短一點的,“寫板書”,第五自然段。需要練習一下嗎?
(生練習後,齊讀。生邊讀,師邊作必要的點撥。)
五、研究“故事的連線”
(師指板書,生讀:用故事來寫人。)
師:課文用四個故事寫人。
(生讀:講故事、寫板書。)
師:這兩個故事,一類的,都發生在“課上”,在課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生讀:放風箏、追風箏。)
師:這兩個故事,也是一類的,都發生在“課餘”,在課文的第八、第九自然段。
師:“課上”的故事,因為是一類的,故事跟故事之間,可以沒有過渡;“課餘”的故事,因為也是一類的,也不需要過渡。然而,從“課上”的故事,轉到“課餘”的故事,需要過渡一下。請你找一找過渡的句子。
生:“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師:是的,從這一句,就能過渡到下面的“放風箏”“追風箏”。
●然而,留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劉老師每年春天放風箏的情景。
劉老師的風箏各式各樣:有簡單的“瓦片兒”,有長達丈餘的蜈蚣(wúgōnɡ),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風箏。他的腿自然不便於奔跑,但他卻決不肯失去親手把風箏送上藍天的歡樂……
(生讀)
師:這樣過渡,也通,也順。然而,課文還有一個第七自然段。
●北方的冬季漫長而枯燥。當春風吹綠了大地的時候,一種舒展的快意便浮上人們的心頭。在晴朗而沒有大風的日子,劉老師課餘便在校園的操場上,放起他親手製作的風箏。
師:有點看不明白了吧?在寫“課餘”的.兩個故事前,還有這麼一段寫景的話。——不急,咱們回到課文的開頭,寫“課上”的兩個故事前,有這麼兩段話——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裡盡情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qiáo)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
(生讀)
師:這裡也是寫景,巧合嗎?——你看出了作者的又一個構思嗎?
生:寫“課上”的故事前,先寫一段景;寫“課餘”的故事前,也寫一段景,這是作者的又一個構思。
師:用寫景來連線故事,多有意思的過渡,多有意思的構思。
(男生讀第一、第二自然段,女生讀第七自然段。)
師:發現沒有?“上課”的故事前的寫景,兩個自然段;“課餘”的故事前的寫景,一個自然段。——咱們把第一自然段、第二自然段合在一起,看通不通。
●春天又到了。柳枝染上了嫩綠,在春風裡盡情搖擺,舒展著自己的腰身。連翹(qiáo)花舉起金黃的小喇叭,吹奏著生命之歌。藍天上,一隻只風箏在同白雲戲耍,引動無數的人仰望天穹。
生:通的。
師:這裡,是可以合為一段,然而,作者掰出“春天又到了”,五個字開頭,一起讀——
生:春天又到了。
師:再讀結尾的——
生: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
生: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師:(範讀)“春天又到了。”“不見劉老師已經近30年了。”“劉老師啊,您在哪裡?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春天又到了,單獨列一段,還僅僅是寫時間意義上的春天嗎?
生:不是。
師:時間之外,還有什麼?不用說。我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們讀最後兩自然段。你們的讀書聲裡,會有答案。
六、總結
師:這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學習了這篇文章,我們明白了用故事寫人的奧秘。孩子們,以後在閱讀中,要學會用一隻眼睛看內容,一直眼睛看寫作方法,你的眼睛會更清、更透、更明!(師指板書,生讀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