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學實驗報告

關於生物學實驗報告三篇

篇一:劉希偉201100140041分子生物學實驗報告

質粒DNA的提取、純化及檢測

姓名:XXX學號:2011001400XX年級:20XX級生物基地班 實驗日期:2013年9月16日—30日組別:6組 同組者:XX

一、【實驗目的】

1、掌握鹼變性提取法提取大腸桿菌中質粒DNA的原理和方法。

2、學習並掌握凝膠電泳進行DNA的分離純化的實驗原理。

3、學習並掌握凝膠的製備及電泳方法。

4、學習並掌握凝膠中DNA的分離純化方法。

二、【實驗原理】

1、質粒DNA的製備方法

質粒(Plasmid)是獨立存在於染色體外、能自主複製並能穩定遺傳的一種環狀雙鏈DNA分子,分佈於細菌、放線菌、真菌以及一些動植物細胞中,但在細菌細胞中含量最多。細菌質粒大小介於1~200Kb之間,是應用最多的質粒類群,在細菌細胞內它們利用宿主細胞的複製機構合成質粒自身的DNA。

質粒DNA的製備包括3個步驟:①培養細菌,使質粒DNA大量擴增;②收集和裂解細菌;③分離和純化質粒DNA。主要方法包括:鹼裂解法:0。2molNaOH+1%SDS;煮沸裂解法:沸水煮沸40秒;SDS裂解法:10%SDS,一般用於質粒大量提取。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宿主菌株型別、質粒分子大小、鹼基組成和結構等特點以及質粒DNA的用途進行選擇。本實驗選擇鹼裂解法提取質粒DNA。

2、質粒DNA的提取——鹼變性提取法

在細菌細胞中,染色體DNA和質粒DNA均被釋放出來,但是兩者變性與復性所依賴的溶pH值不同。在pH值高達12。0的鹼性溶液中,染色體DNA的氫鍵斷裂,雙螺旋結構解開而變性;共價閉合環狀質粒DNA的大部分氫鍵斷裂,但兩條互補鏈不完全分離。因為它們在拓撲學上是相互纏繞的。當用pH值4。6的KAc(NaAc)高鹽溶液調節鹼性溶液至中性時,變性的質粒DNA可恢復原來的共價閉合環狀超螺旋結構而溶解於溶液中;但染色體DNA不能復性,而是與不穩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質—SDS複合物等一起形成纏連的、可見的白色絮狀沉澱。這種沉澱透過離心,與復性的溶於溶液的質粒DNA分離。溶於上清液的質粒DNA,可用無水乙醇和鹽溶液,使之凝聚而形成沉澱。由於DNA和RNA性質類似,乙醇沉澱

DNA的同時,也伴隨著RNA沉澱,可利用RNaseA將RNA降解。質粒DNA溶液中的RNaseA以及一些可溶性蛋白,可透過酚/氯仿抽提除去,最後獲得純度較高的質粒DNA。

3、凝膠電泳進行DNA分離純化

電泳(electrophoresis)是帶電物質在電場中向著與其電荷相反的電極方向移動的現象。各種生物大分子在一定pH條件下,可以解離成帶電荷的離子,在電場中會向相反的電極移動。凝膠是支援電泳介質,它具有分子篩效應。含有電解液的凝膠在電場中,其中的電離子會發生移動,移動的速度可因電離子的大小形態及電荷量的不同而有差異。利用移動速度差異,就可以區別各種大小不同的分子。因而,凝膠電泳可用於分離、鑑定和純化DNA的片段,是分子生物學的核心技術之一。

凝膠電泳技術操作簡單而迅速,解析度高,分辨範圍廣。此外,凝膠中DNA的位置可以用低濃度熒光插入染料如溴化乙錠(ethidium bromide,EB)或SYBR Gold染色直接觀察到,甚至含量少至20pg的雙鏈DNA在紫外激發下也能直接檢測到。需要的話,這些分離的DNA條帶可以從凝膠中回收,用於各種各樣目的的實驗。

分子生物學中,常用的兩種凝膠為瓊脂糖(agarose)和聚丙烯醯胺凝膠。這兩種凝膠能灌製成各種形狀、大小和孔徑,也能以許多不同的構型和方位進行電泳。聚丙烯醯胺凝膠解析度高,使用於較小分子核酸(5—500bp)的分離和蛋白質電泳。它的解析度非常高,長度上相差1bp或質量上相差0。1%的DNA都可以彼此分離,這也是採用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進行DNA序列分析的分子基礎。雖然它能很快地進行電泳,並能容納較大的DNA上樣量,但是與瓊脂糖凝膠相比,在製備和操作上繁瑣。瓊脂糖是從海藻中提取的長鏈狀多聚物,由β—D—吡喃半乳糖與3,6—脫水—L—吡喃半乳糖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為104—105。瓊脂糖加熱至90℃左右,即可溶化形成清亮、透明的液體,澆在模版上冷卻後形成凝膠,其凝固點為40—45℃。瓊脂糖凝膠相對於聚丙烯醯胺凝膠解析度低,但它的分離範圍更大(50至百萬bp),小片段DNA(50—20000bp)最適合在恆定輕度和方向的電場中水平方向的瓊脂糖凝膠內電泳分離。瓊脂糖凝膠電泳易於操作,適用於核酸電泳,測定DNA的相對分子質量,分離經限制酶水解的DNA的片段,進一步純化DNA等。

瓊脂糖凝膠電泳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在溶液中,由於核酸有磷酸基而帶有負電荷,在電場中向正極移動。DNA在瓊脂糖凝膠中的電泳遷移率主要取決於6個因素:樣品DNA分子的大小、DNA分子的構象、瓊脂糖濃度、電泳所用電場、緩衝液和溫度。

三、【實驗材料】

1、實驗儀器

培養皿、接種環、三角瓶、酒精燈、恆溫振盪培養箱、50ml離心管、1。5ml塑膠離心管(Eppendorf管)、高速離心機、漩渦振盪器、微量移液器、不同型號槍頭、天平、制膠槽、梳子、電泳儀、吸管、量筒、微波爐、滅菌鍋、恆溫水浴鍋、試劑瓶、衛生紙和記號筆、手套等。

2、實驗試劑

LB培養基,抗生素Ap(氨苄青黴素),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RNaseA母液,TE緩衝液,飽和酚,氯仿/異戊醇混合液,酚/氯仿/異戊醇(PCI)混合液,預冷無水乙醇,TAE電泳緩衝液(10×),上樣緩衝液(6×),瓊脂糖,溴化乙錠(EB),DNA相對分子質量標準物DNA Marker λ/Hind Ⅲ,5mol/L pH 5。2的醋酸鈉。

四、【實驗步驟】

1、準備實驗

配製LB液體培養基,分裝到100ml的三角瓶中20ml,300ml的三角瓶中50ml,另配LB固體培養基;準備1000ul、200ul、10ul移液槍尖各一盒,1。5ml離心管若干於500ml三角瓶中,50ml離心管2個 ,將上述物品包好連同配好的培養基一同滅菌。

2、菌體培養

在含有Ap的LB平板上挑取一環攜帶有質粒pUC19的E。coli DH5單菌落,接種於20mlLB液體培養基中進行37℃振盪過夜培養,培養基中加Ap100ul

(100ug/ml),質粒pUC19具有Ap抗性基因,使得帶有pUC19的質粒得以生長。 過夜培養後菌體量大,雜質較多,然後用移液槍吸取過夜培養物2ml轉接於50mlLB液體培養基中,培養基中加入Ap250ul,37℃振盪培養4—6h至對數生長期後期,生長速率快,代謝旺盛,酶系活躍,雜質少,適合提取質粒。

3、質粒提取

(1)稱量空的50ml離心管的重量為14。331g,然後將三角瓶中的菌液倒至管中,不能倒滿,液麵距管口約1cm,7000rpm離心5分鐘後棄去上清液,收集菌體細胞。

(2)向離心管中懸滴加入5ml冰預冷的溶液Ⅰ打散菌體洗滌,用漩渦振盪器使之充分懸浮後用槍尖吹吸混勻,同步驟(1)離心,棄去上清,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使上清液全部流盡乾燥,然後稱重得14。437g,則菌體質量為106mg。

(3)洗滌後每100mg菌體應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Ⅰ1ml,106mg菌體按100mg菌體處理,加入溶液Ⅰ1ml,打散菌泥、吹吸混勻,冰浴5min。溶液Ⅰ中的葡萄糖使

溶液密度增加,懸浮後的大腸桿菌不會快速沉積到管子的底部;維持滲透壓,防止細胞提前破裂,防止DNA受機械剪下力作用而降解。EDTA是Ca2+和Mg2+等二價金屬離子的螯合劑,可抑制DNase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長。Tris—Cl溶液提供適當的pH。

(4) 按比例加入新配製的溶液Ⅱ2ml(與溶液Ⅰ對應),輕加輕搖,冰浴5min。溶液變清亮透明粘稠如蛋清狀。溶液Ⅱ中的NaOH使細胞膜發生了從bilayer(雙層膜)結構向micelle(微囊)結構的相變化導致細胞溶解。同時,強鹼性使染色體DNA、質粒DNA和蛋白質變性;SDS為下一步沉澱做鋪墊。

(5)按比例加入冰預冷的溶液Ⅲ1。5ml(與溶液Ⅰ、Ⅱ對應),輕加輕搖,冰浴10min。溶液出現白色絮狀沉澱。沉澱為蛋白質SDS複合物、細胞碎片和其他大分子成分。溶液Ⅲ中的HAc中和NaOH,因為長時間的鹼性條件會打斷基因組DNA,只要是50-100 kb大小的片斷,就不能再被PDS共沉澱。同時變性的質粒DNA復性。反應形成的高鹽環境進一步加速了沉澱。

(6)12000rpm離心15min,白色沉澱聚集在離心管一側,用移液槍將上清液轉移到另一潔淨的離心管中。然後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3MNaAc混勻,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乙醇可以任意比和水相混溶,乙醇與核酸不會起任何化學反應,對DNA很安全,因此是理想的沉澱劑。 DNA溶液是DNA以水合狀態穩定存在,當加入乙醇時,乙醇會奪去DNA周圍的水分子,使DNA失水而易於聚合。在pH為8左右的溶液中,DNA分子是帶負電荷的,加一定濃度的NaAc或NaCl,易於互相聚合而形成DNA鈉鹽沉澱。

(7) 以12000rpm離心15min,小心倒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加入3ml70%冰乙醇,輕輕地覆蓋沉澱,不打散沉澱,洗滌一次。

(8)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上沉澱部位做好標記,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乾燥5min。粗提取的質粒呈淺黃色,隨著水分的減少質粒變為無色。所以為了完全溶解質粒,要在離心管上標記質粒所在位置。

(9)將DNA沉澱溶於1mlTE緩衝液中,移液槍吹吸助溶,然後將溶解液轉移到一個Eppendorf管中。TE是pH緩衝液,為DNA提供穩定的生理狀態,呈弱鹼性,有利於保護鹼基對。同時含有EDTA是二價陽離子的螯合劑,抑制DNA酶作用。

4、質粒純化

(1)Eppendorf管中加入RNase A(純濃度>50ug/ml),37℃保溫0。5—1h

(2)將上述的溶液平均分配到2個1。5ml的微量離心管中,每管0。5ml,分別加入與溶液等體積的(500ul)Tris飽和苯酚溶液,振盪混勻,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經Tris飽和後的,顯黃色。苯

酚加入後,溶液分層,苯酚向下,下層呈淺黃色,上層溶液無色,在中間產生大量白色沉澱,此為變性後的蛋白質。

(3)加入等體積的(500ul)苯酚/氯仿溶液(1:1),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到另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苯酚是強的蛋白變性劑,但是苯酚留在質粒溶液中會影響DNA的酶切,它本身易被氧化,會損傷質粒。氯仿也是蛋白變性劑,但是比酚弱,且能溶解質粒中的脂類,溶解苯酚,去除溶液中的苯酚。異戊醇則可起消除抽提過程中出現的泡沫,有利於分層更明顯。此時溶液中已看不到明顯的白色沉澱,但仍有蛋白質的存在。

(4)加入等體積的氯仿溶液,振盪混勻, 7000rpm,離心5min,上清液轉移到一潔淨的Eppendorf管中,得上清液400ul。

(5)向上清液中加入1/10體積的NaAc混勻,再加入2倍體積的冰無水乙醇,混勻,—20℃下沉降30分鐘。

(6)以12000rpm,離心15min,棄去上清液,得到DNA沉澱,為白色。

(7)向DNA沉澱中加入70%冰乙醇200ul,不打散沉澱,洗滌。然後以12000rpm離心5min,離心管底部DNA沉澱所在面應與收集沉澱面一致。

(8)去掉上清液,將離心管倒置於吸水紙上,室溫乾燥。用50ulTE溶解於1管中。

5、質粒檢測

(1)稱取0。4g的瓊脂糖,置於一錐形瓶中,在三角瓶上標好液麵位置,加入40ml的1×TAE電泳緩衝液,再加入5—10ml重蒸水,以補充在溶膠過程中損失的水分。然後置微波爐加熱至完全溶化,溶液透明。冷卻至50℃左右,倒入制板槽制板。

(2)待膠凝固後,小心拔起梳子,使加樣孔端置陰極段放進電泳槽內。在槽內加入1×TAE 電泳緩衝液,至液麵覆蓋過膠面2—3cm。取1μl加電泳載樣液和3μl質粒樣品於小紙片上,用移液槍混勻。

(3)電泳1h,觀察溴酚蘭的帶(藍色)的移動。

(4) 把膠槽取出,小心滑出膠塊,放進EB溶液中進行染色,完全浸泡約5min。

(5)凝膠成像儀觀察。

五、【注意事項】

(1)滴加溶液II時,要逐滴加入,且要輕加輕搖溶液使之混勻,整體動作要快,因為強鹼在溶液中停留時間不能過長,否則會破壞質粒DNA。

(2)加入溶液III後,生成了大量的絮狀沉澱,溶液III中和強鹼使質粒復性,不可劇烈震盪, 防止染色體DNA斷裂,應該上下顛倒離心管,使其混勻。

篇二:山東大學細胞生物學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

1,瞭解小鼠膜的剪取方法,以及小鼠的內部結構。

2,掌握並瞭解蘇丹三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3,理解蘇丹Ⅲ脂類染色的基本原理。

二,實驗原理:

脂類細胞化學的主要目的是研究細胞中脂類物質的成分變化以及分佈。

在動物細胞中,脂肪是動物體主要的儲能物質,很多種細胞都含有脂肪。

通常,細胞中的脂肪和類脂體混合物以遊離的液滴狀態懸浮在細胞質中,比

如肝細胞。在脂肪含量很高的脂肪細胞中,遊離的脂肪液滴可以聚集在一起,

佔據大部分細胞質空間,將細胞質、細胞核擠到細胞邊緣。

脂類染色最常用的染料是蘇丹系列染料,本實驗即使用蘇丹Ⅲ為脂肪顯

色。蘇丹Ⅲ是一種橙紅色偶氮染料,由於其在脂肪中的溶解度高於在乙醇中

的溶解度,當用70%乙醇溶解的蘇丹Ⅲ飽和溶液浸染脂肪細胞時,蘇丹Ⅲ會

從70%乙醇中脫離,溶解並集中在脂肪液滴中,使脂肪細胞著色(橘黃色)。

以70%乙醇作為蘇丹Ⅲ的溶劑可以減少乙醇對脂肪細胞中脂肪液滴的溶解,

染色較大的脂肪塊。染色的主要過程不涉及化學變化。

三,實驗器材及材料

1,器材 :鑷子兩把 顯微鏡 托盤一個 剪刀一把 滴管一支 載玻片(蓋

玻片)

2,試劑:蘇丹Ⅲ染液 蒸餾水 70%乙醇 生理鹽水 甲醛鈣溶液 四,實驗步驟:

1、斷頭法處死小鼠,置於解剖盤中,剪開腹腔,用鑷子提起小腸將蓋玻片緊貼於腸繫膜,用剪刀連同蓋玻片和其上粘的`腸繫膜取下,反扣於已滴加甲醛鈣的載玻片上,固定 20min。

2、用吸管吸取蒸餾水滴入載玻片與蓋玻片之間沖洗掉甲醛鈣溶液。

3、用70%乙醇溶液代替蒸餾水重複步驟二的操作,沖洗。

4、滴加蘇丹Ⅲ於蓋玻片上,染色30min。

5、吸去載玻片上溢位的染液,擦淨載玻片表面及周邊,顯微鏡觀察。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脂肪細胞呈圓球形,內充滿橘黃色之類物質

由於腸繫膜標本過厚,細胞染色效果起初不太明顯,脂肪細胞漸漸變為橘黃色,可觀察到清晰的脂肪細胞,但細胞分散程度較差,單細胞形態較為少見,細胞質較難觀察的到。隨著染色時間增長,基本可以分辨出脂肪滴與細胞質。六,實驗總結:

1,製作腸繫膜玻片時要注意去除血管組織,儘量將其壓薄,便於後期染色,觀察。

2,染色必要時可採取反扣蓋玻片染色,以保證染色充分,均勻。 3,染色完後去除多餘染液以便於觀察。

篇三:山東大學微生物生理生化反應實驗報告

一、【實驗目的】

1。 證明不同微生物對各種有機大分子物質的水解能力不同,從而說明不同微生物有著不同的酶系統。 2。掌握進行微生物大分子物質水解試驗的原理和方法。 3。瞭解糖發酵的原理和在腸細菌堅定中的重要作用。 4。掌握透過糖發酵鑑別不同微生物的方法。

5。 瞭解吲哚和甲基紅試驗的原理以及其在腸道細菌鑑定中的意義和方法。

二、【實驗儀器與試劑】

菌種: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普通變形桿菌、產氣腸桿菌

培養基:培養基:固體澱粉培養基、固體油脂培養基(大分子水解試驗);葡萄糖發酵培養基、乳糖

發酵培養基(內裝有倒置的德漢氏小管)(糖發酵試驗);蛋白腖水培養基(吲哚試驗);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

試劑:盧戈氏碘液、乙醚、吲哚試劑、甲基紅試劑、蒸餾水、

儀器:酒精燈、接種針、培養皿、試管、試管架、燒杯、量筒、德漢氏小管

三、【實驗原理】

1。在所有生活細胞中存在的全部生物化學反應稱之為代謝,代謝過程主要是酶促反應過程,由於各種微生物具有不同的酶系統,所以他們能利用的底物不同,或雖利用相同的底物但產生的代謝產物卻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種生理生化反應來鑑別不同的細菌,尤其是在腸桿菌科細菌的鑑定中,生理生化試驗佔有重要的地位。

2。澱粉的水解:由於微生物對澱粉這種大分子物質不能直接利用,必須靠產生的胞外酶將大分子物質分解才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胞外酶主要為水解酶,透過加水裂解大的物質為較小的化合物,使其能被運輸至細胞內。如澱粉酶水解澱粉為小分子的糊精,雙糖和單糖;而澱粉遇碘液會產生藍色,因此能分泌胞外澱粉酶的微生物,則能利用其周圍的澱粉,在澱粉培養基上培養用碘處理其菌落周圍不呈藍色,而是無色透明圈,據此可分辨微生物能否產生澱粉酶。

3。油脂的水解:在油脂培養基上接種細菌,培養一段時間後觀察菌苔的顏色,若出現紅色斑點,則說明此中菌可產生分解油脂的酶。

4。 糖發酵試驗:糖發酵試驗是常用的鑑別微生物的生化反應,在腸道細菌的鑑定上尤為重要。絕大多數細菌都能利用糖類作為碳源和能源,但是它們在分解糖類物質的能力上有很大的差異。有些細菌能分解某種糖產生有機酸(如乳酸,醋酸,丙酸等)和氣體(如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等);有些細菌只產酸不產氣。例如大腸桿菌能分解乳糖和葡萄糖產酸併產氣。產酸後再加入溴甲酚指示劑後會使溶液呈黃色,且德漢氏小管中會收集到一部分氣體。若細菌不能使糖產酸產氣,則最後溶液為指示劑的紫色,且德漢氏小管中無氣體。 5。IMVC實驗主要用於快速鑑別大腸桿菌和產氣腸桿菌。

(1)吲哚試驗:是用來檢測吲哚的產生,在蛋白腖培養基中,若細菌能產生色氨酸酶,則可將蛋白

腖中的色氨酸分解為丙酮酸和吲哚,吲哚與對二甲基苯甲醛反應生成玫瑰色的玫瑰吲哚。但並非所有的微生物都具有分解色氨酸產生吲哚的能力,所以吲哚實驗可以作為一個生物化學檢測

的指標。大腸桿菌吲哚反應陽性,產氣腸桿菌為陰性。

(2)甲基紅試驗(MR):某些細菌在糖代謝過程中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後者進而被分解產生甲酸,

乙酸和乳酸等多種有機酸,培養基就會變酸,使加入培養基中的甲基紅指示劑由橙黃色轉變為紅色,即甲基紅反應。大腸桿菌為陽性,產氣腸桿菌為陰性。

四、【實驗步驟】

1。 澱粉水解實驗

(1)倒平板:按照澱粉培養基配方配製固體澱粉培養基,滅菌,待培養基冷卻至50℃左右,在酒精

燈火焰旁倒平板,每組兩個平板。 (2)用記號筆在平板底部劃成四部分。

(3)接種:在無菌操作檯上,將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分別在不

同的部分點種,如圖一所示,注意僅用接種針接觸極少面積的培養基,在平板的反面對應部分貼上標籤,標籤上分別寫上菌名,以免混淆。 (4)培養:將平板倒置,在28℃溫箱中培養兩天。

(5)觀察:取出培養基,觀察各種細菌的生長情況,開啟平板蓋子,滴入少量盧戈氏碘液於平板中,

輕輕旋轉平板,使碘液均勻鋪滿整個平板,觀察培養皿中菌落周圍是否有無色透明圈,若有無色透明圈出現,說明澱粉已經被水解,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記錄實驗結果。

圖一:澱粉水解試驗接種示意圖圖二:油脂水解試驗接種示意圖 2。油脂水解試驗

(1)倒平板:按照油脂培養基配方配製固體油脂培養基,滅菌,待培養基冷卻至50℃左右,充分振盪,

使油脂均勻分佈,在酒精燈火焰下倒平板,每組兩個平板。 (2)用記號筆在在平板底部劃成四部分。

(3)接種:在無菌操作檯上將枯草芽孢桿菌、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分別劃十字線接種於平板相對應部分的中心,如圖二所示,並貼好標籤,標籤上註明菌種的名稱。 (4)培養:將平板倒置,在28℃溫箱中培養兩天。

(5)觀察:取出平板,觀察菌苔顏色,如果出現紅斑點,說明脂肪水解,為陽性反應。記錄實驗結果。 3。葡萄糖發酵實驗

(1)培養基的配製:按照糖發酵培養基配置葡萄糖發酵培養基,分裝至試管中,用膠頭滴管往德漢氏

小管中注滿培養基,再把德漢氏小管倒置放入試管中,注意不要讓德漢氏小管中進入空氣,每組五隻試管,滅菌。

(2)接種:待培養基冷卻至常溫時,在無菌操作檯上,取葡萄糖發酵培養基試管2支接入大腸桿菌,

再取兩隻接入普通變形桿菌,接種後輕搖試管,使其均勻,防止倒置的小管進入氣泡,第五支不接種,作為對照。在各試管外壁上貼上標籤,標籤上分別標明發酵培養基的名稱和所接種的細菌菌名。

(3)培養:把接種後的試管放在試管架上,把試管連同試管架放入培養箱中於28℃下培養兩天。 (4)觀察:觀察各試管顏色變化及德漢氏小管中有無氣泡,並記錄實驗結果。4。乳糖發酵實驗

(1)培養基的配製:按照糖發酵培養基配置乳糖發酵培養基,分裝至試管中,用膠頭滴管往德漢氏小

管中注滿培養基,再把德漢氏小管倒置放入試管中,注意不要讓德漢氏小管中進入空氣,每組五隻試管,滅菌。

(2)接種:待培養基冷卻至常溫時,在無菌操作檯上,取乳糖發酵培養基試管2支接入大腸桿菌,再

取兩隻接入普通變形桿菌,接種後輕搖試管,使其均勻,防止倒置的小管進入氣泡第五支不接種,作為對照。在各試管外壁上貼上標籤,標籤上分別標明發酵培養基的名稱和所接種的細菌菌名。 (3)培養:把接種後的試管放在試管架上,把試管連同試管架放入培養箱中於28℃下培養兩天。 (4)觀察:觀察各試管顏色變化及德漢氏小管中有無氣泡,並記錄實驗結果。 5。吲哚試驗

(1)培養基的配製:按照蛋白腖水培養基配方配製培養基,分裝至試管中,每組五隻試管,在高壓蒸氣

鍋內滅菌。

(2)接種:待培養基冷卻後,在無菌操作檯上將大腸桿菌接入2支蛋白腖水培養基,產氣腸桿菌接入2

支蛋白腖水培養基,剩餘一隻試管不接種,作為空白對照,貼好標籤。

(3)培養:把接種後的試管放在試管架上,把試管連同試管架放入培養箱中於28℃下培養兩天。 (4)觀察:往培養後的蛋白腖水培養基內加入3~4滴乙醚,搖動數次,靜置1min,待乙醚上升後,沿試

管避徐徐加入2滴吲哚試劑。在乙醚和培養物之間產生紅色環狀物為陽性反應。觀察加入試劑後試管內的顏色反應並記錄實驗結果。6。甲基紅試驗

(1)培養基的配製:按照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配方配製培養基,分裝至試管中,每組五隻試管,在高

壓蒸氣鍋內滅菌。

(2)接種:待培養基冷卻後,在無菌操作檯上將大腸桿菌接入2支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產氣腸桿菌

接入2支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剩餘一隻試管不接種,作為空白對照,貼好標籤。 (3)培養:把接種後的試管放在試管架上,把試管連同試管架放入培養箱中於28℃下培養兩天。 (4)觀察:培養兩天後後,將每支葡萄糖蛋白腖水培養基培養物內加入2滴甲基紅試劑,培養基變為紅

色者為陽性,變為黃色者為陰性。觀察試管內的顏色變化,並記錄實驗結果。

五、【實驗結果及分析】

實驗結果記錄

澱粉水解試驗:

油脂水解試驗:

葡萄糖發酵培養基:

乳糖發酵培養基:

表4。 乳糖發酵試驗結果(“+”表示陽性,“—”表示陰性)

吲哚試驗:

甲基紅試驗:

澱粉分解實驗結果 油脂分解實驗結果

葡萄糖發酵實驗結果乳糖發酵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