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

導語:當孩子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事情時,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呢?下面是家長教育的10個方法,歡迎參考!

1、說教

很多父母都喜歡採取說教的方式來勸說孩子,比如最常見的『你應該把玩具/吃的分給小朋友啊,這才是懂禮貌的孩子,好不好?』,尤其是老人們,特別喜歡強迫3歲以下的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食物。這些說辭是要求孩子做個好孩子、做個懂禮貌的孩子,其背後的含義是:如果你不這麼做,你就不好、不乖了。這種說教往往令孩子覺得很困惑。而有的女性看護人則喜歡長篇大論地對孩子的行為發表意見,卻不知道孩子早已在長篇大論的說教中迷失了。

2、恐嚇

這種也很常見,例如『快點把東西收拾好,不然媽媽不要你了/走了/不愛你了』,或者『你要是不聽話,待會兒你就別想吃飯/玩遊戲/出門了』,或者『你再不聽話,一會我告訴你爸爸/媽媽,看他/她打不死你!』這基本是不拿小孩當『人』看,只是作為實驗中的小白鼠一樣給予消極刺激——即使孩子聽話了,也容易缺乏安全感;並且一旦取消了消極刺激/懲罰,孩子就容易撒歡地做那些被禁止的事。

3、命令

這種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把你的東西分小朋友一半!』,『不許說話!』等等。當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之前(2歲之前),多半比較聽話,這時候直接用命令的方式可謂簡單粗暴『有效』;但當孩子大一點之後,一味地命令則容易加劇孩子的『逆反』或者『叛逆』,所以我們經常看見有的媽媽在公眾場合抓狂地命令孩子,卻毫無效果,最後變為恐嚇、破口大罵以及出手揍娃。

4、批評

我們實在是太喜歡批評人了,因為我們就是被自己的父母給批評大的。批評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別人的不對,例如『你的表現真是太差勁了!』,『你看看,別的小朋友都沒說話,你怎麼就不能安靜一點呢?』這種方式對於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或者說在孩子臉皮還沒變厚之前)比較有用,會讓孩子感到內疚、慚愧,但是對於還不能理解別人的想法的孩子,以及習慣了批評的孩子幾乎無效。

5、孤立

有的家長喜歡在孩子做了不該做的事以後,採取孤立和迴避的態度,讓孩子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可是,孤立很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同時也無法真正讓孩子理解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有的家長雖然沒有刻意孤立孩子,但是夫妻意見太一致了——媽媽一開口罵人,爸爸不分青紅皂白就開始打人——沒有人站在孩子的立場去勸解和開導,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

6、表揚

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予以表揚。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做到的'很少,因為很多成人以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孩子,覺得『孩子本應如此』,做到了是理所應當的,做得不好才該好好教育。

7、忽略

曾經在北京的新光天地電梯裡,看見有個滿身名牌的年輕媽媽,對於自己孩子的哭泣求饒不聞不問。當時孩子一直哭著『媽媽,對不起!對不起!我知道我錯了!你理一下我好嗎?』可是這位媽媽直接無視了孩子,不為所動。

8、直接懲罰

這也是很常見的處理辦法了,畢竟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一頓,下次就不敢了。

9、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孩子打人時,家長就打孩子,讓孩子能夠『換位思考』。這種做法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有一定作用,但是對小一點的孩子,只會覺得自己被打了。

10、啟發誘導

反覆勸導孩子,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不對,然後要求孩子複述。這種做法依然是對大一點的孩子更有效。

那些選擇破口大罵或者暴打一頓的家長,其實是在對於自己『沒法管教孩子』的無能感的宣洩。回顧上述處理方法,有助於我們分清自己慣用的辦法是什麼,以及是否有其他溫和有效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