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九歌》讀後感
香草還生三戶地,湘流應識九歌心。讀《楚辭》,不可不讀《九歌》。其實“九”應是虛數,《九歌》共計十一篇。我暫同意聞一多先生的分法,《東皇太一》為迎神曲,《禮魂》為送神曲,中間九章為正文,雖然依舊有些牽強。所謂《九歌》,實是楚時巫師用於祭祀的禮曲,屈原對它們進行了改編。
詩歌也好,神曲也罷,《九歌》中讓我最難忘的是第十篇《國殤》。再也沒有哪首詩如它般慘烈雄壯,箭矢如雨,白骨層層,戰士們來時手握長劍,震天動地的廝殺聲裡,他們身首異處卻心猶未死,戰爭的史詩畫面在眼前閃過,男兒的錚錚鐵骨在曠野裡升騰。
千年後,李清照幽而發憤:“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一生傾注婉約詞的女詞人,在經歷了生命的坎坷波折後終於觸控到了生存的.真意。原來《楚辭》中也可以有兵戈刀光,《漱玉詞》外也可以有剛毅雄渾。悲吟《國殤》的屈原褪去了美人香草,他靈魂的黃鐘大呂激盪在那戰後荒蕪的土地上。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岳飛,一代精英橫掃沙場,卻誰知十二道金牌催命箭,風波亭染英雄血。縱然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屈原的投江,雖不比捐軀沙場的戰士們來得壯烈,但那是一個文人的不滿與抗爭!有如生命中最燦爛的一抹嫣紅,熱烈綻放的一瞬裡完成的升騰,成為歲月塵封的記憶中無法拭去的淚痕。
《九歌》翻開了遠古的的記憶,開闢了人類精神的憩園,讓後人只能用精神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