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通用9篇)

說到交友,很多人都會想到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是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希望對您有幫助。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1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叫俞伯牙,這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深山老林裡彈琴的時候,來了一個打柴人叫鍾子期。俞伯牙一彈琴,鍾子期就說了:“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心裡很驚訝,因為他心裡正想表現高山呢,就被聽出來了。俞伯牙心想:我換一個主題,我表現流水,看你還能不能聽出來。誰知,鍾子期一聽,又說:“洋洋兮若江河。”不管俞伯牙彈什麼,鍾子期都能聽出音樂表現的內容。於是乎兩個人就成了好朋友,成了知音。但是,沒多久鍾子期去世了,俞伯牙痛失知音,傷心到極點的時候,就把自己的琴給摔了,發誓永遠不再彈琴。這個故事後來就形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形成了“知音”這樣一個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2

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相距千里,素未謀面,卻彼此傾慕,忽悠贈答。鄭少谷曾有詩讚王子衡:“海內談詩王子衡,春風坐遍魯諸生。”意思是:當王子衡講評詩歌時,就是魯國孔子的弟子聽了,也會如春風。

後來鄭少谷死了,王子衡驚聞噩耗,哀傷至極,他不顧千里奔波,特地趕到福建,為他辦理喪事,寬慰親屬。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3

魯肅(172-217),字子敬,東吳四英將第二位,文武全才。魯肅少年看出世道將亂,便苦練箭術。其後周瑜帶了幾百人從魯肅門前過,向魯肅借糧。魯肅當時前裡有兩囤米,魯肅當時就借了一囤米給周瑜。周瑜十分感謝魯肅,後來向孫權推薦了魯肅。魯肅見了孫權,明確提出了與曹操、袁紹三分天下的想法,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孫權非常敬重魯肅,與他日夜交談,曹操南下,東吳分為主戰主和兩派。魯肅立主一戰,並主動前往江夏請諸葛亮過江,使孫權看到了劉備聯吳抗曹的決心。赤壁之戰中,魯肅以武將身份出戰,總領三軍,立下了很大的功勞。赤壁之戰後,魯肅立主將荊州借給劉備,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寫字的筆嚇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臨死前向孫權推薦魯肅繼任都督。魯肅任都督後不久,劉備取西川成功,於是魯肅開始和關羽就荊州問題展開了鬥爭。劉備大軍殺至公安,孫權也主張讓呂蒙迎敵。魯肅在關鍵時候挺身而出,與關羽談判,要求以湘水為界,歸還三郡。這就是著名的單刀會。這件事的真正英雄並非關羽,而是魯肅。在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蜀方無言以對,只得割讓三郡。217年,魯肅病逝,年僅46歲,諸葛亮在成都為魯肅掛孝。孫權稱帝時感慨的說道:“昔日魯子敬就說過會有這一天,看來子敬真是有遠見呀!”

歷史上的魯肅,作戰時手不釋卷,是一代儒將。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功勞了,完全成了諸葛亮的陪襯,對這位文武全才來說,實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說在《三國演義》中和歷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魯肅了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4

俗話說“文人相輕”,但在唐代文壇上,卻有兩個文人給後人留下了文人相親的佳話。他們是白居易和元稹。兩人的友誼,是在共患難中建立起來的。

元和十年正月,白居易與元稹在長安久別重逢,兩人經常暢談達旦,吟詩酬和。但事隔不久,元稹因為直言勸諫,觸怒了宦官顯貴,在那年三月被貶為通州司馬。

同年八月,白居易也因要求追查宰相武元衡被藩鎮軍閥李師道勾結宦官暗殺身亡一案,被權臣嫉恨,憲宗聽信讒言,把他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休慼相關的命運,把白居易與元稹緊緊聯絡在一起,他們一生交誼很深,世人稱為“元白”。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5

“管鮑”指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鮑步牙兩個人。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之後,鮑步牙知道管仲家裡十分貧困,總是多分給管仲一些,絕不認為管仲貪心;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事時,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觀條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鮑叔牙深知並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幹得不出色,而是時機和運氣問題……管仲深情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後來推薦管仲做了齊國之卿,幫助齊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齊國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現在,人們常以“管鮑之交”形容友誼篤厚。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6

藺相如因為立了大功,被升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因此懷恨在心,想要報復,藺相如知道以後,就處處避著他。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的望見廉頗的馬車開過來,連忙叫人把車轉到小巷子裡避開,讓廉頗的車先經過。

隨從們很不滿意藺相如這種處處忍讓的行為,藺相如解釋說:“現在強橫的秦國不敢侵犯趙國,是因為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個人,如果我和他鬧起來,秦國就可以趁機侵犯趙國了。我所以對廉將軍處處避讓,並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安全。”

這番話傳到廉頗的耳中,廉頗十分慚愧,就脫去了上衣,背上綁著一根荊杖,步行到藺相如的家跪著請罪,藺相如見了,親自為他拿掉荊杖,請他穿上衣服,兩人談得十分暢快,從此成了生死相交的好朋友。

這是一則出自“史記”一書的故事,司馬遷在描寫廉頗請罪時的情況,曾經用到“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這兩句話,後人就引用“刎頸之交”,來說明朋友之間深厚的友誼。

這個故事也教育我們,必須要先顧到國家的利益,忘卻私人的怨恨。像藺相如這種顧全大局,和廉頗勇於改過的行為,都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7

德國偉大文學家歌德與席勒是親密的朋友。儘管他們在年齡上相差很大、並且性格氣質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對文學的熱愛把他們緊緊聯絡在一起。席勒寫《威廉·退爾》的劇本。歌德便將自己蒐集到的關於資料全部提供給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麥斯特》的寫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幫助。席勒英年早逝後,歌德無比悲痛地寫道:“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同時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

感悟:“益者三友”是說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從朋友那裡得到益處。什麼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還是“天涯若比鄰”的豪情壯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遠而疏”的思念。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8

馬克思主義的兩位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結識時起,兩個人共同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努力奮鬥,在鬥爭中結下真誠而無私的友誼。40年間,他們精誠合作,親密無間,在一切重大問題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寫了許多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

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參加正義者同盟。1847年6月,改組同盟並更名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綱領《共產黨宣言》。他們取得一致認識,並研究了宣言的整個內容和結構,由馬克思執筆寫成。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系統、集中地闡述了他們的觀點,最後莊嚴宣告:“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併發出國際主義的戰鬥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此後1848年革命席捲歐洲,也波及到比利時。馬克思遭到許多國家驅逐,到處流亡,他曾自稱是“世界公民”。在倫敦,馬克思度過了一生中最困難的日子。在5年時間裡,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四個孩子中的三個死亡。但在這期間,馬克思寫出了他的最重要著作——《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的`一生幾乎是在貧困潦倒中度過的。如果不是恩格斯在經濟上長期無私的援助,馬克思無法從事領導國際無產階級運動和專心理論創作。

1883年3月馬克思逝世,恩格斯擔負了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文獻遺稿工作。1885年和1894年先後出版《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完成了馬克思未竟之業。《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所有的一切,無論是金錢或是學問,都是不分彼此的。雖然他們分開了20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並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訊,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著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他們通訊聯絡,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援。兩個人都為結識對方而自豪,他們的友誼超越了一切古人,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佳話。

名人交友的簡短故事 篇9

傅雷、黃賓虹的交誼始於1943年。此年,他們一個35歲,一個78歲;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平,兩人相差43歲,卻是一對真正的忘年至交。

大家也許奇怪,一位翻譯大家,一位畫壇宗師,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卻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瞭解到傅雷對美術的熱烈感情和淵博修養,那就毫不奇怪了。

傅雷早年在法國留學時,除攻讀巴黎大學文科外,還就讀盧浮美術史學校,回國後,一度在上海美術專科學校教美術史,所以兩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見恨晚。

從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黃賓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黃老去世,十三年間,傅雷得到黃賓虹作品並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連同冊頁的頁數計算,則在150幀以上,這還不包括傅雷轉送他人的黃賓虹作品。一個畫家將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饋贈於一位友人,這在畫史上並不多見。就是這十三年,傅雷給黃賓虹寫了121封信(現保存於浙江博物館),是除了給兒子傅聰的信外,沒有比他更多的通訊了。

傅雷對國畫的研究一直興趣很濃,然多為批評與指摘,而對黃賓虹的畫,唯獨愛之有加。作家施蟄存對黃賓虹晚年的畫不以為然,認為太濃太黑,稱之為“墨豬”。傅雷一聽,把施蟄存訓斥了一頓,認為施根本不懂畫。

最為感人的是傅雷還曾在上海為蟄居北平的黃賓虹舉辦個人畫展。黃賓虹總是將自己的畫作稱之為“拙作”、“習作”,是他攀登繪畫高峰過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練習。因此,他從不出自己的畫冊,也從不舉辦個人的畫展。直到1943年黃賓虹八十歲時,在上海的好友與弟子籌劃,為黃賓虹舉辦個人畫展,但一時困難重重。當傅雷得知這一策劃後,自告奮勇,投以全力,夜以繼日地為黃賓虹的畫展辛勞奔走。他還刊印了《黃賓虹先生山水畫冊》、《黃賓虹書畫展特刊》,精心撰寫了《觀畫答客問》,以一問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紹黃賓虹畫作的特點和超越歷史、超越他人的地方,並對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議等作出引導、解釋。為此,他忙碌了數個通宵。畫展最終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開展的五天裡,參觀有簽名者600餘人,未簽名者約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畫展的收入問題,黃賓虹請傅雷按他的意見作一一處理。

黃賓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視傅雷為自己一生中難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黃賓虹利用華東美協在上海為他舉辦個人畫展的機會,以91歲瘦弱的身軀,拜訪傅雷家。而傅雷則更是多次到黃賓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訪。1954年,一次傅雷夫婦探望在杭的黃賓虹,在他家看了兩天黃賓虹的藏畫和作品,暢談畫學,還為黃賓虹拍了照,誰知此相敘後竟成永別。

1955年3月,92歲的黃賓虹因患胃癌住進醫院,在醫院病床上他還記掛著傅雷。傅雷得信後也是“一夜沒有睡好”。傅雷在黃賓虹逝世後,建紀念室,出《黃賓虹畫集》,甚至黃夫人宋若嬰的生活補貼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實。到1961年,他在寄給好朋友僑居新加坡的畫家劉抗的信中,還對黃賓虹作出了高度的評價:“我認為在綜合前人方面,石濤以後,賓翁一人而已。”

黃賓虹與傅雷的忘年之交併非一般意義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黃賓虹身上看到了中國畫的希望與生路,黃賓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勵。他們的友誼已經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無請言,死無託詞”的最熾烈、最真摯、最高尚的境界。

感悟:兩人的志趣相投,讓他們走到了一起。黃賓虹的個人畫展得到好友與弟子的籌劃和資助,這也正如孔子所說的“ 德不孤必有鄰”。

傅雷與黃賓虹的交誼,不僅僅是則畫壇“佳話”,它更是研究近現代美術史的寶山。他們的論畫書,在今天依然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是彌久彌深知之不盡的文獻經典。