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技工

對技工學校開展多媒體教學的思考的論文

對技工學校開展多媒體教學的思考的論文

摘要問題探討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要把研究性學習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就必須抓住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這不但要求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自己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善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極為重要的。課堂教學活動受時間限制,這更要求歷史教師要特別講究組織課堂研討的藝術,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

關鍵詞問題探討研究性學習歷史課堂教學

從教學方法的角度來看,研究性學習既是研究型課程的主要學習方式,也是基礎型課程和拓展型課程中不可缺少的學習方式。從具體方式來看,問題探討是研究性學習內容呈現的主要方式,在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中,通常都是以一個課題(專題),即問題的形式出現,引發學生進行探索並解決問題。從提出問題開始,到解決問題為止,在這一過程中,人的思維得以啟用,知識得以正遷移,創新意識得以發展,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等特徵得以體現,這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目的。

所以,我認為要把研究性學習引入歷史課堂教學實踐,教師就必須抓住問題探討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要以教材知識點為基點,以開放性問題為線索,以問題探究的形式進行教學。為了讓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教師除了以講座、案例介紹、參觀訪問等方式激發興趣,讓學生了解研究的一般步驟外,更要在基礎型課程的教學中提供材料,形成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或提供他人的研究經歷、經驗讓學生加以觀察模仿。只有在教師的引導、指點、幫助下,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題思路才能不斷拓寬,逐步發展,並由教師的幫扶引導走向獨立探究。

研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中,問題所蘊涵的思維價值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顯然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提出的問題,既要能使學生透過問題掌握基礎知識,又要能使學生開拓思維、培養探究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設計問題一定要注意層次性:

一是以教材為依據,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理解新知識,不斷探索新知識,進而掌握“雙基”。即應該從基礎型課程的教學中預設的、即興的問題或“火花”出發,引導學生展開探討,培養學習者良好的問題意識和解題習慣。例如在講中國古代史第二章《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第一節《秦朝的統治》前,給學生布置3道預習題:①為什麼秦王贏政能夠統一中國?②為了鞏固統一秦朝採取了哪些措施?③強大的秦朝為什麼很快地就滅亡了?這樣既可以引導學生主動地掌握“雙基”,培養學生良好的解題習慣;又節省了疏通課文的時間,有利於課堂45分鐘時間的有效利用。

二是在學生學習一個單元、一個階段之後,掌握了一定的基本的研究方法、途徑,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存的基礎時,再提出有適當的開放性、綜合性的問題,指導他們將問題上升為課題,進行拓展性研究。以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利用資訊和進行研究的能力。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做好三件事:①真正的把課堂還給學生,重視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②對答案不定框框,告訴學生的是“答案不止一個”,答案是開放的、發展的,不是封閉的、靜止的`,激勵學生不固守已有概念,積極探索,培養學生多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教師要掌握豐富有效的“啟發”和“引導”的知識,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路遇阻時,及時地給予點撥。仍以《封建大一統時期——秦漢》這章為例,結束後,佈置兩道題:Ⅰ你從秦朝的興衰中悟出了什麼道理?Ⅱ楚漢之爭中為什麼劉勝項敗?說說你對劉邦的印象。用一堂課組織學生討論。培養學生收集、分析、綜合利用資訊和進行研究的能力。

以問題探究形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還要求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自己主動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極為重要的。激發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學會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資訊,學會對已有的資料作多方面的分析,繼而探索事物的內在聯絡,得出自己的結論並解決實際問題,促使學生的思維不斷深化;而不要學生去尋求為這些問題預定的唯一的正確答案,而是重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思維策略以及多種可能的解釋。從教育心理學“需要論”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心理上一旦形成了“自我實現需要”,就會為實現自己需要的滿足而努力開發自己的潛能,必欲求之而後快。這時,他的思維火種就會熊熊燃燒,就會想方設法置疑釋疑,為自己的成功披荊斬棘,使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生提出的問題多數是他們感興趣的,是經過自己思考後所發現的。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難易、大小,教師都應給予讚揚、給予承認,並向全體同學公佈。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由讓我學變為我要學,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關鍵環節。問題提出之後,便是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善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敢於讓學生在開放性的教學環境中,透過多種途徑獲取資訊,進行課堂交流,互相研討,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研究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備擇答案,揭示關鍵詞,相機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評價備擇答案,並積極鼓勵學生推斷出多種新的答案;也可以提出基本概念,啟發學生針對基本概念,提出多種印證基本概念的問題。透過個體和群體的積極思維,尋找最佳路徑,最終印證基本概念。這最佳路徑由於是經過學生自己大腦思維後從多種路徑中選出來的,甚至是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提煉出來的,因而,不僅記得牢,而且經過反覆多次的積澱後,就會內化為習慣,獲得了自主學習方法,使學會學習成為現實。在學生基本掌握了研究性學習方法之後,教師要儘量把時間讓給學生,教師引而不發,導而不牽、強而不迫,鼓勵學生更多地提出解決問題辦法。

課堂教學活動受時間限制,教師要特別講究組織課堂研討的藝術,充分利用45分鐘時間。一要靈活處理、適當調整學生提出的問題,抓住有思維價值、學生現有水平能夠解決的問題組織討論,合理、高效的利用時間,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二要創設研討氛圍,引導全員參加。鼓勵學生大膽發言,踴躍發言,讓正確的答案在平等、民主的師生、生生互動之中,透過研討辯論顯現出來,培養學生甄辯正誤的能力。三要適時點撥,培養學生的正確思維方式。在問題的討論中,善於引導學生掌握由表及裡、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思考方式和討論方式,讓學生把研究性學習的學法內化為自己的學習習慣。四要在研討活動中適時評價,及時鼓勵創新、發現。要重視學生思維的過程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以及知識的運用,切實地把對學生的評價由重結果轉到重過程上來。及時讚揚學生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提出的創見性看法,包括求異思維和與眾不同的觀點,激發學生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有這樣,才能把研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落到實處,充分發揮它的學習效能。

參考文獻

1.趙銳,胡炳仙.研究性學習與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育探索,2003;(4):20~22

2.霍一萍,張人紅.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和課程定位.課程·教材·教法,2000;(11):8~10

3.楊四耕.研究性學習的後現代特徵與教學論意義.教育科學,2002;(2):26~30

4.張光華.關於研究性學習實效性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2002;(2):37~41

5.李東斌,董曉斌.關於研究性學習的幾點思考.教育探索,2003;(2):31~33

6.王靜,和學新.歷史學科內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探索.學科教育,2003;(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