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精思(節選)》的教材理解
教材簡析
這篇文言文選自宋人張洪等選編的《朱子讀書法》。朱子即南宋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朱熹,他是我國古代學習理論的集大成者。朱熹從事教育五十餘年,治學經驗很豐富。他不僅直接教導學生,還整理編著教材。他非常注重讀書治學的方法,他的學生把他的讀書方法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熟讀精思”。
“熟讀精思”是朱熹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概括出來的好方法。文章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讀書前必須作好準備工作——“整頓几案”、“正身體”、“詳緩看字”;然後寫“熟讀”的要求和意義;最後寫“精思”的要求和意義。作者按讀書過程來解讀讀書方法,從讀書前的準備工作到“熟讀”要求再到“精思”要求,全文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僅百餘字,卻給人以多方面深刻的啟示。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在十一冊初步接觸文言文的基礎上,繼續積累一點文言文知識,繼續感知古文的語言特點,為初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和借鑑古人的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譯文
凡是讀書,必須先整理好讀書用的桌子,使桌子乾淨平穩,把書冊整齊地放在桌子上,讓身體坐正,面對書冊,仔細從容地看清書上的文字,仔細清楚地朗讀文章。每個字都必須要讀得響亮,不可以讀錯一個字,不可以少讀一個字,不可以多讀一個字,不可以讀顛倒一個字,不可以勉強硬記,只要多讀幾遍,就能自然而然順口而出,即使時間久了也不會忘記。古人說:“書讀的遍數多了,它的意思自然會顯現出來。”就是說書讀得熟了,那麼不依靠別人解釋說明,自然就會明白它的意思了。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就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專心一致,卻只是隨隨便便地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使記住了也不能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緊。心已經到了,眼、口難道會不到嗎?
解讀與提示
第1段:小學階段初學文言文,不宜採取逐詞逐句講解的辦法。重點詞語讓學生對照註釋自主理解,並嘗試自主弄懂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老師只在疑難之處點撥,困惑之時引領。古文學習,朗讀應放在第一位。教師重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出味,讀出情,從而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停頓得當是古文誦讀的難點,本段朗讀可作如下停頓:凡∕讀書,須∕整頓几案,令∕潔淨端正,將書冊∕齊整頓放,正身體,對書冊,詳緩看字,仔細分明∕讀之。
第2段:引導學生抓重點詞領悟熟讀的要求:不要“誤、少、多、倒”。熟讀的意義主要抓住重點句子“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來深入理解:書讀得熟了,才能發現本篇前後的`照應,才能和別篇作種種比較。有些句子,初讀也許不理解,讀幾遍就可以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初讀感知,再讀一讀,遍數多了就可以領悟到它的佳處來。
第3段:這段側重寫精思的要求和意義。精思指多思考,常思考,善思考。讀與思,是讀書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讀不思,必是死讀,即使背得,仍不是自己的東西,更不可能結合實際而得以應用。光思不讀,純系空想,成天想入非非,終歸還是一事無成。“心到,眼到,口到”6個字高度概括了熟讀與精思的關係,二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
文中一些字詞,古今義差別大,應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和聯絡上下文理解。如“餘”、“嘗”、“謂”、“急”等。文中最後一句話是反問修辭,可透過反覆誦讀弄清表達的意思,感知文言文反問句的表達特點。
課後第1題:反覆朗讀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方法,在課堂上一定給足時間讓學生朗讀。先把速度放慢,停頓得當,逐步達到流暢自如、有聲有色地朗讀。
課後第2題:該練習應在教學過程中,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
課後第3題:主要圍繞讀書方法和讀書習慣談感想,教師既要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獨特感受,更要注意課文的價值取向。
課後第4題:培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鼓勵學生多閱讀,多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