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陽光》教學方案
在教學完《陽光》第一自然段後,我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筆板畫了山上的小樹、田裡的禾苗和長長的小河,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陽光的作用,我進行了以下教學活動:
師:小朋友們想不想快點去看看陽光到過的這些地方?
生:想!
師:那就請小朋友們自己去讀一讀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像,看看自己的頭腦中會出現什麼?(各自朗讀想像)
生:我好像看到山上的小樹長高了許多,還長出了許多葉子。
生:我好像看到田裡的禾苗變得更加綠了,後來又長出了許多稻穗。
生:我好像看到小河了,小河上灑滿了陽光,閃閃發亮可漂亮了。(學生盡情地說,學生說到哪,教師就相機出示有關的句子進行教學。同時指名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在原有的板畫上進行創造性地畫,並讓學生多次進行朗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師:小朋友們的想像力可真豐富。那麼,陽光到過的地方是不是真的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了呢?(課件展示小樹、小河、禾苗發生變化的過程,教師配上音樂伴以深情地朗讀)
師:小朋友們,你覺得陽光怎麼樣?
生:我覺得陽光的本領很大。它能使這麼多的東西發生變化。
生:我覺得陽光很厲害,我很佩服它。
生:陽光的作用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世間萬物的生長離不開陽光,而且陽光還能給我們帶來溫暖,如果沒有陽光,我們就不能生活了。(教師帶領學生給予這位同學最熱烈的掌聲)
師:是啊,陽光的本領很大。想想看,陽光除了讓小樹、禾苗、小河發生了變化,他還使那些東西也發生了變化?(出示句式因為有了陽光,更。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當學生有困難時,教師課件展示圖片加以幫助。)
生:花壇裡的花,因為有了陽光,更紅了。
生:竹竿上的衣服,因為有了陽光,更幹了。
生:天空中的小鳥,因為有了陽光,飛得更高了。
師:這些,都是誰的功勞?你想對陽光說些什麼?
師:陽光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好處,我們能不能再美美地讀一讀這一段?
生:能(讓學生帶著對陽光的喜愛、感謝和佩服的情感,齊讀互讀)
評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活動。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受到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以上教學設計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展開教學,透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自讀自悟。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以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了教師的講解分析,以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了教師的統一答案,以學生自己的感性體驗取代了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
一、創設情境,引導感知
上課時,我先讓學生在自讀中無拘無束地想像陽光所到過的地方發生的變化,再讓學生聽師配樂朗誦欣賞陽光下小樹、禾苗和小河的變化。這兩次感知,一虛一實,前者意在讓學生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感知課文內容,為學生提供了自由廣闊的想像空間,讓學生透過讀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產生建立在自己已有經驗之上的獨特感受和想像。交流之中讓學生想到什麼就說什麼,這樣讓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中交流互補。學生說到哪,教師就教到哪,這又遵循了學生的意願。後者,給學生提供了小樹、禾苗、小河變化過程的情境,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彌補了有些學生由於經驗缺乏而可能造成的想像的缺憾,讓學生的感知由模糊到清晰。這樣兩次感知,虛實結合,層次分明,幫助學生自己用心去參與,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學習的價值,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增強了學生做學習主人翁的意識。
二、煥發情感,引領讀中悟情
朗讀是學生對文字理解認識的外部表現,因此朗讀應該是帶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的。本段設計,我憑藉色彩鮮明的多媒體課件,充滿童趣的語言,拉進了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課上,我不追求抑揚頓挫的整齊朗讀的效果,而是引領學生看畫面,談體會,充分地進行了語言實踐與體驗,使學生從心底裡迸發出對陽光的喜愛和佩服的情感,再讓學生進行多次朗讀,將情感自然而然的釋放於朗讀之中。在學生那有意讀得突出一些的因為有了陽光、更這些詞中;在學生那不經意間的擺頭與微笑中;在學生那雙忽閃忽閃的眼睛中,我感受到他們已經真正領悟到了課文的感情。這時,他們的朗讀,並不是機械的錄放,而是自己對陽光的讚美、對陽光的感謝、對陽光的佩服的一種情感的宣洩。
三、激活了學生思維,發展學生的個性
本段教學中,讓學生理解陽光與世間萬物間的關係是重點也是難點。此段設計遵循了學生思維的特點,先讓學生讀中進行想像,透過想像,開啟學生思維的閥門。再讓學生看動畫感受陽光給小樹、陽光、小河帶來的變化,教給了學生思考了這個問題的方法和方式。接著放手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說說陽光還使哪些東西發生了變化,讓學生根據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從不同的渠道理解陽光的重要作用。由於學生的經驗不同,因而產生的答案也是多元化的,可每個答案都是鮮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們源於文字卻又有別於文字,正是這樣的創造,才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本教學片段中,學生的心始終處於被啟用的狀態,就連平時不愛舉手的學生,此刻也大膽地舉起了手,急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想法。因而,課堂教學的推進就有了不竭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